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李益的詩 > 喜見外弟又言別

喜見外弟又言別

[唐代]:李益

喜見外弟又言別譯文及注釋

譯文

經過了近十年的戰亂流離,長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見不相識還驚問名和姓,稱名后才想起舊時的面容。

說不完別離后世事的變化,一直暢談到黃昏寺院鳴鐘。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憂愁不知又隔幾重?

注釋

外弟:表弟。言別:話別。

十年離亂:在社會大動亂中離別了十年。離亂:一作“亂離”。

一:副詞。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問姓”兩句:“問姓”與“稱名”互文見義。

別來:指分別十年以來。來,后也。滄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變化,有如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那樣。

語罷:談話停止。暮天鐘:黃昏寺院的鳴鐘。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陽市),即詩中外弟將去的地方。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7

2、李靜 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43

3、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130-131

喜見外弟又言別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安史之亂之后的藩鎮割據時期。唐代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爆發安史之亂,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結束,旋即大大小小的戰爭時斷時續,一直延續到唐順宗永貞元年(785年)才大體告一段落,歷時三十年。此詩就是在這種動亂的社會背景下創作的。

參考資料:

1、于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17

喜見外弟又言別鑒賞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詩人同表弟(外弟)久別重逢又匆匆話別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為題材的小詩中,它歷來引人注目。

  首聯“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開門見山,介紹二人相逢的背景。這里有三層意思:一是指出離別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說明這是社會動亂中的離別。它使人想起,發生于李益八歲到十六歲時的安史之亂及其后的藩鎮混戰、外族入侵等戰亂。三是說二人分手于幼年,“長大”才會面,這意味著雙方的容貌已有極大變化。他們長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頗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現出這次重逢的戲劇性。

  頷聯“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正面描寫重逢。他們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寫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中的情景顯然不同。互相記憶猶新才可能“疑夢”,而李益和表弟卻已經對面不能相認了。看來,他們是邂逅相遇。詩人抓住“初見”的一瞬間,作了生動的描繪。面對陌生人,詩人客氣地詢問:“貴姓?”不由暗自驚訝。對一個似未謀面者的身份和來意感到驚訝。

  下句“稱名”和“憶舊容”的主語,都是作者。經過初步接談,詩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來就是十年前還在一起嬉戲的表弟。詩人一邊激動地稱呼表弟的名字,一邊端祥對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記憶中關于表弟的印象。

  詩人從生活出發,抓住了典型的細節,從“問”到“稱”,從“驚”到“憶”,層次清晰地寫出了由初見不識到接談相認的神情變化,繪聲繪色,細膩傳神。而至親重逢的深摯情誼,也自然地從描述中流露出來,不需外加抒情的筆墨,已經為讀者所領略了。

  十年闊別,一朝相遇,應該有很多話語要說。頸聯“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表現了這傾訴別情的場面。分手以來千頭萬緒的往事,詩人用“滄海事”一語加以概括。這里化用了滄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間個人、親友、社會的種種變化,同時也透露了作者對社會動亂的無限感慨。

  兩人熱烈地交談,從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話音。敘談時間長,正表明他們情誼的深長。“暮天鐘”并不是單純作為日暮的標志而出現的。它表明二人敘談得十分入神,以至顧不上觀望天色的變化,也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只有遠處傳來寺院的鐘聲,才使他們意識到原來已是黃昏。作者在這一聯,避實就虛,擇取了敘舊時間很長這個側面,表現出二人歡聚時的熱烈氣氛和激動心情。

  前六句,從久別,到重逢,到敘舊,寫“喜見”,突出了一個“喜”字;七、八句轉入“言別”。作者沒有使用“離別”的字樣,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遠去的畫圖:“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明日”,點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陽)的道路,這里提示了表弟即將遠行的去向。“秋山又幾重”則是通過重山阻隔的場景,把新的別離形象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點明時令的同時,又隱蘊著作者傷別的情懷。從宋玉開始,就把秋天同悲傷聯系在一起了。“幾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離亂”相呼應,使后會難期的惆悵心情,溢于言表。

  這首詩不以奇特警俗取勝,而以樸素自然見長。全詩以凝煉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生動的細節,典型的場景,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社會動亂中與親人久別后不期而遇又匆匆離散的場面,抒寫了親人間真摯的情誼,也表現了動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無奈。詩人借時事動亂中人生聚散的獨特一幕,表達出無盡的詩情。

李益簡介

唐代·李益的簡介

李益

李益(約750—約830), 唐代詩人,字君虞,祖籍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后遷河南鄭州。大歷四年(769)進士,初任鄭縣尉,久不得升遷,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棄官在燕趙一帶漫游。以邊塞詩作名世,擅長絕句,尤其工于七絕。

...〔 ? 李益的詩(183篇)

猜你喜歡

和陰僉憲宗孟桃源夢詩四首 其二

明代張寧

傅巖曾托畫圖傳,八翼分明夢上天。變化升騰先有兆,從來官第號登仙。

宋代釋仲易

一二三四五,升堂擊法鼓。蔟蔟齊上來,一一面相睹。

秋色滿虛庭,秋風動寰宇。更問祖師禪,雪峰到投子。

同徐茂吳游白岳信宿紫霄樓 其二

明代佘翔

北斗天高不可從,靈巖壁立翠重重。松間此日來雙鶴,云里何年駐六龍。

短褐朝元隨羽節,空山采秀躡仙蹤。日斜笑倚盧敖杖,谷口西風落暝鐘。

燈夕迎紫姑神

宋代張玉娘

淑氣回春雪漸融,星河天上一宵通。芙蕖萬點交秋月,鼓角三更度曉風。

燭影暈迷光綽約,簾環聲徹佩玲瓏。不妨鳥篆留仙跡,鳳輦殷勤出紫宮。

送陶元庸之越

釋妙聲

吳越山川一水分,總戎今屬李將軍。旌旗影動黿鼉窟,鼓角聲連虎豹群。

徼外遐荒來送款,幕中賓客總能文。想君禹穴題詩處,長向姑蘇望白云。

角招 其一

元代邵亨貞

夢云杳。東風外,畫闌倚遍寒峭。小梅春正好。護憶故園,花滿林沼。

天荒地老。但暗惜、王孫芳草。鶴發仙翁洞里,為分得一枝來,便迎人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