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辛棄疾的詩 >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

[宋代]:辛棄疾

山前燈火欲黃昏,山頭來去云。鷓鴣聲里數家村,瀟湘逢故人。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前燈火閃爍,快到黃昏,山頭上飄來飄去的是朵朵浮云。鷓鴣聲響起的地方住著數戶山村人家,我在冷清的瀟湘道上喜逢故人。

  少年時也曾學諸葛亮手執羽扇,頭戴綸巾,風度瀟灑鎮定自若地指揮千軍萬馬與敵鏖戰。如今雖然憔悴落魄,但我要像宋玉那樣作《招魂》賦招回失去的靈魂,自古以來書生多是無用之輩,讀書多反而誤了自身。

注釋

耒陽:縣名,即今湖南耒陽。

推官:州郡所屬的助理官員,常主軍事。

數家村:幾戶人家的村落。

瀟湘:湖南省的瀟水和湘江,這里指湖南。

遭:路遇。

綸巾:有青絲帶的帽子。羽扇綸巾是魏晉時代“儒將”的服飾。

鞍馬塵:指馳騁戰馬。

憔悴:指衰老。

儒冠:讀書人戴的帽子,指代書生。

身:自己

參考資料:

1、王德明,鄧義昌 .《宋詞小令精華》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 :299 .

2、本社 .《宋詞鑒賞辭典》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0 :241 .

3、鄧紅梅 .《壯歲旌旗擁萬夫》 .鄭州 :河南文藝出版社 ,2003 :124 .

4、王新龍 .《辛棄疾文集 4》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9 :53 .

5、葉邦義 .《辛棄疾詞選》 .合肥 :黃山書社 ,2008 :33 .

6、王克儉 .《辛棄疾詞選(二)》 .海口 :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7 :57 .

7、丁華民 .《文豪書系 第19卷 辛棄疾》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 :219-220 .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創作背景

  淳熙六年至七年(1179~1180),辛棄疾正在湖南安撫使任上。一次,在湖南耒陽道上,遇到了故友張處父,傾蓋相接,把襟話舊,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謝真元,許淵沖,許明 .《一生必讀宋詞三百首鑒賞 英漢對照 an annotated edition with commentaries Chinese-English》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7 :563 .

阮郎歸·耒陽道中為張處父推官賦鑒賞

  上闋頭兩句,通過描寫昏暗浮動的景象,來襯托作者飄然不定的心理狀態。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點刑獄調任京西轉運判官,次年又調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撫使,輾轉又調任湖南。南宋議和派當權后,排斥忠良,陷害賢能,使得朝政黑暗,詞人抗金救國的理想,難于實現。因此他在另一首詞中寫道:“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歷遍楚山川。”(《鷓鴣天·離豫章別司馬漢章大監》)而此詞的這兩句,用昏暗的夜色,與山頭飄來飄去的浮云,構成一種暗淡浮動的意象,巧妙地與詞人的心理狀態結合。首句“欲”字,用得絕妙,寫出了夕陽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間的景象。這兩句筆法純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盤托出。

  第三句,在心理描寫上,比前兩句又深了一層。古人認為,鷓鴣的叫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令人寒心。作者黃昏的山村,聽見“鷓鴣聲”,是在表現他對前途的憂慮,襯托他的凄涼心境。第四句筆鋒陡然一轉,寫詞人遇見老友——張處父,立即轉憂為喜,氣氛也隨著由沉悶轉為輕松愉快。“瀟湘逢故人”,化用梁代柳惲的詩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江南曲》),承上啟下,緊扣詞題。

  下闋全用典故,上承“瀟湘逢故人”一句,寫作者見到友人,不免要傾訴衷腸,回首往事。下闋前三句回憶,作者借三國時手持羽扇、頭戴綸巾、指揮三軍的周瑜(《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提到)的瀟灑形象,巧妙地比喻他當年抗擊金兵時的瀟灑風度。詞人撫今思昔,心潮澎湃,不勝感慨。他當年渡淮南歸,正是為了在恢復事業中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業績。不料后來屢遭排斥,頻繁調任,抗金的奏策,如同廢紙一樣,無人問津,因而,他發出“英雄千古,荒草沒殘碑”(《滿庭芳·和洪丞相景伯韻》)的悲鳴。

  “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兩句,是詞人蘸著血和淚寫的,向南宋議和派迫害愛國志士提出強烈控訴,表現出作者極其痛苦和復雜的心情。詞人認為,他之所以會弄到如此喪魂落魄、疲憊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自己是個儒生的緣故。似乎,他百思不得其解。“招魂”,是《楚辭》的篇名,詞人使用此典故,表明自己滿腹哀怨牢騷。“儒冠多誤身”,是借用杜甫的詩句“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來表現自己落魄蹉跎的遭遇。最后兩句,語調低沉,感情凄愴,讀之令人垂淚,引起了對詞人的無限同情。

辛棄疾簡介

唐代·辛棄疾的簡介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 ? 辛棄疾的詩(792篇)

猜你喜歡

新昌縣曉行

明代鄭善夫

暝發新昌縣,晨臨赤土隈。

秋花隨地有,渚雁與云來。

閒居雜詠 其五

黃文儀

雨后添詩興,花前破笑顏。知音千古少,得趣一心歡。

雪中夜坐雜詠十首 其一

宋代徐瑞

數間老屋云松下,半畝方塘水竹村。先生觀化耿獨坐,不覺寒深雪塞門。

題吳湖州亭皋集

清代屈大均

柳惲風流在,吳興復有君。人書團扇滿,木葉與秋云。

苕霅辭雙渚,瀟湘問眾芬。江南還有曲,嘆絕沈休文。

浣紗溪

清代張惠言

朝看云橫暮雨斜,東風一例送年華,舊愁新恨滿天涯。

胡蝶一春隨落絮,燕兒終日說飛花,此情何處不堪嗟。

送晦翁十首

王阮

武夷山下孤高節,五老亭中撫字心。

出處本來無二致,詎分鐘鼎與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