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
出自宋代:夏竦的《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
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尊前只恐傷郎意,閣淚汪汪不敢垂。
停寶馬,捧瑤卮,相斟相勸忍分離?不如飲待奴先醉,圖得不知郎去時。
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臨行愁見理征衣。譯文及注釋
譯文
整日沒有心思去描眉梳妝打扮,我愁容滿面地看著心上人打點行裝。餞別的宴席上擔心破壞了你的心情,雙眼蓄滿淚水不敢落下來。
為君捧杯餞行,相斟相勸又怎么忍心分離呢?不如讓我先喝醉了,只希望我醉得不知道你是何時離我而去的。
注釋
鎮(zhèn)日:整日,成天。 掃黛眉:畫眉,意即化妝。
閣淚:含著眼淚。
瑤卮(zhī):玉制的酒器,用做酒器的美稱。
創(chuàng)作背景
宋慶歷元年(1041年)四月,詔夏竦為宣徽南院使兼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等使,判永興軍,韓琦、范仲淹為副使。新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命部將任福統(tǒng)軍迎擊元昊的西夏軍。夏竦歷經戰(zhàn)亂,深感百姓離別愁緒,作詞抒發(fā)內心對戰(zhàn)亂給黎明百姓造成分別的不滿之情。
參考資料:
1、夏于全.唐詩宋詞 第十三卷 宋詞: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6:24
鑒賞
本詞是一首送別詞。寫一位女子與愛人分別時的離情愁緒。起首一句,寫女子在愛人離別之前無精打采的神情。她整天百無聊賴,連黛眉也不掃了,可見心情確實糟糕透了。古代有“女為悅已者容”之說。《詩經》中也有“自伯之東,首如琶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的詩句。這里的女主人公既有為愛人要出門遠行,沒有心情去化妝之意,也寓有今后沒有愛人的欣賞,不必化妝之意。自己沒有心情化妝也就罷了,她甚至一見愛人打點行裝就產生了無限愁緒,可見兩人之間依戀之情是多么深厚。這里的“愁見”一詞的運用也恰到好處,與“愁看”是有意識、尚可接受的情形不同。“愁見”則有情緒突然觸發(fā),沒有思想準備之意。同時也說明了她雖然知道愛人即將出發(fā),但對于何時理征衣卻還沒來得及想過,這也表觀了女子在離別突然到來之時的種種驚愕和惘然。“愁見”對應前句“無心”,意思上則深入一層。雖然分別在即,心存難舍和不忍,然而又唯恐對方傷心,便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于餞別的宴席上,女子雖然難受得兩眼是淚,卻不敢讓自已的淚泉涌流出來。“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唐杜牧《贈別》)可見別情之凄婉厚重。
下闋寫停下車馬、把酒相別的情景。送別前“相斟相勸”,一語道破送別前女子心情的煎熬,表面的平靜和內心隱伏的痛苦相對比。此處“相”是相互之意,說明二人情深意厚.有依依惜別的傷心之情。“忍分離”的“忍”字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不忍”,即內心不忍分離;另一方面又是必須“忍”,即強忍住痛苦,以免對方過分感傷。結尾兩句是女子深摯婉曲的內心獨白,構思奇特,最為警策。前面寫自己強忍著眼淚想寬解心上人,但感情的自控總有個限度,說不定到分手時還會傷心流淚,情難自已。與其見證分別場面的種種痛苦情狀,倒不如索性醉倒夢鄉(xiāng),不見離別不見淚,或許對于雙方求說更好些。這兩句同把女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寫得深沉含蓄、感人肺腑。前面的傷感情意至此已全面爆發(fā)。在全篇蓄勢已足的情況下,正話反說,使得所有醞釀已久的情緒得到激發(fā)。以此收尾,也給人以含思不盡之況味。
全詞語淺情深,深婉曲折,凄美靈動,誠為早期送別詞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夏竦簡介
宋代·夏竦的簡介

夏竦,字子喬,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初謚“文正”,后改謚“文莊”。夏竦以文學起家,曾為國史編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員,宋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宋仁宗時為洪州知州,后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職。由于夏竦對文學的造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于后世。
...〔 ? =$docheckrep[2]?ReplaceWriter($ecms_gr[writer]):$ecms_gr[writer]?>的詩(242篇)〕猜你喜歡
-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
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出自 唐代 賀知章: 《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出自 唐代 李白: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出自 宋代 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出自 宋代 呂本中: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
-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出自 宋代 李清照: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
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出自 宋代 晏幾道: 《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