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張籍的詩 > 酬朱慶馀

酬朱慶馀

[唐代]: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版本一)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版本二)

酬朱慶馀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個剛剛經過修飾打扮,從清澈明凈,風景優美的鑒湖中走出來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長得漂亮,但因過分愛美,卻又自我思量起來。

盡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上穿著齊地出產的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注釋

酬(chóu):酬答。

朱慶馀:詩人朋友,寶歷進士,秘書省校書郎。

越女:越國美女,西施。

出鏡心:出現任明鏡中,意即攬鏡自照。

更:又。

沉吟:猶豫不決。

齊紈(wán):齊地出產的細絹。

菱歌:采菱所唱的歌。

敵:通“抵”,比得上。

參考資料:

1、趙彩娟,郁慧娟,溫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補選》: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46頁

2、劉士林.《床前明月光:唐詩閱讀筆記,》:濟南出版社,2005年05月:第204頁

酬朱慶馀創作背景

  寶歷年間(825—827)朱慶馀在秋風蕭瑟、科舉考試前夕,背著行囊,來到長安,作了《近試上張水部》,寫給當時任職水部郎中的詩人,詩人收到這首婉約隱喻詩之后,莞爾一笑,當下就提筆寫了這首詩,暗示他不必為這次考試擔心。

參考資料:

1、俞平伯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1074頁

酬朱慶馀鑒賞

  “越女新妝出鏡心”,越地出美女,而朱慶馀恰好又是越州人,這簡直是天緣巧合,作者把朱慶馀比做一個剛剛經過修飾打扮,從清澈明凈,風景優美的鑒湖中走出來的采菱女。這一句,表面上說越女天生麗質,再加上精心的妝飾打扮,自然更加美艷動人,實際上是說朱慶馀有良好的先天素質,再加上后天的刻苦學習,自然是德才兼備,文質彬彬。

  “自知明艷更沉吟”,表面上是說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長得漂亮,但因過分愛美,卻又自我思量起來,實則是說朱慶馀雖然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文章不錯,但還沒有足夠的信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得到考官的賞識。詩的后兩句,緊扣“更沉吟”三個字,針對朱慶馀的疑慮,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朱慶馀的贊賞之情。

  “齊紈未足人間貴”,這句表面是說,盡管有許多別的姑娘身上穿著齊地出產的精美綢緞做成的衣服,卻并不值得世人看重。“齊紈”,在這里比喻表面的、花哨的東西。整句是說,表面的華而不實的東西并不值得看重,言外之意是,朱慶馀并不是一個華而不實、徒有其表的人,便自然引出最后一句“一曲菱歌敵萬金”。

  “一曲菱歌敵萬金”,《采菱》是古曲,是高雅的曲子,在這里意指真才實學。一益高雅的《采菱曲》比萬金都有價值。同時也是告訴朱慶余你的文章很有價值,我很欣賞,金榜題名沒有問題。結合后兩句,作者除回答了朱慶余的疑問以外,還肯定了朱慶余的德行文章.告訴朱慶馀:在我眼里你不是一個徒有其表、華而不實的人。我很欣賞你。

  該詩表達含蓄蘊藉,趣味橫生,當人們透過它的字面意思而體味到它的內在含義的時候,往往不由自主地發出會心的微笑。結構上,全詩四句,渾然一體,結構謹嚴。前兩句針對朱慶馀的原詩,首先肯定了朱慶馀的人品文章,指出他雖自負才華但仍信心不足;三四兩句緊扣“更沉吟”三字,一方面回答了朱慶馀的疑問,另一方面對朱慶馀的文章作了高度評價。

張籍簡介

唐代·張籍的簡介

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 ? 張籍的詩(387篇)

猜你喜歡

上曹大夫

宋代鄭俠

客從南英到揭陽,十有五年困長道。

囊資空竭奴仆愁,氣象塵埃顏貌老。

水調歌頭 姑蘇臺

宋代張镃

孤棹溯霜月,還過闔廬城。系船楊柳,橋畔吹袖晚寒輕。

百尺層臺重上,萬事紅塵一夢,回首幾周星。風調信衰減,親舊總凋零。

上饒道中雜詠三首 其二

宋代李綱

鬢毛蕭颯寸馀冠,蒙犯風霜卻歲寒。但使孤忠能感激,豈辭遠謫備艱難。

蒼蒼云木留深景,渺渺深溪瀉暮湍。獨坐苦吟山寺冷,照人孤月正團欒。

大司徒白翁畢老先生蒙恩予告敬賦

潘光祖

留臺掌后大司徒,六府修明五典敷。弘濟艱難承運泰,坐籌部伍息庚呼。

姬公未是明農日,疏傳先懷止足圖。人望九章嗟信宿,駕還三徑理荒蕪。

四月初四日聞績溪凡十五都賊焚欲盡傍出焚歙縣之南鄉遂焚至昌化

元代方回

昔日初聞寇,諸人早出師。焚燒寧太廣,收剿已無遺。

斧鉞何曾鈍,雷霆豈肯遲。遷延非決策,那得更狐疑。

題潤瑤家一款武夷巖茶——馬頭巖肉桂

張伯元

忽來方外香,欲言言不得。為問識廣者,一時皆語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