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孔平仲的詩 > 和經父寄張繢二首

和經父寄張繢二首

[宋代]:孔平仲

解縱梟鴟啄鳳凰,天心似此亦難詳。

但知斬馬憑孤劍,豈為摧車避太行!

得者折腰猶下列,失之垂翅合南翔。

不如長揖塵埃去,同老逍遙物外鄉。

半通官職萬人才,卷蓄經綸未得開。

鸞鳳托巢雖枳棘,神仙定籍已蓬萊。

但存漆室葵心在,莫學荊山玉淚哀。

倚伏萬端寧有定,塞翁失馬尚歸來。

和經父寄張繢二首譯文及注釋

譯文

放任縱容惡鳥鴟梟去啄傷高貴的鳳凰,天心竟然想這樣做叫人難以審察端詳。

憑仗斬馬孤劍想把奸佞之徒一掃而光,豈肯因太行艱險能摧車輪而回避不前!

得勢小人盡管折腰權貴也不過是小官,你雖暫時失勢垂下羽翼終能展翅高翔。

倒不如永遠地辭別這污濁的仕途,我們一同逍遙物外一起終老他方。

官職半通是萬里挑一的人才,有滿腹經綸卷蓄著未能展開。

鸞鳳托巢只是暫時棲身枳棘,神仙謫降畢竟已落籍于蓬萊。

像漆室女倚柱而歌忠心耿耿 ,莫學卞和哭在荊山涕淚哀哀。

世事本來倚伏萬變豈能有定 ,塞翁失馬禍福相倚還能歸來。

注釋

經父:作者大哥孔文仲(公元1038-1088年),字經父,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進士。曾任臺州推官。神宗熙寧初,以范鎮薦應制舉,對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罷歸故官。張繢(huì):人不詳,一本作“張績”,文仲兄弟友人,生平事跡不詳,是一位才識兼美之士。文仲曾屢寄之以詩。

解縱句:引申《莊子·秋水》“鴟得腐鼠”而“嚇”“鹓雛”之意,以“梟鴟”得“解縱”、“鳳凰”被剝“啄”比喻小人逞兇、君子遭害。鴟(chī):貓頭鷹的一種。

得者句:那些得意之徒卑躬屈膝,仍然官職低微。折腰,彎腰。下列:猶下僚。

長揖塵埃:告別塵世。長揖,一種行禮。

逍遙:自由自在地往來。物外:塵世之外。

半通句:是說張繢雖然官職低微,但才學出眾。半通:猶半印。漢制,丞相、列侯至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大印,小官如管倉庫、園林的,卻只能是大官印的一半大,成長方形。

經綸:指經綸天下的學問。

枳(zhǐ)棘:枳木與棘木,其多刺,故稱惡木。此比喻艱難險惡的環境。

定籍:確定名冊。蓬萊:本東海中神山名。

漆室葵心:憂國憂民的一片誠心。漆室:指關心國事。葵心:葵花向日而傾故用以喻向往、忠誠之心。

荊山玉淚:此用以喻懷才不遇。

參考資料:

1、陳衍選編,宋詩精華錄全譯 (下) (修訂版),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3,第550頁

2、鄭竹青,周雙利主編. 中華詩詞經典 第4卷[M]. 北京:學習出版社, 2011.01.第2439-2440頁 5.

和經父寄張繢二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作者和兄長孔文仲寄張繢所作,文仲原詩已佚,孔平仲集中存有三首同題的和作。這組詩應作于神宗熙寧間(公元1068—1077年)。

參考資料:

1、陳衍選編,宋詩精華錄全譯 (下) (修訂版),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3,第550頁

和經父寄張繢二首鑒賞

  這組詩對張繢剛正不阿的精神和未得施展的才學,給予了贊頌,并作了慰勉和勸誠。

  第一首首聯引申《莊子·秋水》“鴟得腐鼠”,而“嚇”“鹓雛”之意,之“梟鴟”得“解縱”,“鳳凰”被剝“啄”,比喻小人逞兇,君子遭害。世局如此,自無天理可以推“詳”的了。次聯贊揚了張繢的崢嶸風骨。上句稱張繢就像漢代朱云那樣,只知道憑借“尚方斬馬劍”,誓“斷佞臣”之頭(《漢書·朱云傳》),決不妥協。下句化用曹操《苦寒行》詩意,說他不肯因為太行山艱險,可能摧折車輪,而回避不前。這兩句把兩個著名典故精心組合,成為孔平仲詩中的佳聯。張繢的凜凜風骨,在詩行中閃出了光彩。三聯則評議了朝政的污濁,也從政治得失上為張繢作了分析。上句說:軟媚者雖然卑躬“折腰”于小人之前,仍然屈居“下列”,所得幾何?而潔身自愛者雖然“垂翅”,但終將振翅南飛,又算什么“失”呢?這兩句把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和《后漢書·馮異傳》的“始則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的名言加以提煉,構成一聯對句,以形象說理,極具啟發性。末聯“不如長揖塵埃去,同老逍遙物外鄉”,在析理的基礎上,對張繢提出建議:你的立身大節既已確定,對出與處的兩種可能又都深有了解,那還有什么可猶豫的呢?看來,不如長揖塵世,同老于“物外”之鄉,去做“逍遙游”,才真正適意呵!這里的“長揖塵埃”,“逍遙物外”,化用了《莊子》語意,對污濁政局表示了厭棄。

  第一首在贊譽中帶有不少安慰的口氣,第二首則于推崇中滲入了一些勸勉的成分。重點還在第二首。第二首首聯對張繢備極推崇,而又深表惋惜。他是“萬”中選一的人才,卻“官職”未“通”;他有“經綸”天下的滿腹學問,卻“卷蓄”而不得展用。次聯以兩個比喻,指出張繢不會久困“下列”,終將重返朝廷。上句是化用《后漢書·仇覽傳》“積棘非鸞鳳所棲”的話,說鸞鳳雖暫時“托巢”于“枳棘”之上,終能棲息在梧桐之顛,正如神仙,雖也有謫降,畢竟已在蓬萊三山“定籍”。三聯對張繢既有勉勵,也有勸誡。上句用《列女傳》魯穆公時漆室女憂念國事,倚柱而歌的故事。下句用《韓非子》卞和獻璞玉被砍足,抱璞哭于荊山的故事。兩句一氣呵成,意思是說,只要存著漆室女的耿耿之心,定有施展抱負之一日,無須學卞和抱璞而哭,因為世事本是倚伏不定的,否極終將泰來。于是引出尾聯的寬緩語。尾聯化用《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詞意,以及《淮南子》“塞翁失馬”的故事,對張繢作了鼓勵。詩人指出:張繢在政治上雖然暫受挫折,只要此心不渝,定有禍去福歸之一日。

  這兩首詩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把說理與抒情有機統一。兩者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造成割裂。但詩人熟練地掌握了寫詩技巧,使之結合自然。如第一首的一、四聯,第二首的四聯,一再化用《莊子》中《秋水》、《逍遙游》和《老子》、《淮南子》中的詞意與典故;第一首的三聯節取漢代、晉代兩朝的成語,說理成分都較濃厚。然而這些說理的內容,不僅與形象結合,而且發之肺腑,從而具有抒情色彩。在喻人以理的同時,還能起到感人以情的作用。這就避免了抽象、空洞地述說道理之弊。

  這兩首詩的中間兩聯把一些為人處世的生活準則,反復進行藝術綜合,最后概括成精彩偶對,構思過程頗費推敲。如第一首次聯以“斬馬憑孤劍”對“摧車避太行”,“斬馬劍”三字經他一分為二,“斬馬”與“摧車”,便成了工對。又在“劍”前綴一“孤”字,以與“太行”成對,這“孤”字很能表現出持劍人的膽氣。再通過“但知”、“豈為”這樣旨意確切的詞語加強表現力。主人公張繢的勁直氣骨,便鮮明地突現出來。又如第二首三聯以“漆室葵心”對“荊山玉淚”,句首的“但存”、“莫學”,傾向性都很明顯,表現出兩種不同的?%5??方式,而十分推許前者。“玉淚”二字更打破了比擬婦女淚水的一般用法,而換上卞和抱璞玉哭于荊山的內容,頓時異彩煥發。由于詩人在中間兩聯的寫作上狠下了功夫,在醞釀一、四兩聯時,又盡可能地發揮他運用散行句式的特長,這就使他的七律作品能成為宋詩中的優秀詩篇。其中如“但知斬馬憑孤劍,豈為摧車避太行”、“但存漆室葵心在,莫學荊山玉淚苦”等聯,以工巧的對仗表現了古代“勁直”之士除惡犯險、無所畏避的精神和憂國憂民、無怨無悔的心志,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孔平仲簡介

唐代·孔平仲的簡介

孔平仲 北宋詩人。字義甫,一作毅父。新喻(今江西新余縣)人。生卒年不詳。治平二年(1065)舉進士,曾任秘書丞、集賢校理,又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

...〔 ? 孔平仲的詩(526篇)

猜你喜歡

回鄉感賦七律四首 其四 懷先嚴

林英男

臘梅隕后一春酸,戚戚松楸宿草寒。鯉對空庭荒六秩,歌呺四壁吊孤鸞。

敲欹駑骨詩猶悔,哭白烏頭夜未殘。片霎鵑聲夕陽里,南陔無處采幽蘭。

豐湖 其三

明代陳子升

長堤猶憶直如弦,學士蒙恩剩賜錢。窺月似分橋廿四,徙溟誰擊水三千。

清塵漠漠銀魚影,碧草深深石馬煙。已覺春風懸荔顆,攀枝全借燭龍然。

棲賢寺

唐代李白

知見一何高,拭眼避天位。

同觀洗耳人,千古應無愧。

晚秋登樓

宋代王同祖

獨上危樓望落暉。昏鴉歸處遠煙微。

湖光洗得秋容凈,爭奈江南雁又飛。

雨后登白云樓

明代王世貞

乘暇獨登樓,捲簾清遠眸。無堪望中意,翻益醉馀愁。

云合山常暝,煙輕雨乍收。行藏吾自識,曲枕信悠悠。

送劉玉田通判歸山

宋代羅公升

詩工窮鬼妒,貌古人只譏。

達士何榮辱,閒官更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