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曾幾的詩 > 發宜興

發宜興

[宋代]:曾幾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將家上鐵頭船。

客留陽羨只三月,歸去玉溪無一錢。

觀水觀山都廢食,聽風聽雨不妨眠。

從今布襪青鞵夢,不到張公即善權。

發宜興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雖然已經六十歲垂垂老矣,卻又要拖家帶口登船去遠行。

在陽羨暫住了三月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頭卻沒錢。

游山觀水到了廢寢忘食境界,風聲雨聲都不會影響我睡眠。

從今后在我這個平民的夢里,不是到了張公洞就是游善權。

注釋

宜興:今屬江蘇省,在太湖西岸。

垂垂:形容將近、漸近,常與“老”連用。

將:攜持。鐵頭船:指船頭包有鐵的木船。

陽羨:宜興在秦漢時稱陽羨。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陽湖)中段的別稱。玉溪江邊的上饒,曾是曾幾僑居之地。這里的“玉溪”代指作者故鄉。

都:總、全部。廢食:即廢寢忘食。

“聽風”句:謂任憑它風雨連宵,也不會改變自己歸隱之意。這里“風雨”實喻指國家危難的形勢。

布襪青鞋夢:指出世隱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布襪青鞋,指平民、隱士的生活。

張公:指宜興境內的勝跡張公洞。作者有《游張公洞》詩,云:“張公洞府未著腳,向人浪說游荊溪。”可見其風景幽勝。善權:指善卷洞,在宜興西南螺巖山上,與張公洞同為宜興境內的兩個古洞。

參考資料:

1、陳 衍.宋詩精華錄全譯(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597

發宜興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曾幾離開宜興之時。當時曾幾已年近六十,之前曾客居宜興數月,并作有《宜興邵智卿天遠堂》《游張公洞》等詩。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02-803

2、樂云 等.唐宋詩鑒賞全典.武漢:崇文書局,2011.11:1031

發宜興鑒賞

  首聯自敘年將六十而又有挈家遠行之舉,扣詩題“發宜興”。以垂暮之年而又攜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與老境之可仿不難想見。“又”字凄然,包蘊了宋室南渡以來一系列播遷流離、羈旅行役之苦。

  頷聯出句承上,說自己客居宜興時日之短,見生活之不安定;對句啟下,說自己雖歸故山,而囊空如洗,見生活之清貧與作吏之清廉。曾幾一生淡泊,生活清苦。陸游《曾文清公墓志銘》說:“平生取與,一斷以義,三仕嶺外,家無南物。”足資參證。曾幾又有詩云:“我貧無一錢,不敢學農同。空余數卷書,腸腹自撐柱。”(《次陳少卿見贈韻》)故“歸去玉溪無一錢”一句既是其現實生活的折射,亦是其一貫心性的寫照。

  頸聯承“歸去”,設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曾幾南渡后曾先后寓居上饒(今屬江西)、山陰(今浙江紹興),這里所說的“觀水觀山”之地,未詳所指,當指山水幽勝之鄉。回去之后,閑居無事,但以觀山賞水為務,遇到山水佳勝之處,恐不免因此廢寢忘食。這里流露了對歸隱之地清絕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對賦閑生活的悵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頗為閑適,實際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風雨,顯系代指時勢。“憂愁風雨”,本來是曾幾這樣的愛國士大夫的夙心,但卻說“聽風聽雨不妨眠”,似乎與己漠不相關,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杜甫《去蜀》)一類感慨。所謂“不妨”,正是雖不應如此,卻不得不如此的意思。這一聯語調輕松,意態閑逸,骨子里卻隱含一縷無可奈何之情。

  末聯再回應題目并以此抒懷:“從今布襪青鞋夢,不到張公即善權。”作者以布襪青鞋為“夢”,表達了隱居山林的內心意趣。曾幾作詩以杜甫、黃庭堅為宗,他曾在《李商叟秀才求齋名于王元渤以養源名之求詩》其二中說:“老杜詩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論淵源師友,他時派列江西。”于此可見其言不虛。“不到張公即善權”一句既是實寫宜興之景,承接上聯之意,表露了對宜興山水的眷戀情緒;同時也是虛寫,借指他處之景,暗接此聯出句之意,表明以后要隱逸山野,縱情山水。

  這首詩題為“發宜興”,但除首、尾兩聯照應、回抱題目外,頷、頸兩聯卻是想象歸家后的情景。詩人所要抒發的,是由“發宜興”所引起的身世之感,“紀行”并非主體,“述懷”才是中心。全詩正是圍繞著述懷這個中心來進行整體構思的。

曾幾簡介

唐代·曾幾的簡介

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余,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后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 ? 曾幾的詩(436篇)

猜你喜歡

邀月

盧青山

開窗邀秋月,寡寡淡水色。掬之不盈手,落衣白如雪。

灑掃略無塵,更復鍍清漆。招與相對坐,其光漫盈室。

送陳給事中赴湖廣參議

明代李舜臣

秋高憑遠色,為送武昌行。畫省名原重,參藩位不輕。

江樓千里目,湘竹四時情。試發郢中倡,應希和者聲。

洪陽南溪道中

石維巖

輿筍嘔啞山徑迷,秋風著我下南溪。不遭離亂胡濘淖,自覺川原無町畦。

萬里鄉愁隨處寫,半竿殘日向人低。朋儕為問生涯似,松鼠穿林與竹雞。

舟中讀書

清代蔣士銓

束書厚疆圉,自固恐自陷。心兵失铦铓,何藥與淬蘸。

十載伏髹幾,剝處澤可鑒。兩袖月補綴,布褐色為儉。

春懷 其一

宋代韓淲

蝴蝶為莊周,黃粱熟邯鄲。蘧然一夢覺,茫茫天壤間。

相推明日月,來往成暑寒。山林與鐘鼎,胸中了不干。

戴勝詞

唐代王建

戴勝誰與爾為名,木中作窠墻上鳴。聲聲催我急種谷,
人家向田不歸宿。紫冠采采褐羽斑,銜得蜻蜓飛過屋。
可憐白鷺滿綠池,不如戴勝知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