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韓愈的詩 > 落齒

落齒

[唐代]:韓愈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

俄然落六七,落勢殊未已。

馀存皆動搖,盡落應始止。

憶初落一時,但念豁可恥。

及至落二三,始憂衰即死。

每一將落時,懔懔恒在己。

叉牙妨食物,顛倒怯漱水。

終焉舍我落,意與崩山比。

今來落既熟,見落空相似。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倘常歲一落,自足支兩紀。

如其落并空,與漸亦同指。

人言齒之落,壽命理難恃。

我言生有涯,長短俱死爾。

人言齒之豁,左右驚諦視。

我言莊周云,木雁各有喜。

語訛默固好,嚼廢軟還美。

因歌遂成詩,時用詫妻子。

落齒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從去年開始落一個牙齒,今年又落了一個。

不久便連續落了六七個,看來落勢還不會停止。

留存著的牙齒都在動搖了,看來總要到落盡才完結。

想當初落下第一個牙齒時,只覺得口中有了缺縫,怪羞人的。

及至后來又落下兩三個,才耽憂年壽衰老,恐怕快死了。

因此,每一顆牙齒將落的時候,常覺得中心懔懔。

歪斜顛倒,既妨礙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

可是它終究還是舍棄我而落下了,這時我的情緒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

近來已經對于落掉牙齒習熟了,落一個,也不過和上一個差不多。

現在還留馀二十多個,也有了思想準備,知道它們會得一個一個地落掉。

如果經常是每年落一個,那么還可以支持二十年。

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樣。

有人說,牙齒在掉了,看來生命也靠不住了。

我說人生總有一個盡頭,壽長壽短,同樣得死。

有人說,牙齒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會吃驚。

我說莊子有山木和鳴雁的比喻,我的牙齒落光了,說不定也是喜事。

說話多誤,那么就經常緘默也好,不能咬嚼,那么就專吃軟的東西,也同樣味美。

因為歌詠落齒,就寫成了這首詩,常常用它來給老妻和孩子們讀讀,讓他們驚笑。

注釋

齒:《六書故》:“齒當唇,牙當車。”口中兩頰生的齒叫牙,俗稱大牙。前近唇者稱齒。詩中牙齒互文,無別。

俄然:突然間,形容時間短。

落勢:牙齒脫落的勢頭。

殊未已:還沒有停止。

盡落:落盡,掉完。

始止:才停止。

落一時:掉第一顆牙時。

但念豁(huō)可恥:只覺得豁牙難看。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云:“我齒豁可鄙。”意同。

始憂衰即死:才擔心因衰老快要死了。

懔懔(lǐn):畏懼的樣子。

恒在己:自己經常處于這種畏懼狀態。

叉牙:與“權椏”義同。即參差不齊。

顛倒:橫豎,即橫豎都不舒服。

怯(qiè)漱水:怕用水漱口。

終焉舍我落,意與崩山比:最后牙齒離開我脫落寸,像山崩一樣快。形容牙掉的突然。

熟:習以為常。

次第:一個接著一個。

倘(tǎng):假如。

兩紀:一紀十二載,兩紀二十四年。

指:同惰,當意向或意思差不多講。

恃:維持、憑借。

生有涯:《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長短俱死:王羲之《蘭亭集序》云:“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左右:左右的人。

諦(dì)視:仔細看。

莊周:名周,人稱莊子,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曾為漆國吏。

各有喜:指主人對木與雁的態度,大木、鳴雁等各得其所,比喻有牙無牙各有各的好處。

語訛(é):語音不清。

嚼:能嚼食的牙齒。

軟:柔軟的舌。

詫:夸耀。

參考資料:

1、張清華主編.韓愈詩文評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8月:534

落齒創作背景

  貞元十八年(802年)韓愈《與崔群書》云:“近者尤衰憊,左車第二牙無故動搖脫去。”令據此詩曰:“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推斷詩當寫于貞元十九年(803年),公三十九歲。

參考資料:

1、張清華主編.韓愈詩文評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8月:534

落齒鑒賞

  這首詩完全不用一般人所熟習的詩的修辭。除了押韻和五言句這兩個詩的特征之外,可以說全是散文的表現法。因此,講這首詩一點也不費力,思想段落仍是四句一絕,我們現在把它譯成散文:第一絕說:從去年開始落一個牙齒,今年又落了一個,不久便連續落了六七個,看來落勢還不會停止。牙與齒雖然有一點區別,但這里是互文同義。第二絕和第三絕說:“留存著的牙齒都在動搖了,看來總要到落盡才完結,想當初落下第一個牙齒時,只覺得口中有了缺縫,怪羞人的。及至后來又落下兩三個,才耽憂年壽衰老,恐怕快死了。因此,每一顆牙齒將落的時候,常覺得中心懔懔。第四絕描寫將落的牙齒。歪斜顛倒,既妨礙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可是它終究還是舍棄我而落下了。這時我的情緒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叉牙”是個連綿詞,歪斜旁出之意,是狀詞,不是名詞。第五絕和第六絕敘述習慣于落齒的心理狀態。近來已經對于落掉牙齒習熟了,落一個,也不過和上一個差不多,現在還留馀二十多個,也有了思想準備,知道它們會得一個一個地落掉。如果經常是每年落一個,那么還可以支持二十年。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樣。第七絕說:有人說,牙齒在掉了,看來生命也靠不住了。我說:人生總有一個盡頭,壽長壽短,同樣得死。第八絕說:有人說:牙齒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會吃驚。我說:莊子有山木和鳴雁的比喻,山木因不中用,故得盡其天年;雁因為能鳴,故得免于被殺,可知有才與無才,各有好處。我的牙齒落光了,說不定也是喜事。第九絕說:落了牙齒,說話多誤,那么就經常緘默也好。沒有牙齒,不能咬嚼,那么就專吃軟的東西,也同樣味美。最后兩句是結束:因為歌詠落齒,就寫成了這首詩,常常用它來給老妻和孩子們讀讀,讓他們驚笑。

  全詩只用了一個《莊子·山木篇》里的典故,此外沒有必須注釋才能懂的辭句,我們演譯為散文,宛然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小品文。牙齒一顆一顆地落掉,是每一個漸入老年的人都會遇到的事。作者就利用這一件平常的事,描寫他每一個階段的思想情緒。從緊張到曠達,從憂衰懼死到樂天知命,整個過程,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態度,是從執著到自然,基本上還是老莊思想。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體會,也可以說,作者不因落齒而消沉,對人生的態度,仍然是積極的。

  這樣的題材;這樣的表現方法,在初、盛唐詩中,確是不曾有過。因此,韓愈的詩和文,在同時代人的心目中,都被認為是一種怪誕的文學。他的門人李漢在《昌黎先生集》的序文中說:“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這是記錄了當時人對韓愈的態度:始而驚訝,繼而譏笑,最后便大施攻擊。但韓愈并不動搖,他堅守他的原則:第一,不用陳辭濫調。第二,有獨創的風格。他說:“若皆與世浮沉,不自樹立,雖不為當時所怪,亦必無后世之傳也。”這是說:如果跟著一般人的路走,而沒有獨創的風格,在當時雖然不被人排斥為怪,可是也必不能流傳到后世。從此也可以了解,韓愈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文藝創作,不是迎合當世,而是有意于影響后世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的創作是為將來的。

  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是在復古的口號下實現革新的目的,所以他的第一個原則是“師古”,要向古圣賢人學習。他說:要學習古人的意,而不是學習古人的文辭。“師其意,不師其辭。”就是“務去陳言”和“能自樹立”。他的散文,以“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師,就是學習他們的創作方法。同樣,他的一部分詩,雖然當時人以為怪,其實也還是遠遠地繼承了漢魏五古詩的傳統,或者還可以遲到陶淵明。從陶淵明以后,這種素樸的說理詩幾乎絕跡了三四百年,人們早已忘記了古詩的傳統,因而見到韓愈這一類詩,就斥為怪體了。

韓愈簡介

唐代·韓愈的簡介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 韓愈的詩(357篇)

猜你喜歡

從劉殿院借書

宋代沈與求

骨寒宜伴列仙臞,欲喜依劉計未疏。自昔暗中人易記,到今名下士非虛。

欲從給事論奇字,擬向中郎得異書。愿借牙簽三萬軸,為公一一辨蟫魚。

照水聯句

南北朝何遜

插花行理鬢。

遷延去復歸。

與仲安別后奉寄

宋代呂本中

出門送君時,一步再徘徊。雖云非遠別,念與始謀乖。

欲求連墻居,故作千里來。君今不我待,欲跨洪溝回。

七夕連句詩

南北朝顏測

云扃息游彩,漢渚起遙光。

漫成答遠

陳振家

幽棲林下客,今日意何如。讀水光陰迅,吟山世事疏。

命窮翻妒鳥,氣躁漫思魚。預種凌霄竹,居然成散樗。

謾書 其二

宋代周邦彥

舊識回文譜,新諧遠調謳。望歸朝對鏡,合飲夜藏鉤。

融蠟粘花蒂,燒檀暖麝油。雙眉誰與畫,張敞自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