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蘇軾的詩 >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

[宋代]:蘇軾

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故將別語惱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風去?;ū緹o心鶯自訴。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知道您的崇高品格有如得仙道的人,深冬不寒,盛夏不熱。我們真像是千載相逢而別于旦夕之間的人。是我故意拿分別的話語來刺激您,想要看一看您的淚流滿面的樣子呀!

落花已追隨回風而去,它本是無心逐風的,春鶯懂得其中的真情啊。明天我就要踏上“歸路”,走出錢塘西途了;從此之后,也就看不見春鶯哀啼花落的地方了。

注釋

木蘭花令: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

馬中玉:名堿,山東茌平人。《蘇軾詩集》卷三十三《次前韻答馬忠玉》查注引《咸淳臨安志》:“元祜五年八月,宣德郎馬城自提點淮南西路刑獄,改兩浙路提刑。”合注云:“紹圣三年知湖州,累知荊州,坐與黃庭堅善,置海州?!?/p>

仙骨:這里指馬中玉?!蹲⑵略~》云:“得仙道者,深冬不寒,盛夏不熱?!睙o寒暑:不計年歲。

梨花枝上雨:比喻美人眼淚。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p>

塘西:指錢塘西。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第1108-1111頁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創作背景

  元祐六年(1091年)辛未春三月,東坡守杭任滿,奉召還朝,友人馬中玉時任兩浙路提刑,正在杭州,賦《木蘭花令》詞贈行,蘇軾乃賦此詞作答。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第1108-1111頁

木蘭花令·次馬中玉韻鑒賞

  上片開頭云:“知君仙骨無寒暑。千載相逢猶旦暮。”詞人首先表示了自己對摯友馬中玉的尊敬和惜別之意。下文,詞人對馬中玉于己的難舍難分之情,又做了最“知己”的表述:“故將別語惱佳人,欲看梨花枝上雨。”“故將”二字,用語極其巧妙,詞人明知馬中玉對自己的感情,一旦分手,必定會流淚哭泣,卻故意用詼諧語氣調侃友人。是詞人為打破與馬中玉分手時的難堪局面,而故意用分別的話語來挑逗對方使他落了淚。這就是說,詞人把勾起友人拋灑惜別眼淚的罪責,歸在自己身上了。其實,詞人行為的實質,正是用詼諧之語去安慰對方,是故意把分手時滾涌眼淚的情感淡化下來,從此可以看到詞人對友人的摯愛之情,是非常的深切真誠。

  下片“落花已逐回風去。花本無心鶯自訴?!眲t著重轉向了對自己內心的描寫。詞人把自己離杭赴京的處境比作了“落花”,說它的凋落花瓣已經被回風吹逐而去了。其實,落花本是無心逐風的,只是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只有那花枝上的春鶯懂得其中真情,它站在枝頭上啾啾哀鳴,正在傾訴著內心的煩惱——詞章以物觀我,逸筆韻遠,發人深思。末二句則痛書別去:“明朝歸路下塘西,不見鶯啼花落處。”詞的感情直瀉而下,有如山洪奔騰無可挽阻。這詞情正與馬中玉贈行詞之“從今寧忍看西湖,抬眼盡成腸斷處”遙相呼應,讀之令人潸然淚下。

  這是一首作答詞,全詞賦陳鋪敘,又寄托感發;意內言外,而回蕩反復。給人以真摯自然,悲從中起的藝術感受。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猜你喜歡

康園秋興八首 其六

張海鷗

丹楓無意鬧春頭,總趁霜華染素秋。裝點山川增氣象,充盈黌舍慰鄉愁。

何人可解飄零意,幾處能盟澹蕩鷗。煙雨樓頭人獨立,憑欄細認越王州。

舟中除夕

清代蔣詩

舟行逼除夕,悵悵欲何之。歲暮天涯客,關河此夜思。

更深人語寂,雨急漏聲遲。獨坐篷窗下,無心對酒卮。

鯸魚

弘歷

湖中藻荇蕃,蔓延叢累積。搴芼與铚艾,萌芽旋充斥。

舟楫礙泛流,波瀾溷澄碧。是應例除莠,詢得一良策。

折梅

宋代趙時韶

行到頹墻與斷橋,試和明月拗枝頭。

江南多少閑兒女,帶著梅花便帶愁。

九日追和虞太史韻東徐僉憲叔明

劉崧

莫嘆飄零萬里身,尊前相見即相親。黃花翠竹來江外,紫蟹銀魚出海濱。

雁度石門云氣近,烏啼金井露花新。不辭令節成歡醉,總是登高能賦人。

僧雍野堂贊

宋代陳著

野堂之野,大千世界。

野堂之堂,匪茅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