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佚名的詩 > 東方未明

東方未明

[兩漢]:佚名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東方未晞,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詩經 

東方未明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方還未露曙光,衣褲顛倒亂穿上。衣作褲來褲作衣,公家召喚我憂急。

東方還未露晨曦,衣褲顛倒亂穿起。褲作衣來衣作褲,公家號令我驚懼。

折下柳條圍籬笆,狂漢瞪眼真強霸。不分白天與黑夜,不早就晚真作孽。

注釋

衣裳:古時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公:公家。

晞(xī 希):“昕”的假借,破曉,天剛亮。

樊:即“藩”,籬笆。圃:菜園。

狂夫:指監工。一說狂妄無知的人。聞一多"風詩類鈔"曰:"夫之在家,從不能守夜之正時,非出太早, 即歸太晚。婦人稱之為狂夫。"他以為此詩出自婦人口吻。而且"折楊柳為園圃之藩籬,所以防閑其妻者 也。離去復于籬間瞿瞿然窺視,蓋有不放心之意"。

瞿瞿(jù ):瞪視貌。

不能辰夜:指不能掌握時間。辰,借為“晨”,指白天。

夙:早。莫(mù 暮):古“暮”字,晚。

參考資料:

1、《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93頁

東方未明鑒賞

  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現實生活,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奴隸們心底隱藏著一種壓抑已久而行將噴發的憤怒。正因為作者是從奴隸的身世遭際出發,抒發對于現實的憤懣,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因此對統治階級確實有一種活生生的鞭辟入里的揭露和批判作用,使讀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

  前兩章“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晞,顛倒裳衣。顛之倒之,自公令之。”詩人并沒有用很多筆墨去鋪敘具體的勞動場面,或者訴說勞動如何艱辛,而是巧妙地抓住一瞬間出現的難堪而苦澀的場面來寫:當一批勞累的人們正酣睡之際,突然響起了公家監工的吆喝聲,催促著他們去上工。這時東方還沒有一絲亮光,原來.寂靜的夜空,一下子被這叫喊聲打破,勞工們一個個被驚醒過來,黑暗中東抓西摸,手忙腳亂,有的抓著褲管套上胳膊,有的撐開衣袖伸進雙腿。一時間,亂作一堆,急成一團,真可謂洋相出盡。天還沒亮,官差即來催促起床,上工的命令就已經下達了,以致可憐的役夫們在忙亂之中把兩手伸進褲管,把兩腳蹬進袖筒,竟然把上下衣裳顛倒穿了。按理說,上下衣裳的區別是很大的,能夠穿顛倒了,不光是因為天黑的原因,恐怕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役夫們并沒從夢中醒來,他們可能頭天夜里睡得很晚,疲乏的身子包括疲乏的大腦尚未緩過神來。這一情節極富戲劇性,十分幽默好笑,卻又飽含悲憤,笑中滴淚,生動曲折地反映出了酷吏的兇狠以及役夫的凄慘。“顛倒衣裳”的細節描寫,便運用得真實巧妙,寫出了奴隸們在公爺的吆呼催促下摸黑穿衣裳的不堪處境。前兩章的“顛倒”二字,還會令人自然聯想到末一章“風”(早上與“莫”(即“幕”,晚上)的“顛倒”。衣裳的錯亂,黑(夜)白(天)的顛倒,正說明了社會現實的不合理。既意在言中,又寄意言外,可謂一語雙關。

  最后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說明:報時辰不是提前就是太晚。這詩是諷刺國君號令不準的詩,而國君的‘不時’,又在于司時的官吏不負責任。古時無準確的鐘表,故而司時的官吏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如果司時的官吏每天搞錯一點點,積年累月,經過一定時間,就可能出現巨大的誤差。司時官吏失職,當然朝廷秩序也會一片混亂。本詩在于諷刺司時官吏不準確報時,以致群臣見國君的時間混亂,官員手忙腳亂,心中忐忑不安,唯恐誤時,遭到國君責怪。“折柳樊圃”和“狂夫瞿瞿”,也是兩個典型的細節描繪,寥寥八個字,就把奴隸們艱辛的苦役和監工走狗的兇惡嘴臉和盤托出,一瀉無余。這些描繪都切合環境和人物身份,讀來仿佛見其人,聞其聲,神態態畢現,栩栩如生,頗有真實感。

  全詩三章,皆為四句。每句兩個音拍。前兩章運用回環復沓的藝術手法,渲染環境氣氛,突出事物特點。且以工整的排列。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盡情抒發抑郁情感,增強了音樂效果。第三章則轉變風格,避免通篇一致的枯燥感,顯得起伏有致,使得詩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通篇明白曉暢,語言通俗易懂,未明顛倒狂夫不能等都是人們常用的日常語言,以此為詩質樸自然,充滿無限的生命。

  《齊風·東方未明》在結構形式和藝術手法上也很有特點。其一,《東方未明》為樂歌,在結構上回環復沓。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些句子只換了一個或幾個字。這種回復重疊,規律中有變化,嚴格中有自由,既是歌唱時的和聲,也是表述意思的層層遞進和對內涵的強化作用。(《隨園詩話》)但就作詩而言,重詞疊句與反復詠唱是為著盡情抒發情感的需要,這在《詩經》其他詩作中和后世民歌中也經常運用。這樣有利于突出事物特征,渲染環境氣氛,增強音樂效果,給人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同時,也便于記憶與傳誦。其二,詩人善于通過細節的描繪來反映生活。例如“顛倒衣裳”的細節描寫,其三,語言通俗易懂,讀之瑯瑯上口。例如“東方”、“未明”、“顛倒”、“倒顛”、“狂夫”、“不能”等詞匯,都是人們常用的口頭語言,用在詩中,質樸自然,恰如其分。這些詞語歷經了三千余年的風雨,仍然葆有無限的生命力,至今保存在人們的口頭與書面用語之中。此外,全詩以四言句為形式,每句兩個音拍,二二的節奏。前兩章排列工整,鍵行和押韻有規律;第三章則起伏有致,跌宕變化。這種不拘一格的韻律節奏,也體現了當時勞動人民口頭歌謠創作的藝術特點。

佚名簡介

唐代·佚名的簡介

...〔 ? 佚名的詩(421篇)

猜你喜歡

漁家傲 一首李公求

金朝王哲

圣老子元姓李。今正是遺風起。向他方求出離。明位。從坎暗清涼地。便施仁兼富義。還略敘閑中意。內無心真活計。分美。都水火須交濟。

讀公羊傳四首 其四

宋代張方平

親親自禰率,恩禮有等節。雖云王父命,天性何斯絕。

奈何彼衛輒,父子相傾奪。此而義可與,人倫固隳滅。

集古八絕 其四 晚步云溪上

明代程敏政

山屐經過滿徑蹤,閒來無事不從容。白沙翠竹江村路,云碓無人水自舂。

茅屋

元代廖大圭

茅屋陰陰水北村,滿床書卷一桐孫。雨聲長在黃梅樹,四月來時不出門。

題廬陵王子嘉古城讀書處

蒲庵禪師

古城陰處饒古木,古城城下煙水綠。

江上茅堂晝掩扉,知是先生讀書屋。

所懷

宋代文天祥

予自皋亭山為北所留,深悔一出之誤。

聞故人劉小村、陳蒲塘引兵而南,流涕不自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