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范仲淹的詩 >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

[宋代]:范仲淹

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創作背景

  題為“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白花洲”。范仲淹五十七歲知鄧洲,五十八歲時曾寫《中元夜百花洲作》一詩,其中有“百花洲里夜忘歸”句,故【定風波】定是五十七歲之后的作品,是記常游百花洲之事而抒己之志的作品。

定風波·自前二府鎮穰下營百花洲親制鑒賞

  【定風波】的開頭是“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是說穰城里雖然“羅綺滿城”花花綠綠,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尋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樣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極了。“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這種美好境界無邊無際,走進去好象突然走入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將逝去,沒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詠之地尋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確實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換句話說,對城市的生活已沒什么興趣,必須離開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間去,那里遠比這表面繁華的城市生活來得好。這表明了范仲淹對官場生活已經厭倦,對表面穩固的朝庭存在著反感,想離開朝庭,離開官場,尋找他途,退隱歸田去,希望過陶淵明式的生活。(我想,這可能就是他屢次請貶的原因之一。)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實質。所以,下片緊接著說:“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替自己的這種思想進行辯解,認為他想這樣做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最后說,“鶯解新聲蜨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在詞的意境上是寫對景色的欣賞,實際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隱歸田是很愉快的、很樂觀的、很自然的。

  這首詞,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見受挫之時,其本階級(中、小地主)軟弱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隱的念頭,乍看起來,這種念頭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實際的。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奮不顧身”(宋史),“公少有大節,其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為趍舍,其所為,必盡其力。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雖圣賢不能必,吾豈茍哉?’”。(《范文正公集》《褒賢集:神道碑銘》)可是我認為,范氏的世界也是有矛盾的,以上所引的活只道出了它的一面(而且是主導一面)。范仲淹消極低沉的時候也是有的,只是不很嚴重而已。這是因為他是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他所代表的階級——中、小地主——在當時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地位都是不鞏固的,雖然有上升的積極要求,卻是很軟弱的;他所處的時代是沉悶的時代。(關于范仲淹有積極一面和消極一面,從以上分析的三首詞中亦可看出來,上面的分析也或多或少作了些說明,讀者要更進一步了解這種兩面性的具體情況,實質和根源,可參閱馬茂元的《范仲淹的詞》一文,我完全贊同馬氏對這個問題的分析。)也許有人會說,他既然在五十七歲左右有這種消極退隱思想,可是他在58歲時怎么能寫出《岳陽樓記》這樣積極的散文呢?不錯,《岳陽樓記》是篇積極的作品,但我正要以它作為旁證,說明范仲淹在知鄧州時(五十七、八歲)思想上消極面積極極面有著激烈的斗爭,而斗爭的結果是積極面占了上風。《岳陽樓記》寫了兩種人在洞庭湖兩景色面前所表現的兩種不同情緒,實際上與他自己的思想有關。他年輕時,生氣勃勃,積極進取。后來三遭貶職(知鄧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鄧州前充邊任),知鄧州時,年紀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極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陽樓記》最后強調“進亦憂,退亦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自己的矛盾著的兩種思想傾向對立斗爭的結果,積極一面占了上風了,他過去一貫的積極處世的思想復活了。所以他在末了說:“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否定了消極一面,希望、鼓勵自己向古仁人看齊,希望、鼓勵自己比古仁人更進一步。他在這時思想斗爭的結果是積極一面占了上風,但當時的消極一面卻在【定風波】中記錄下來了。

范仲淹簡介

唐代·范仲淹的簡介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著名的《岳陽樓記》。

...〔 ? 范仲淹的詩(348篇)

猜你喜歡

習儀 異典也

王慎中

芝壇斂浮景,休氣郁招清。晨旭流翠葆,泰風飏華旌。

飛龍麗重霄,蕤綏在天庭。式禮紆皇步,篤恭軫圣情。

枕上聞風

明代紀青

疏懶而今成自然,醒來不是聽雞年。

霜風一夜寒多少,重理禪衣覆足眠。

喜雨應吳太參二首 其二

明代孫偉

坐聽檐虛瀉沸濤,也知真宰養民膏。北窗夢覺增絺绤,南畝人歸罷桔槔。

鄉賽入村喧社鼓,野塘生水受漁舠。雨師先及公田足,為報官家撫字勞。

與朝陽山人張朝夜集湖亭,賦得各言其志

唐代皎然

洞庭孤月在,秋色望無邊。零露積衰草,寒螀鳴古田。
茫茫區中想,寂寂塵外緣。從此悟浮世,胡為傷暮年。

詩偈 其一七八

唐代龐蘊

行學非真道,徒勞神與軀。千里尋月影,終是枉工夫。

不悟緣聲色,當今學者疏。但看起滅處,此個是真如。

依韻和太祝同諸君游園湖見寄

宋代梅堯臣

陽春何處來,客自商丘至。

一唱新辭工,始見故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