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佚名的詩 > 梁甫吟

梁甫吟

[兩漢]:佚名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梁甫吟譯文及注釋

譯文

緩步走出臨淄城的城門,遙望蕭瑟死寂的蕩陰里。

那里有三座墳墓緊相連,形狀大小都非常的相似。

請問這里是誰家的墓地,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氏。

他們的力氣能推倒南山,又能截斷系大地的繩子。

不料一朝遭到讒言,他們三人卻是因為兩個桃子的原因而死 。

誰能夠設想出這個奇計?他就是齊國的宰相晏子。

注釋

梁甫吟:據人民文學出版社《樂府詩選》,這篇為齊地土風,可能諸葛亮作。

齊城:齊都臨淄,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城北八里。

蕩陰里:又名“陰陽里”,在今臨淄城南。

累累:連綴之貌。這二句是說三墳相鄰,墳形大略相似。

田疆古冶子:據《晏子春秋·諫下篇》載,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三人,事齊景公,以勇力聞名于世。晏嬰因他們三人,“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他勸景公設計除掉他們,景公同意了他的意見,因將二桃贈給三士,讓他們計功食桃。公孫接自報有搏殺乳虎的功勞,田開疆自報曾兩次力戰卻敵,于是各取了一桃。最后古冶子說:“當年我跟隨君上渡黃河,戰車的驂馬被大黿魚銜入砥柱中流,我年少又不會游水,卻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殺死了大黿魚。當我左手拿著馬,右手提著黿頭跳出水面的時候,岸上的人們都誤認為是河伯。我可以說最有資格吃桃子,二位何不還回桃子?”公孫接、田開疆二人聽后皆羞愧自刎而死。古冶子見此,凄然地說:“二友皆死,而我獨生,不仁;盛夸己功,羞死二友,不義;所行不仁又不義,不死則不算勇士。”因此,他也自刎而死。

排:推也,這里是“推倒”的意思。南山:指齊城南面的牛山。

絕:畢,盡。地紀:猶“地綱”。“天綱”與“地紀”,指天地間的大道理,如“仁”、“義”、“禮”、“智”、“信”等。一朝:一旦。

晏子:齊國大夫晏嬰,歷事靈公、莊公、景公三朝,乃齊國名相。

參考資料:

1、沈文凡.漢魏六朝詩三百首譯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21

梁甫吟創作背景

  此詩為樂府古辭,屬《相和歌·楚調曲》。一作《泰山梁甫吟》。這首古辭從寫墳開始,保留了葬歌痕跡,但從內容看,與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詠史詩,所詠為齊景公用國相晏嬰之謀,以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古詩三百首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89-91

梁甫吟鑒賞

  詩的前四句,先從位于齊城(今山東淄博)東南蕩陰里(一名陰陽里)之三壯士冢寫起。“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步出”與“遙望”相呼應,人未到而兩眼視野先到,表明了對三墳之專注。“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這是已經來到冢前,看清了三墳相連,形狀相似。這三墳相似,也象征著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于君,皆使氣好勝,皆被讒不悟。接下去六句轉而寫墳中三人的遭遇。

  “問是誰家墓”,明知故問,是為了突出所詠對象。答曰:“田疆古冶子”,這是以兩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孫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紀。”緊承上句,盛贊三人勇力絕倫。排南山,推倒南山(齊城南之牛山)。絕地紀,語出《莊子·說劍篇》:“此劍上決浮云,下絕地紀。”這里指折斷地脈。這樣的勇士,結局卻又如何呢?“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一朝,既言時間之速,也表明此陰謀之輕易得行。“讒言”二字,傾向性極明,既是對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對主謀者的有力譴責。二句寫得斬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個力能推倒南山、折斷地紀的勇士來,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實現殺掉三士的目的。詩句所構成的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驚心動魄。詩至此,似可結又實未結,因為還留下一個疑問,這就是“誰能為此謀”?答曰“國相齊晏子”。結尾再一次用問答句式,波瀾突起,把做國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點出來。二句看似客觀敘述,不著議論,不含感情,實則皮里陽秋,有深意在。一問,意在提醒讀者注意設此不尋常之謀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為謀之人。

  “國相”,字面上是點明其身份,實際上是譴責這個居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肩負溝通上下、協調文武之責的“國相”,人當以至此。這樣的行為與“國相”的地位、氣度、職責該是多么的不相稱。“齊晏子”,是直點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遠展出示眾,使人們知道,這個善機變、巧謀劃的“名相”,竟干出了這樣的事。關于此詩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說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認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應該有晏嬰這樣的能臣。

  從詩的主題和語言看,這首古辭當是出于文人之手。在漢樂府詩作中,此詩顯得樸拙了一些,但結構還是比較嚴謹的,詩從望蕩陰里、見三墳寫起,轉到寫墳中人被讒言遭殺害的悲慘事件,再轉到揭出設此毒計之人。層層推進,語語相銜。詩中兩用問答句式,都處在詩的關鍵處,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氣免于平實。語言雖質樸而少文彩,但句句簡潔,文雅而不艱澀,明白而不淺俗,可見是經過一番錘煉之功的。

佚名簡介

唐代·佚名的簡介

...〔 ? 佚名的詩(421篇)

猜你喜歡

寓興十首 其九

宋代張至龍

夏月灌鞠根,見花在秋日。先時不施工,臨花已何及。

送友人之官

明代王汝玉

春山春樹綠,相送去何之。拜命辭朝日,分符出守時。

花連渚宮暗,潮溯楚江遲。鼎郡彫零久,疲氓藉設施。

生辰謝邵廣文惠惠仁者壽賦

宋代張栻

左弧念當辰,藐此臥歲晚。

重云不予蔭,敢望滋九畹。

偈頌十一首

宋代釋了演

時當亞歲,節屆書云。

不萌枝上喚春歸,無影樹頭增秀色。

舟次故里山下

明代何鞏道

望見家山未到家,客愁依舊滿天涯。青尊傾盡詩難寫,綠水流多鬢易華。

鶴避漁蓑過別浦,雨催秧鼓急平沙。村煙不似秦人隱,誰種桃溪十里花。

中秋

宋代張侃

中秋添月色,攜酒上金臺。世事無窮盡,江山入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