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夜雪

[唐代]:白居易

冬天  

夜雪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夜臥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注釋

訝:驚訝。 衾(qīn)枕:被子和枕頭。

折竹聲:指大雪壓折竹子的聲響。

夜雪創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詩人當時45歲,官職是江州司馬。當時白居易因上書論宰相遇刺事被貶江州,在寒冷寂靜的深夜中作者看見窗外積雪有感而發,孤寂之情愈發濃烈,寫下了這首《夜雪》。

參考資料:

1、吉林大學中文系.唐詩鑒賞大典(十):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211

夜雪鑒賞

  前兩句“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里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于“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面描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后兩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里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減。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于“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于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這首詩新穎別致,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詩人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全用側面烘托,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這首詩樸實自然,詩境平易,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

白居易簡介

唐代·白居易的簡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 ? 白居易的詩(2585篇)

猜你喜歡

霜后紀園中草木十二絕 其六

宋代范成大

牡丹初剪時,已具新花眼。代謝不容發,笑殺鐵門限。

孫希汲出示所和杜允迪二詩因次韻并寄允迪以

郭印

草木藏春柳報先,誰將蒼馭快如鞭。

夜中一雨知無價,陌上三農慶有年。

永州

姚佳

零陵人物望中仙,石室兵書物外天。一路花光紅不息,九嶷山色郁相連。

瀟湘夜雨憐斑竹,巴蜀春風響杜鵑。翌日紫霞鋪碧水,浯溪行盡綠楊煙。

折梅

宋代趙時韶

行到頹墻與斷橋,試和明月拗枝頭。

江南多少閑兒女,帶著梅花便帶愁。

茅舍書聲

戴梓

瓜藤墻外接陂陀,薜荔為居面碧波。一卷正當風里讀,蓼花秋浦下漁歌。

庸庵同年于甲子重九集飲浦江高樓有詩紀事依

近現代陳三立

寄命湖船帶夢游,又依海客戀殘秋。

楹書壁掛成千劫,波影花光聚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