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過黃河
水龍吟·過黃河。元代。許有壬。 濁波浩浩東傾,今來古往無終極。經天亙地,滔滔流出,昆侖東北。神浪狂飆,奔騰觸裂,轟雷沃日。看中原形勝,千年王氣。雄壯勢、隆今昔。鼓茫茫萬里,棹歌聲、響凝空碧。壯游汗漫,山川綿邈,飄飄吟跡。我欲乘槎,直窮銀漢,問津深入。喚君平一笑,誰夸漢客,取支機石。
[元代]:許有壬
濁波浩浩東傾,今來古往無終極。經天亙地,滔滔流出,昆侖東北。神浪狂飆,奔騰觸裂,轟雷沃日。看中原形勝,千年王氣。雄壯勢、隆今昔。
鼓茫茫萬里,棹歌聲、響凝空碧。壯游汗漫,山川綿邈,飄飄吟跡。我欲乘槎,直窮銀漢,問津深入。喚君平一笑,誰夸漢客,取支機石。
濁波浩浩東傾,今來古往無終極。經天亙地,滔滔流出,昆侖東北。神浪狂飆,奔騰觸裂,轟雷沃日。看中原形勝,千年王氣。雄壯勢、隆今昔。
鼓茫茫萬裡,棹歌聲、響凝空碧。壯遊汗漫,山川綿邈,飄飄吟跡。我欲乘槎,直窮銀漢,問津深入。喚君平一笑,誰誇漢客,取支機石。
上片落筆先寫黃河濁流波濤滾滾,向東流去,永無休止。從空間上寫氣勢之大,從時間上寫其存在之久。二者合璧構成動人心魄的自然景觀。氣魄宏大,雄渾恣肆,為全詞定調。“經天亙地”六句,從黃河的源頭昆侖寫起,黃河從昆侖發軔,橫亙于天地之間,狂飚巨浪,激越澎湃,轟鳴震天,六句寫盡黃河聲威。以下由寫景轉入人事,黃河流經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旺氣長存。黃河的聲勢象征了元朝的國勢。當時正是元朝鼎盛時期,詞人由黃河的壯闊而想到國家的強大,情景相融,不僅加深描寫的力度,而且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環境和人物心態。
下片轉向對“過黃河”的描寫。黃河的氣勢,振奮了渡河人的心胸,因此在渡河時神采飛揚,慷慨激越,扣舷高歌,歌聲“響凝空碧”,透出了詞人內心蘊蓄的豪情。“壯游”三句抒寫自己壯游天下的雄心,由黃河之壯美聯想到祖國河山之壯麗,激發了詞人想要歷盡祖國名山大川,飽覽天下勝境,隨處吟詠的愿望。下文還進一步寫出他想像漢代張騫一樣,乘槎追尋黃河源頭,遨游銀河,在壯游之中又融進浪漫成分,在浪漫想象的傳說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抒寫“過黃河”的激情豪興。乘浮槎究河源,是對上片黃河源頭的照應,上下一氣,首尾照應,用“我欲”、“誰夸”領起,是詞人主觀意識的體現,總攬全文。全詞把黃河雄壯的氣勢和自己的豪邁胸襟互相滲透,妙合無隙,風格雄渾閎肆,氣勢磅礴。
唐代·許有壬的簡介
許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學家。字可用,彰(zhang)德湯陰(今屬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進士及第,授同知遼州事。后來官中書左司員外郎時,京城外發生饑荒,他從"民,本也"的思想出發,主張放賑(chen 四聲)救濟。河南農民軍起,他建議備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賢大學士,不久改樞密副使,又拜中書左丞。他看到元朝將士貪掠人口玉帛而無斗志,就主張對起義農民實行招降政策。
...〔
? 許有壬的詩(312篇) 〕
清代:
瑞元
船從京口渡,水向海門流。島嶼一篝火,芙蓉三面樓。
潮隨明月上,山入大江浮。回首髫齡事,金焦同日游。
船從京口渡,水向海門流。島嶼一篝火,芙蓉三面樓。
潮隨明月上,山入大江浮。回首髫齡事,金焦同日遊。
明代:
盧龍云
一上層樓寓目寬,南中十月只輕寒。千山雨過林仍綠,萬木霜催葉未丹。
騎射此時資講武,蒐羅他日備登壇。漢家頗牧頻推轂,須信封侯事不難。
一上層樓寓目寬,南中十月隻輕寒。千山雨過林仍綠,萬木霜催葉未丹。
騎射此時資講武,蒐羅他日備登壇。漢家頗牧頻推轂,須信封侯事不難。
:
劉摰
琳宮仙老鬢雖霜,不厭山頭石徑長。杖履更為他日約,姓名聊記舊碑旁。
琳宮仙老鬢雖霜,不厭山頭石徑長。杖履更為他日約,姓名聊記舊碑旁。
宋代:
邵雍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恨月時。見說天長在甚處,照教人老待奚為。
嬋娟東面才如鑒,屈曲西邊卻似眉。由此遂多悲與喜,堯夫非是愛吟詩。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恨月時。見說天長在甚處,照教人老待奚為。
嬋娟東面才如鑒,屈曲西邊卻似眉。由此遂多悲與喜,堯夫非是愛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