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孟子及弟子的詩 > 孟子見梁襄王

孟子見梁襄王

[]:孟子及弟子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

  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孟子見梁襄王譯文及注釋

譯文

孟子進見梁襄王,出來后,對人說:“(梁襄王)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見了我之后)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天下安定在于統一天下。“

“誰能統一天下呢?”

我對他說:“不嗜殺的國君能統一天下。”

“誰會歸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仰望著他了。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這嘩啦啦的洶涌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

注釋

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說名赫),魏惠王的兒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謚號.此處所說的事,當在襄王繼位后不久.

語(yù預):告訴.

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態的語句云:"蓋容貌辭氣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則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惡(Wū烏)乎:怎樣,如何.

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統一。)

與:此處為歸順,隨 從之意.

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興起貌."

人牧:管理民眾的人,即統治者.

領:即脖子.

由:通"猶"

定:安定。

孰:誰。

嗜:喜歡。

與:歸附。

孟子見梁襄王鑒賞

  清代劉熙載說:“孟子之文,至簡至易,如舟師執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費力者不覺自屈。”(《藝概·文概》)我們讀《孟子見梁襄王》也就可以得到印證。這一章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以孟子見過梁襄王之后,向人轉述他與梁襄王對答的情況,表現了主張“仁政”“王道”的一貫思想。

  孟子處于戰國七雄爭霸的時代,新興地主階級正在崛起,并要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因而社會矛盾更趨激烈,兼并戰爭日益頻繁。“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爭和“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階級對立,正如孟子所說:“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時者也。”孟子到處宣揚“保民而王”“仁義為本”的思想,在當時符合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孟子首先到梁(今開封)謁見梁惠王,向梁惠王游說,在此并見到梁惠王的兒子,也就是梁襄王。孟子與梁襄王的應對中,孟子先以天上雨水比喻君澤,后以地上流水比喻民心,相互關聯,又各賦其義,既自然又新穎,既為人熟知又讓人深感貼切,這不僅鮮明地表明了孟子的觀點,還表現出他高超的談話藝術。

孟子及弟子簡介

唐代·孟子及弟子的簡介

...〔 ? 孟子及弟子的詩(5篇)

猜你喜歡

元夕大風雨

宋代范成大

河傾海立夜翻盆,不獨妨燈更損春。

凍澀笙簧猶可耐,滴皴梅頰勢須嗔。

返照

明代林光

返照千林酒一卮,晚山剛對弄雛時。眼中觸處成真樂,身外浮名總不知。

元亮貧來還乞食,堯夫老去只游嬉。行云流水無窮意,老樹精應不作疑。

游萬松山寺

宋代陳良貴

墨水東馳一鑒懸,隔江幽趣浩無邊。閒憑古剎峰千點,遠望春波水滿田。

野客到時鷗自狎,禪僧定后鶴初旋。重尋未有三生約,一笑歸來月滿川。

展旗峰

明代王世貞

獵獵峰旗空際磨,千山草木見還無。天策府中玄甲隊,淮南節下黑云都。

忍草庵度夏寄貽京王二

清代侯文熺

分將禪舍作書巢,補葺何妨自剪茅。客病最宜親梵夾,家貧只合薦山肴。

恰逢花盡荷擎蕊,正苦林疏筍放梢。長吏任教征稅遍,傳呼應不到荒郊。

次韻戴成叔

宋代陳著

朝家相真賢,表表梧桐樹。

群賢如鳳皇,飛翔得依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