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王建的詩 > 野菊

野菊

[唐代]:王建

晚艷出荒籬,冷香著秋水。

憶向山中見,伴蛩石壁里。

野菊譯文及注釋

譯文

荒廢的籬邊,盛開著叢叢野菊,冷冷的清香幽幽地籠罩在秋水上。

詩人猛然回想起在山中也曾見過野菊,它是那樣茂盛地簇生在石縫里,與它為伴的只有曜曜嗚叫的秋蟲。

注釋

晚艷:中國古代又稱菊花為“節(jié)花”和“女華”等。又因其花開于晚秋和具有濃香故有“晚艷”、“冷香”之雅稱。菊花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jié)、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的真誠。艷:因花色艷麗,故以艷指代花。

荒籬:指荒蕪的籬笆。

冷香:指清香的花,這里指菊花。

著:同“貯”,居積,引申為籠罩之意。

秋水:神色清澈。

向:從前,往昔。

蛩(《辭源》作qiáng《辭海》作qióng):蝗蟲的別名,俗稱“蚱蜢"。另有傳說中的異獸,古書中也指蟋蟀。

參考資料:

1、傅承洲 沙文選.花: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27頁

2、鐘尚鈞 馬大品 黃為之 劉鍵.中國歷代詩歌類編: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192頁

3、孫映逵.群芳百詠: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5頁

野菊創(chuàng)作背景

  貞元八年(792),王建學成。根據(jù)唐代科舉制度規(guī)定,讀書人要由地方掌管選舉的官員選送長安應試,而王建游學異鄉(xiāng),無人延譽識拔。于是王建鄙棄軒冕,山居谷汲,學仙求道,餌藥煉丹,在邢州漳溪度過了一段山居生活。山居期間,王建創(chuàng)作此作品。

參考資料:

1、孫映逵.群芳百詠: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06月:第1版,第85頁

野菊鑒賞

  此詩緊扣住“野”字,寫出了野菊特有的風貌。

  其首句“晚艷出荒籬”,意謂野菊之花在草木凋殘,百卉紛謝,連園菊也枯黃萎落的時候,卻舒展出她那艷麗的容顏。其中的“晚”與“荒”相映照,疊現(xiàn)出一幅冷落、蕭瑟的空間背景;再著一個“出”字,不僅突出了野菊的一枝獨放和光彩奪目,亦從力度上強化了野菊生命力的頑強。

  接句“冷香著秋水”,意謂野菊花吐放的縷縷馥香蕩漾在湛藍的秋水之上。其“冷香”與“秋水”相映照,構成了一幅明凈、雅潔、寬闊,博大而令人心曠神怡的畫面,野菊之造福人間的心志因此而盡顯。其中以“冷”字修菊“香”,從詩人的心理感受來著筆,卻與時令、氣候相吻合,自然地渲染了香味的清純無邪,一顯野菊那冰清玉潔的姿質。“晚艷”、“冷香”、“秋水”,既繪出了菊的形貌氣味,又傳出了菊的神韻豐采。“出荒籬”點出了“野”。后二句則進一步從旁烘托,在“野”字上開拓意境,把“野菊”寫得神完意足,而詩人形象也略約可見。此乃托物扦懷之法。

  轉句“憶向山中見”,順著追根求源的線索,展現(xiàn)出野菊的出生地和來源處,緊扣題名中的“野”字拓寬詩的境界,從而使詩意得以升華。

  其結句“伴蛩石壁里”是野菊在“山中”生活的必然交代,它客觀地描繪出一位雖終日只能與低吟淺唱的蟋蟀為伴,但卻立根巖縫、咬定青山、忍寂耐寒、矢志不移的強者形象,其孤標獨顯的高風亮節(jié)令人敬佩。

  總之,此詩雖短小,但野菊之野勁、野香、野趣盡融其中,而作為“在野”的王建,其棄絕名利、超脫世俗的野逸之情,亦因此而得以寄托。此外,這首詩的虛實處理也很妙。一二句實,三四句虛,由“憶”相聯(lián),于是就從籬、水擴而到山、石,詩境為之開闊而且靈空飛動起來。

王建簡介

唐代·王建的簡介

王建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 ? 王建的詩(363篇)

猜你喜歡

請告不允時陪巡長沙歲近除矣

黃公輔

去臘此時逐武岡,星沙今日又何忙。已舒暖意歸楊柳,猶覺寒風透客裳。

白發(fā)豈牽三尺綬,青山頻結九回腸。告休未得如初愿,一片鄉(xiāng)心度夕陽。

乙巳歲除日收周茂叔虞曹武昌惠書知已赴官零陵丙午正月內成十詩奉寄 其二

宋代蒲宗孟

想到零陵日,高歌足解顏。鄉(xiāng)閭接營道,風物近廬山。

萬石今興廢,三亭誰往還。不知零與永,二郡孰安閒。

初八日微雨明日猶有賜意作兩絕句 其二

宋代趙蕃

不堪積暑滯煩疴,幸甚新涼脫網羅。聞道重陽更逢閏,今年節(jié)意屬秋多。

肅老惠詩兩章詩墨一函賦此志謝

黃松鶴

空谷人來續(xù)舊游,一函詩墨古徽州。驚潮竹影玲瓏透,鎖石桐煙澹宕浮。

直與此情磨歲月,聊將小語記春秋。寒齋就我生顏色,十笏云山眼底收。

世美歸侍政府以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作詩送之 其八

南北朝鄒浩

蕪城兆霜雪,潁川凋芰荷。昔別情已矣,今別情奈何。

英英二三子,行亦車懸■。后日知誰同,蟬聲猶暮多。

次韻楊廷秀求近詩

宋代王庭圭

聞說學詩如學仙,怪來詩思渺無邊。自憐猶裹癡人骨,豈意妄得麻姑鞭。

曾似千軍初入陣,清于三峽夜流泉。只今老鈍無新語,楓落吳江恐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