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唐代。王維。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唐代]:王維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
隔窗云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帝子遠辭丹鳳闕,天書遙借翠微宮。
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
林下水聲喧語笑,巖間樹色隱房櫳。
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開元六年(公元718年),王維在長安游歷,曾隨岐王在九成宮避暑。
參考資料:
1、鄧紹基 周秀才 侯光復.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 王維:大連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第26頁
首聯敘事,言岐王奉詔離開京城去九成宮避暑。“帝子”,指岐王。“丹鳳闕”,泛指帝京宮室。“天書”,天子詔命。“翠微宮”,非實指終南山之翠微宮,而是以“翠微”為形容語,直稱九成宮。山氣青蒼叫“翠微”,九成宮建在山上,以此相稱,便微透一股青翠幽靜之氣,既與題目的避暑相切,又開啟下文的鋪開描寫,有曲徑通幽之妙。
頷聯,頸聯集中寫九成官消暑勝地的景致。白云繞窗,并從戶牖的縫罅中偷襲入來,沾惹衣上;卷起簾幔,劉鏡理妝,山泉的投影即在鏡中,則窒面懸瀑可知。瀑水投下峽谷,谷在林封樹掩之中,透過密林,傳來歡聲笑語般的嘩嘩水聲;而重重房室都在巖問綠蔭之中。四句把“翠微”二字具體形象化,寫出一個云擁霧繞、樹抱水環的勝境,這還不是如登仙界嗎?尾聯即順此以夸耀收結。仙境也未必勝過此地,不必學王子晉成仙了。“吹笙”,用王子晉的典故。《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風鳴.游伊洛之間,被浮丘公接上嵩山。這個典故選擇甚妙。恰合“帝子”岐王的身份。
唐代·王維的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 王維的詩(353篇) 〕
:
聶紺弩
不用鐮鋤鏟鑊鍬,無須掘割捆抬挑。
一丘田有幾遺穗,五合米需千折腰。
不用鐮鋤鏟鑊鍬,無須掘割捆擡挑。
一丘田有幾遺穗,五合米需千折腰。
:
程濱
似見咿呀初學步,誰知冠禮竟加余。春秋鑄就慵疏性,辜負家藏幾柜書。
似見咿呀初學步,誰知冠禮竟加餘。春秋鑄就慵疏性,辜負家藏幾櫃書。
宋代:
張镃
孤棹溯霜月,還過闔廬城。系船楊柳,橋畔吹袖晚寒輕。
百尺層臺重上,萬事紅塵一夢,回首幾周星。風調信衰減,親舊總凋零。
孤棹溯霜月,還過闔廬城。系船楊柳,橋畔吹袖晚寒輕。
百尺層臺重上,萬事紅塵一夢,回首幾周星。風調信衰減,親舊總凋零。
元代:
貝瓊
我住云間今四秋,恰如杜甫在秦州。賦詩黃耳冢前去,打鼓白龍潭上游。
暮景飛騰如過翼,此身浩蕩一虛舟。黃塵九陌繞車蓋,且伴老翁隨海鷗。
我住雲間今四秋,恰如杜甫在秦州。賦詩黃耳冢前去,打鼓白龍潭上遊。
暮景飛騰如過翼,此身浩蕩一虛舟。黃塵九陌繞車蓋,且伴老翁隨海鷗。
清代:
姚燮
桃葉無家,楊花同命,一十六春如夢。漢碧紗欞煙蘚滿,抹上秋痕無縫。
當年橫燭倚簫,咽露凄聲,能教抱柳纖蟬恐。不信弱蘭風悴,韶華虛哄。
桃葉無家,楊花同命,一十六春如夢。漢碧紗欞煙蘚滿,抹上秋痕無縫。
當年橫燭倚簫,咽露凄聲,能教抱柳纖蟬恐。不信弱蘭風悴,韶華虛哄。
宋代:
祖無擇
場屋相知最有情,去年同試便同榮。
神仙名籍輪梅福,典冊文章滯馬卿。
場屋相知最有情,去年同試便同榮。
神仙名籍輪梅福,典冊文章滯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