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張可久的詩 > 天凈沙·魯卿庵中

天凈沙·魯卿庵中

[元代]:張可久

青苔古木蕭蕭,蒼云秋水迢迢。紅葉山齋小小,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

天凈沙·魯卿庵中譯文及注釋

譯文

滿院青苔一株株古樹蕭蕭,蒼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滿山紅葉掩映得山齋小小,有誰曾經找到?高尚的人走過的橋。

注釋

魯卿:一位隱居山寺的隱者。

蕭蕭:風吹樹林木搖動的聲音。此處形容冷清幽靜。

迢迢:高、遠貌。

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天凈沙·魯卿庵中創作背景

  這很有可能是張可久來到魯卿的茅舍后,對魯卿描述的路過溪橋時的所見與所想,而用筆記錄下來的。

參考資料:

1、張文珍.元曲三百首: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05:第223頁

天凈沙·魯卿庵中鑒賞

  張可久這首《天凈沙》,宛如一幅淡遠幽雅的山水畫,是對友人魯卿隱居山中的禮贊,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實流露。這首小令筆墨簡淡,風神高遠。上半幅寫景即寫人,寫出了隱者的品格風致。下半幅寫自己來探望隱者,寫出立刻深摯的友情。明朝朱權《太和正音譜·古今群英樂府格勢》云:“張小山之詞,如瑤天笙鶴”,“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有不吃煙火食氣”。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證之。究極而論,此首小令造境之高遠,乃出自小山對于隱逸之真誠向往。【4】?全曲通過對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寫,構建出高遠、清幽的境界,營造出靜謐的禪境。通過對齋庵及其環境的描寫,表現魯卿高尚、純潔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頭三句寫景。首句“青苔古木蕭蕭”,講古木蕭蕭,青苔叢生。“青苔古木”,是構成首句物境的基礎,青苔結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將青苔、古木理解為并立的意象。“蕭蕭”一詞,一般用來形容木葉肅殺、飄落的情態,這里也是用來襯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靜的氣氛。

  “蒼云秋水迢迢”,寫水云狀貌。“蒼云”是高空長云,有宏闊的氣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飾“秋水”,結構同“蕭蕭”修飾“古木”一樣。“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長空一色的景貌,這里的“迢迢”其實也感染了“蒼云”的色彩。

  “紅葉山齋小小”,寫魯卿山齋所在,有紅葉飛落環繞,與肅殺的古木、曠遠的云水相比,山齋不過是“小小”的一座。但“山齋”與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長天,都是肅殺清遠的“黑白照片”,而環繞“山齋”的“紅葉”卻是秋季最艷麗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結構,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畫出秋山云水的樣貌。從色彩和結構的豐富性上來講,“青苔古木蕭蕭”最肅殺,“青苔”“古木”都是較死板、幽深的物象;“蒼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頓時開闊,色彩也更明亮了;“紅葉山齋小小”,一“紅”一“小”,與前文形成對比——“紅”與“蕭蕭”“蒼云”對照,形成鮮艷的色彩刺激,“小”與“蕭蕭”“迢迢”對照,實際上是把焦點集中到了“山齋”上來。

  紅葉”使得“山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圖的中心,但“山齋”之“小”又為后文的繼續展開留下了余地。其一。將魯卿的“山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這就使得下文“有誰曾到”的句子顯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誰曾到?探梅人過溪橋”,寫的其實還是魯卿齋的幽深,不過換了一個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謂“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勁花清,自古是高士隱者的代表,作家說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魯卿比作梅—般的高士來贊揚了。

  過溪橋”是一個過程,作家想要探訪“山齋”,但還在路上,剛剛踏過小溪上的石板橋。這樣的寫法。從效果上應和了前文“有誰曾到”的疑問,連誠心探訪的作家都只是方過溪橋,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處了。

  《天凈沙》常用來寫秋景、抒悲遠之情。這首《天凈沙》,則是通過秋景的襯托,寫高士魯卿的隱逸。一句“探梅人過溪橋”,帶著些許禪意。

張可久簡介

唐代·張可久的簡介

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號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 ? 張可久的詩(330篇)

猜你喜歡

長沙郡丞丁君挽詞

宋代張栻

廉吏今尤重,朝家詔舉頻。方看千里駕,忽盡百年身。

職業憂勞甚,游從笑語真。空令行路嘆,沒后見清貧。

秋思

宋代釋斯植

雨過山城日又西,西風一陣木犀開。

莫將心事憑秋雁,恐帶邊愁入夢來。

上立齋先生十首以有官居鼎鼐無宅起樓臺為韻 其五

宋代戴炳

君子如真金,真金剛不改。小人如浮云,瞬目多變態。

隨世良獨難,殉道乃無悔。近日崔菊坡,堅臥辭鼎鼐。

哭華姜一百首 其三十六

清代屈大均

懷中保子二齡馀,弄爾西窗舊讀書。我指卿卿新畫像,可憐未解淚沾裾。

李如一書癖

沙曾達

縱橫經籍喜幽居,滿架琳瑯勝五車。圖著身心能闡發,不同高閣飽蟫魚。

贈秀卿 其四

清代孫原湘

屈指春光到畫闌,玉郎車馬上長安。歸期縱說相逢早,隔歲先愁欲別難。

夢雨愿隨行李去,淚珠偷共燭花彈。才人標格知多少,不似伊家耐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