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李白的詩 > 天臺曉望

天臺曉望

[唐代]:李白

天臺鄰四明,華頂高百越。

門標赤城霞,樓棲滄島月。

憑高登遠覽,直下見溟渤。

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

風潮爭洶涌,神怪何翕忽。

觀奇跡無倪,好道心不歇。

攀條摘朱實,服藥煉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臥蓬闕?

景點 

天臺曉望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臺山鄰近四明山,華麗清秀的山頂是百越國的最高峰。

赤城山紅霞般的崖石迎入朱門,滄島的明月喜歡棲息的山上的高樓。

登高望遠,一直可以看到蒼茫溟渤的大海。

天空中云彩如同大鵬的翅膀一樣翻騰,蒼海里巨大的鯨魚隨波逐浪。

巨浪追逐著旋風,洶涌澎湃,神仙和妖怪如電閃一樣快速往來。

看到這奇異的景色,卻找不到神仙的蹤跡,學道的心思難以平靜。

攀緣著樹枝,采摘下通紅的果實,燒起火熱的丹爐煉出丹藥,以脫胎換金骨。

如何才能身長羽毛,千秋萬代,在蓬萊仙島逍遙自在呢?

注釋

①《臺州府志》:天臺山,在天臺縣北三里。自神跡石起,至華頂峰皆是,為一邑諸山之總稱。按陶弘景《真誥》曰:高一萬八千丈,周圍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妒乐尽分^其頂對三辰,或曰當牛女之分,上應臺宿,故曰天臺?!兜钦骐[訣》曰:處五縣中央,為余姚、句章、臨海、天臺、剡縣也。顧野王《輿地志》云:天臺山,一名桐柏山,眾岳之最秀者也。徐靈府記云:天臺山,與桐柏接而少異?!渡耒呱綀D》又采浮屠氏說,以為閻浮震旦國極東處,或又號靈越。孫綽賦所謂“托靈越以正基”是也。

②《寧波府志》:四明山,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為郡之鎮山,由天臺發脈向東北行一百三十里,涌為二百八十峰,周圍八百余里,綿亙于寧之奉化、慈溪、鄞縣,紹之余姚、上虞、嵊縣,臺之寧海諸境。上有方石,四面有穴如窗,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四明山。

③華頂峰,在天臺縣東北六十里,乃天臺山第八重最高處,可觀日月之出沒,東望大海,彌漫無際。

④《太平寰宇記》:赤城山,在天臺縣北六里。孫綽《天臺山賦》:“赤城霞起以建標。”李善注:“支遁《天臺山銘序》曰:往天臺山,當由赤城為道徑。孔靈符《會稽記》曰:赤城山,石色皆赤,狀似云霞?!短炫_山圖》曰:赤城山,天臺之南門也。建標,立物以為表識也。”

⑤溟,渤海也,見 七卷注。

⑥大鵬、巨鰲,俱見一卷注。

⑦劉琨詩:“朱實隕勁氣。”

⑧王逸《楚辭注》:“人得道,身生羽毛也?!?/p>

⑨梁簡文帝詩:“千春誰與樂?!蓖醪姡爸モ芄夥忠埃铌I感規模?!?/p>

天臺曉望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李白賜金還山后,與杜甫高適分手以后,來四明山鏡湖看望老朋友賀知章登臨浙江天臺山寫下的,主要是描寫浙江天臺山的華頂山,華頂山狀如蓮花的花心,四周群山向而拱之、層層相裹、形似花瓢,李白登華頂山,揮毫寫下了“天臺曉望”的曠世詩作。以景托情。

天臺曉望鑒賞

  此詩大約作于李白賜金還山后,與杜甫高適分手以后,來四明山鏡湖看望老朋友賀知章,但此時賀老已經去世.

  此時李白的經濟條件比較好,可以煉金丹了.當然,李白到天臺山的次數很多,在26歲的時候就來過這里.但是從用詞與修仙的愿望看,比較符合40多歲以后的事.

  從詩的情緒看是很高漲的,李白一上來就是四句對仗:接下來對證也不少: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等??梢娞炫_山給李白的感覺是相當的好(如此看來,也有可能是初次到天臺山的時候寫的,次數去去多了,感覺應該會遲鈍一些的).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 李白的詩(963篇)

猜你喜歡

太息

明代薛始亨

先生玉貌自非庸,義士能辭賣塞封。斜日坐隅占鵩鳥,渾天丸發驗銅龍。

顏衰漫指吳門練,醴去羞將楚市舂。碧簡誰窺蝌蚪字,綵毫曾向夢中逢。

答王司理霖佐高州見寄

歐大任

高梁鞭弭未能勝,臺上行春不共登。白雪風流知郢下,青云車騎憶平陵。

聲聞豈但西皋鶴,搏起還看北海鵬。君自長安難久客,封書回雁且先憑。

訪祥云谷首座不遇

明代朱同

荷鋤欲訪祥云谷,云出天涯晝寂寥。擬念過從知姓字,秋聲何處有色蕉。

塞上二首 其一

肅靖王

天山青控戍樓中,畫角嗚嗚咽晚空。沙磧雨頹逢箭鏃,戰場風急轉河蓬。

李陵望國臺猶在,蔡琰悲笳怨未窮。獵騎遙遙入霜霧,鸊鵜泉外夕陽紅。

晚至圣恩寺宿四宜堂

清代張岡

暮隨白云至,山月尚未出。言尋石門幽,谷口煙蘿密。

欣逢采樵人,招我入禪室。曇花空外香,石溜巖下急。

寄題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其二康樂樓

宋代蘇轍

邑居欲盡溪山好,不作層樓無奈何。

巖谷滿前收蠟屐,漪漣極目卷漁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