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杜甫的詩 > 望牛頭寺

望牛頭寺

[唐代]:杜甫

牛頭見鶴林,梯逕繞幽深。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望牛頭寺譯文及注釋

譯文

牛頭山上見到鶴林禪師,禪機如同山路蜿蜒幽深。

春色浮滿山中,山高寺遠,連銀河似乎都宿在大殿影中。

傳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眾生長處黑夜,故施慈悲,于世間遍布遠比黃金更貴的佛法。

我年紀已老,別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該收收心,靜心下來好好修心養性了。

注釋

牛頭:牛頭寺。鶴林:鶴林禪師,一說為附近的鶴林寺。

逕(jìng):同“徑”,山路。

天河:銀河。

傳燈:佛法像燈一樣,能夠照破世間冥暗,所以佛門把傳法稱為“傳燈。”

不住心:猶無住心,即空靈禪心。

參考資料:

1、洪丕謨著.佛詩三百首:安徽文藝出版社,2015.01:138

2、王士菁著.杜詩今注:巴蜀書社,1999.12:453

望牛頭寺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縣西南牛頭寺時所作,時年五十二歲。這一年間,杜甫因陪一些官員游賞蜀國山水,曾到閬州(四川閬中),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

參考資料:

1、郭謙著.盛唐十大詩人交往史錄: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03:179

望牛頭寺鑒賞

  該詩是杜甫往牛頭山拜訪鶴林禪師后,下山回望的記述。

  “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林。”詩人拜見禪師后,感覺到禪機深奧高妙,猶如上山來的山經,盤旋曲折,穿云繞霧,難見真面目。描寫牛頭寺的景色,表示詩人對禪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陰。”待詩人更上一層樓,頓覺所要尋者,原來睹面就是。浮動在遠山上的春景、晚上的銀河,無一不是。在這里,衲子們不舍夜晝,布道傳燈,向往那黃金敷地的琉璃世界。至此,詩人法喜充滿,禪悅遍布。

  詩人接著感嘆傳播佛法并不容易,但禪師仍然慈悲傳法。

  理解到此,詩人對佛法與鶴林禪師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但也不執著于此,所以說“回看不住心”。是啊,如此清修凈境,詩人很向往之。詩人年紀也大了,不適合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該收收心,靜心下來好好修心養性了。其實,收住自己的妄心而安住清涼界也會更加自在。

  杜甫寫有禪詩數十首,中多論禪禮佛之句。從此可看出杜甫于佛法確有所得,領會《金剛經》“應無所往,而生其心”的義理。從他的一生雖困苦不堪,但始終“哀而不傷”的中庸境界來看,詩人的確是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心系禪悅的心跡。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 杜甫的詩(1134篇)

猜你喜歡

震兒設教永平移家就養途中即事有作

清代孔繼瑛

有子悲風木,饑驅到北平。移家聊遠道,就食悵馀生。

載主親封篋,棲神宛倚衡。同車頻險阻,共命判幽明。

滿江紅

朱帆

北望長安,悲華夏,又傾梁柱。百年恨、瀏陽河水,兩番騰怒。

壯士斷頭除舊制,英雄振臂開新路。問蒼天,底事喪斯人,天不語。

秋夜望月 其一

兩漢佚名

皎皎山頭月欲低,月厭羈愁睡轉迷。忽覺淚流痕尚在,不知夢里向誰啼。

梅花喜神譜·大開一十四枝

宋代宋伯仁

舉頭見長安,志士欣有托。

葵藿一生心,豈容天負卻。

寄息耘

元代德祥

顏顏白發人,窄窄黃茅屋。田園不愿多,衣食聊自足。

狂來溪上行,長歌飲溪綠。家藏一束書,懶教兒孫讀。

玉乳泉五首 其三

弘歷

秋氣澄石泉,凈呈太古鏡。不為整衣冠,堪因悅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