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李白的詩 >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唐代]:李白

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

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

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

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

傲然遂獨往,長嘯開巖扉。

林壑久已蕪,石道生薔薇。

愿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譯文及注釋

譯文

王山人剖析仙道的高論,微言透徹秋毫。

馬上要回歸布山去隱居,逸興高入云天。

你能不能多待幾天再回去?怕山上的瑤草會衰歇嗎?

我也很想去隱居,屢屢夢見松間云月。

你傲然獨往,長嘯著開劈巖石筑室。

林壑久已荒蕪,石道上都長滿薔薇。

冬天來到的時候,我會去你那里,一起弄笙戲鶴,風雨相依。

注釋

析道論:析,分也,解也。道論,即道家之經論。

微言:精妙之論。秋毫:謂精微之理。

瑤草:傳說中的仙草,如靈芝等,能治百病或食之長生。亦泛指珍異之草。

參考資料:

1、郁賢皓 .李白選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創作背景

  題中之“王山人”則“歸布山隱”,此與李白這首詩所云“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地望正合。由“我心亦懷歸”可知,是時李白他不在徂徠山中,而應在兗州(今屬山東)家里,詩當作于瑕丘。按詩云“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語,詩當為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秋日所作。

參考資料:

1、郁賢皓 .李白選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鑒賞

  這首詩共分四個部分。第一個四句組()以“毫”、“高”為韻,是全詩的起首,“王子析道論,微言破秋毫。”介紹王山人并對友人才干的贊賞躍然紙上;“還歸布山隱,興入天云高。”敘事說友人要歸布山了;第二個四句()改以“歇”、“月”為韻,是承接前一組詩,“爾去安可遲?瑤草恐衰歇。”直言對友人的不舍,希望友人能多待幾天;“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說王山人要走,我也很想走,向往那種隱居生活;第三個四句()又改以“扉”、“薇”為韻,是詩意起了轉折,詩人想象王山人回到布山的情景,言語間滿是向往;最后一個二句()和上一組詩一樣,也以“依”為韻,“歲晚來相依”以講述自己的愿望結束全詩,我也要到你那里去。全詩開頭的起句到最后的結句,從述說友人要走到自己也想跟友人一樣,詩人的思想從起句到結句已經經歷了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

  朋友離別而去,李白有著濃濃的不舍與依依惜別之情,但只說“我心亦懷歸,屢夢松上月”,把萬語千言融入到景色之中,耐人尋味。雖然是贈別,卻無凄涼之味。“愿言弄笙鶴,歲晚來相依”,詩人很直接的表達了向往隱居和求仙訪道的生活。并據記載李白于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后期,曾隱于徂徠山,這首詩題中之“王山人歸布山”,并說“我心亦懷歸”、“歲晚來相依”不謀而合。

  這首贈別詩,雖有別離之愁,卻并不為愁所溺,“哀而不傷”,這也是盛唐“酬應體”五古的一個特點,離別之際,他們或許會有些傷感,但是不會沉淪其中。

李白簡介

唐代·李白的簡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 李白的詩(963篇)

猜你喜歡

六曹長貳觀潮予以入直不預晡時大雷雨走筆戲

宋代周必大

雷轟萬鼓勒潮回,無復亭前雪作堆。

應為尚書慳且澀,盲風怪雨一時來。

游灌頂三首

舒坦

萬松偃蹇插云根,四面諸峰盡子孫。

日日飛煙云霧斂,不妨掌上看乾坤。

題潘臞齋客安書院

宋代陳深

屋上即青山,柴扉鎮日嵌。

煙霞三徑足,天地一身閑。

九曲櫂歌十首

宋代白玉蟾

寂寂秋煙鎖碧灣,往年此地有禪關。

不神移入龍宮去,一夜風雷吼萬山。

送楊訓導擢曹州掌教二首 其一

明代唐順之

傳魁之世久知名,君作師儒更有聲。巳道江東桃李遍,春風還被魯諸生。

贈齡首座主庵 其五

宋代釋慧空

說圓不覺拖泥水,立悟分明落二三。要得不移毫發許,寶云山里寶云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