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張養浩的詩 > 折桂令·中秋

折桂令·中秋

[元代]: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折桂令·中秋鑒賞

  這首散曲抒發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復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一輪……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語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圓滿明凈,給人一種新奇之感。以“飛鏡”作比,使人產生一種不知是從何處突然飛來掛到天上的聯想。而“誰磨”一問,更造成一種月光明亮無比的情勢。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發此驚問。下面兩句,轉入對月光的具體描寫,但作者沒有進行正面描繪,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手法來表現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間,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晝,“徹”、“透”兩字,形象地表現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無波”兩句,又從另一側面來寫,只是它比前兩句寫得更加空靈。作者從玉露著眼,寫玉露將秋空洗得“銀漢無波”。那瑩潔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產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較往常更為明凈。縱使如此,也并沒有妨礙月中桂樹展現其優美灑落的身影。這是對前面的一個總結,同時又從明月本身來進行描寫。前人曾有“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的詩句,這里卻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來反襯月光的澄徹。通過多側面多層次的反復渲染,烘托出一種明月如水,清幽靜謐的氛圍。面對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從中來,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發問:在這美好寧靜的月夜,怎能不舉杯痛飲,一醉方休呢?

  同樣寫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題會有不同的觀察角度和不同的寫法。李白的《月下獨酌》抒發的是世無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筆下的月既不解飲,又不懂情,無知而冷漠。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抒發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懷,他想象中的月宮是“高處不勝寒”,強調的是“月有陰晴圓缺”。張養浩的這首散曲抒發的則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復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李白、蘇軾等人的詠月名作都是將明月與人事緊緊交織在一起來寫,忽景忽情,情景交融。這首散曲卻與此不同。它把主要筆墨都用在了對明月的描寫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寫的基礎上點出作者內心的感受。這種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寫法似乎已經成了常規,寫不好,往往會落入俗套。其關鍵在于景要切,情要真,兩者融合得自然。這首散曲成功的奧秘也就在這里。

張養浩簡介

唐代·張養浩的簡介

張養浩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 ? 張養浩的詩(137篇)

猜你喜歡

岳忠武王墓

清代丘迥

明圣湖頭宋將塋,神州戮力想精誠。關張義勇原無敵,李郭功名竟未成。

沙漠何期歸故主,權奸乃敢壞長城。孤忠遺恨千秋在,大樹悲風日夜鳴。

聞鵲二首 其一

王佐(汝學)

旅食京華久,年來音信疏。忽聽雙鵲語,暗卜嶺南書。

答盧式

明代皇甫汸

王風寖失古,頹波蕩自今。李生陳大雅,劉子抱文心。

弱余振鴻藻,高義抗詞林。歸田守玄默,閉關謝沉吟。

西城晚眺

黃克晦

薄暮登城暑氣微,風含睥睨欲沾衣。

青山滿目慚高隱,白發盈頭愛落暉。

齊前后舞歌二首 其二 后舞階步歌

兩漢佚名

皇皇我后,紹業盛明。滌拂除穢,宇宙載清。允執中和,以蒞蒼生。

玄化遠被,兆世軌形。何以崇德,乃作九成。妍步恂恂,雅曲芬馨。

百法庵次載叔韻 其二

宋代韓淲

日遲無處著詩狂,寄傲僧窗小小房。一陣楊花風澹蕩,試回清夢到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