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韋應物的詩 > 春游南亭

春游南亭

[唐代]:韋應物

川明氣已變,巖寒云尚擁。

南亭草心綠,春塘泉脈動。

景煦聽禽響,雨余看柳重。

逍遙池館華,益愧專城寵。

春游南亭譯文及注釋

譯文

川谷里明亮起來氣候已變暖,山巖上還籠罩著云彩依然寒冷。

南亭的枯草心兒里萌發出新芽,早春的溪塘里泉水已潺潺流動。

陽光溫暖聽著鳴禽的啼唱,剛下過雨看到柳枝顯得沉重。

在華美富麗的池館中悠閑自得,只得到州官一人的寵愛更感到慚愧。

注釋

亭:設在路邊供行人停留食宿的處所。

擁:抱,抱持。

泉脈:地層中伏流的泉水。因其類似人體的脈絡,故稱“泉脈”。

景:日光。煦:讀xù。

重:讀chóng。

逍遙”一句:輕松自在地飽覽物華。

專城:指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長官,此指詩人自己,時任刺史。

參考資料:

1、蕭漾選注,歷朝山水風光詩,華夏出版社,1999年04月第1版,第102頁

2、楊佐義主編.全唐詩精選譯注:長春出版社,2000.01:,第727頁

春游南亭創作背景

  《春游南亭》作于約建中四年(783)早春,當時作者春游南亭,被南亭風光誘人、生機活潑的春天景象所感染,便寫下了這首詩。南亭究竟在何處,已無從查考。然從詩意看,亭當在水邊,周圍有山,有塘,有館所,可供游憩。

參考資料:

1、田軍 馬奕.中國古代田園山水邊塞詩賞析集成: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660頁

春游南亭鑒賞

  詩的首聯“川明氣已變,崖寒云尚擁”,即景而起,寫春回大地,氣象已變。為遠景描繪,以渲染氣氛。這兩旬起筆清遠,境界開闊,通過江上云霧掃開,河水澄明,但山崖上還殘余著冬天的寒意,還被云氣包裹著,描繪了冬寒漸退,春氣萌動時之景象。詩人抓住了初春時分的景色特點,以渲染環境氛圍方面入手,既渲繪出了春日的清赫景象,又為下兩聯所寫設置了一個背景?!白儭?、“擁”煉字精當.不但刻畫景物,同時亦包含了詩人的主觀感受。

  頷聯“南亭草心綠,春塘泉脈動”寫春草碧綠,春泉歡流,以顯春光明媚,生機無限。“草心綠”、“泉脈動”為攝魂之筆,言“草心”,說明春草是剛剛萌芽不久,新綠初泛;言“脈動”,表示泉水初從冬之禁錮中解放出來,又開始了歡快的流動,淙淙匯入春塘,無不用詞確當,刻寫生動,意象新穎秀獨,著墨不多,然寫出了一派春日氣息。這兩旬抓住景物特征,傳神寫意,詩情畫意地表現了春天剮剮來臨的景色之美,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

  頸聯“景煦昕禽晌,雨余看柳重”繼寫陽和鳥鳴,雨肥柳葉,以表春意盎然,景物欷鮮。這一聯選取了禽鳥在和暖日光中囀鳴歌唱,好雨過后柳色更增新綠這兩組意象,描繪了在陽光和知時春雨的滋潤哺育下,百鳥爭春,草木欣欣的春日美景。“聽”和“看”一者訴諸聽覺,一者訴諸視覺,真是有聲有色,寫活了景物。中間這兩聯秀語連出,詞暢意濃,在煉字求工方面,可以看出有受謝靈運的影響。

  尾聯“逍遙池館畢,益愧專城寵”開接牌襟,抒寫內心之感而作結。美景當前,詩人游目騁懷,但不忘此身尚在,感到自己在此池臺館閣之地飽覽物華,實在太有愧于在城里做官享受一郡之主之茶了。這兩句流露了濤人“處江湖之遠,則憂甚其民”和“愧俸錢”的思想感情,揭示了詩人內心世界之一面。這與他在《寄李儋元錫》一詩中所發出的、曾被朱熹贊嘆為“仁者之言”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的感慨在內容實質上是一致的。

  這首游記詩,寫得簡潔明快,情真意切。“擁”、“動”、“重”、“寵”諸韻腳字,都下得準確、生動,意韻完美,從而被前人視為此詩的主要特色。

韋應物簡介

唐代·韋應物的簡介

韋應物

韋應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恬淡高遠,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 ? 韋應物的詩(487篇)

猜你喜歡

偈頌一百零九首

宋代釋可湘

東家點燈,古家暗坐。

一樣元宵,生涯各做。

頌古十首

宋代釋行鞏

領得溈山笑里刀,方知不枉到明招。

元來樹倒藤枯后,了得三年五載燒。

知府黃龍圖

宋代劉弇

由來昭武勝天臺,淑氣俄鐘命世材。天上月華方攝兔,人間春色已先梅。

長庚夢白真無敵,嵩岳生申世有開。直恐龍陂清澈底,照人都入骨毛來。

賦得瓊島春云送戴廷禮還鄉

明代韓殷

仙峰削出玉璘珣,閬苑紅云片片新。晴帶輕煙迎彩仗,暖浮蒼藹護朱輪。

望中誤起河陽恨,夢里還疑楚水春。最是六街過雨后,獨留青影送行人。

山橋

宋代韓元吉

倚杖溪橋暮雨垂,春寒空翠著人衣。

凌空怪石如旗豎,噴壑清泉作練飛。

頌古十首

宋代釋普巖

月淡江空泛小舟,唱歌和月看江流。

更深欹枕夢何處,兩峰清霜曉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