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淮上女的詩 > 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

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

[宋代]:淮上女

淮山隱隱,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

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

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譯文及注釋

譯文

遠望淮山高聳入云,連綿不絕,這千里的山巒承載著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悠,萬里波濤寄托了我萬里的愁思。

山長水遠,擋住了行人眺望的眼。痛恨過去的戰爭,也憂愁未來的日子。面對著晚春,流著淚水,不知該說些什么。

注釋

淮山:指淮河兩岸所見山峰。隱隱:不明顯,不清晰。

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東流經安徽,入江蘇洪澤湖。悠悠:遙遠。

煙波:霧氣迷蒙的水坡

東望:詞人被擄北上,所以向東眺望故鄉。

恨舊愁新:即舊恨新愁,指對金人統治者的恨,對自己艱難處境的愁。

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創作背景

  作者淮上女,金興定末(1222左右)金人南侵,被掠北去,題此詞于旅舍壁。

參考資料:

1、劉敬圻,諸葛憶兵著.宋代女詞人詞傳 李清照、朱淑真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60頁

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鑒賞

  詞的上闕,寫她被擄北去,不得不離別故鄉山河時的沉痛心情。上闋四句,一山一水,兩兩相對,可以說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對聯,在詞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見的隔句對。“云峰”、“煙波”,既寫山高水闊,又寫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傷情苦,淚眼朦朧,因此山河呈現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煙波”前冠以“萬頃”,寫出了祖國的河山壯麗,暗示作者對它的深情。但此時卻滿目瘡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擄北去,不能安居故土,這萬千愁恨怎能不一齊迸發!“千里恨”、“萬頃愁”極好地表現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時,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滿了愁恨,因為它們是這場患難的最好見證。千里,從縱的角度形容愁恨;萬頃,從橫的方面予以夸張,這樣的表現手法就將愁緒這種無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體化了,它與以往的某些表現手法有所差異: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將此恨同芳草,猶恐青青有盡時。”他們著重表現的是愁恨之無窮。應該說這些寫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藝術的獨創性。但這個淮上良家女的這兩句詞卻在讀者心理上造成一種泰山壓頂、窒息心胸之感。

  詞的下闋寫她被驅趕向西,而她的心卻一直向東。“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兩句既是對上片的總結,又是作者眷戀山河的進一步具體描寫她離開家鄉越來越遠,眷戀的感情也越來越重。她一步一回頭地看著自己的家鄉,直至山水完全遮斷了她的視線。天涯淪落,何時能回到故鄉的懷抱?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這一去,也許是永無歸日了,只能此刻回首東望,直至“遮斷”為止。“東望眼”三字,真實地寫出了被擄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進而不斷回望故鄉的情景,極形象地表現了她不忍離去的痛苦。面對著這一切,“恨舊愁新,有淚無言對晚春。”這恨,是指對金人南犯之恨,對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無恥南逃之恨;這愁,是為鄉土遭受蹂躪而愁,為被擄后的屈辱生活和顛沛流離而愁。舊恨加新愁,讓一個弱女子如何經受得了!“恨舊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舊恨”,語意顯得平淡。而將“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協韻,加強了音韻美,且構成了兩個節奏緊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語新氣逼。末句刻畫了一個哀怨至極而又沉默無語的形象。“有淚無言”,是她的一腔悲憤無處、也無人可以傾訴,只有和著淚水忍聲吞下這時代加給她的深重災難,這實際上也是對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種無聲的譴責。“晚春”既點出被擄的時間,也含有春光將逝無可奈何的情思。

  這首小詞訴說的是一個被金人暴力脅迫的無力抗爭的弱女子的遭遇與悲苦,凄惻動人,它能引起人們對女主人公的無限同情。詞的形式義富有民歌的特色,寫山寫水,說愁說恨,回環往復,一唱三嘆,讀之令人回腸蕩氣。

淮上女簡介

唐代·淮上女的簡介

淮上女,字面意思是指淮水邊良家女子。《續夷堅志》中曾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年間,金人南侵,擄走大批淮上良家婦女之事。另有同名詞《減字木蘭花·淮上女》,表現了被擄女子的屈辱與悲憤交加的沉痛心情。

...〔 ? 淮上女的詩(1篇)

猜你喜歡

謁顯應觀崔真君

宋代魏元若

磁州惠政澤流長,翊運於今有耿光。

金甲護遷馳白馬,絳衣誕圣擁紅羊。

游西湖

宋代釋紹嵩

西湖招提三百六,佳處如春有眉目。

一番雨過吞青空,萬頃無波鴨頭綠。

無題為映南賦六首 其五

徐兆瑋

海蜃樓臺變幻多,桐華消息易傳訛。斂身艷笑驚釵燕,入骨愁絲縛繭蛾。

鎮日天臺春有主,小風古井水無波。燈窗同聽瀟瀟雨,還想吳音一闋歌。

送程三水天翼內擢

清代陳恭尹

操存不改舊書生,幾載官衙飯菜羹。小郭自臨三水上,十州同識獨清名。

俸錢每用填民歉,坐舫時因送客行。我從能言言不盡,口碑先已到神京。

興化道中

清代董訥

漭沆連滄海,風吹一葉輕。村從波際出,草逼浪痕生。

地闊無山影,天空有雁鳴。最憐釜底處,何日奏平成?

游萬松山寺

宋代陳良貴

墨水東馳一鑒懸,隔江幽趣浩無邊。閒憑古剎峰千點,遠望春波水滿田。

野客到時鷗自狎,禪僧定后鶴初旋。重尋未有三生約,一笑歸來月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