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嵩簡介

人物生平
林嵩登第后,翌年便循例榮歸故里。除叩拜高堂,歡會親朋,還帶頭以赴考節余旅費為基金,率眾興建其讀書時曾目睹“河流湍急,一雨成災”的藍溪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嗣經河南尹兼福建道觀察使李晦深入全面考核,以品學兼優“稟山川之秀氣,閩中之全材”上報朝廷,奏請敕改鄉、里舊名,以旌表賢良。
乾符五年(878年),唐僖宗李儇即降旨:改赤岸故鄉為“勸儒”,故里為“擢秀”,并敕令所屬長溪縣給林嵩“蠲免一門征徭,歷代子孫永傳遺蔭,在其宅側豎立華表,建亭立碑,刊載敕書及本人業績的殊榮。”同時授林嵩以秘書省正字的官職。長溪縣令隨即遵旨派員組織工匠在林嵩宅東建兩門,豎華表,構碑亭;并在宅西二百步建造一亭,名“桂枝亭”,以登科取名如月中折桂為喻。其碑首刻林嵩業績,配以元和進士鄭緯所寫《桂枝亭碑銘》及數方空白碑石,留待后中進士乾題名。
廣明元年十二月(881年1月),黃巢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攻入唐都長安。任官不久,又家居農村深知農民疾苦的林嵩,不愿與起義軍為敵,便棄官東返故鄉,隱居靈山谷中。日以吟詩作賦自誤,或以垂釣藍溪,暢游太姥山排遣愁懷。其所寫“一任旁人談好惡,此心愿不愧蒼天”的詩句,充分表達其當時的心情:講好講壞由人講去吧,反正我的心無愧于蒼天。其所撰《太姥山記》(明萬歷四十四年《福寧州志》、清乾隆《福寧府志》和民國《霞浦縣志》《藝文》均有載),已成為現在研究摩尼教的重要文獻。
中和四年(884年),曾任黃連鎮(今屬福建省建寧縣)鎮將的陳巖,升任福建道觀察使。為穩定社會秩序,張榜廣募人才。林嵩改文就武,被聘為團練巡檢官。他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兢兢業業,履行職責。不久被轉為度支使,掌管軍隊財權。在此期間,他雖在軍隊,仍十分關注地方文化教育事業。當時有個“生于釣臺,而長于甌閩”(林嵩《周樸詩集序》)的著名詩人周樸(《唐才子傳》說他是長樂人;嘉定《赤城志》說他是泉州人),在黃巢起義軍于乾符五年(878年)進駐福州時被殺,身后留有百余篇(首)詩稿,林嵩獲悉后,利用工余時間,親自搜集整理,編成兩卷,并自掏腰包將其刻印出版。《詩集》定稿后,除自己寫序外,還請熟悉其人的寺僧棲浩也寫一序刻在卷首。此后,周樸被列入《唐才子傳》流傳至今。
黃巢起義軍撤離長安,局勢穩定后,林嵩又被從今四川還都的僖宗李儇召為《毛詩》博士。專為朝廷研究和講解毛公(相傳為西漢時人毛亨、毛萇)所傳的《詩經》,后官至以產金得名的金州刺史(時轄境相當今陜西省石泉以東、旬陽以西的漢水流域。治所在西城——今安康市)。在職期間,勤于吏治,忠于職守,“政聲感人”。但以當時已進入唐代晚期,國力衰退,宦官專權,軍閥割據,內外交困,民不聊生。一向廉潔奉公、正直為民的林嵩,雖掌一州軍政大權,終無法挽回社會腐敗如江河日下的政治局面,只好急流勇退,借故奏請提前退休回鄉過隱居生活。
林嵩回鄉后,先在離家不遠的岱村(在今霞浦縣水門畬族鄉境內,久廢),以整理舊籍為主。后遷梨溪畔(今霞浦縣牙城鎮龍亭村麓的楊家溪風景區范圍內),種梨樹、筑草堂,取名“梨花草堂”。(至民國時,梨樹雖已稀少,但民國《霞浦縣志·名勝志》仍稱其:“上有飛瀑,下有梨溪,風景甚佳”。)
晚年的林嵩,就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過著清淡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當時與其交往較頻繁的當是“連家船始祖”,號“白水仙”的陳蓬(今霞浦松港街道后歧村人)。一次,林嵩擬作《玄宗自民間召李白入翰林賦》,將腹稿告訴陳蓬,陳蓬聽后即續一聯,曰:“時時花落瑣窗,猶操鳳詔;往往燭殘?殿,尚對龍顏。”林嵩對其敏捷的才情,極口贊佩。兩人所撰著述也經常互相交流。據北宋紹圣(1094—1098年)間長溪知縣熊浚明所編《縣志》記載:嵩之孫仲荀藏有一部《地理志》,便是陳蓬所撰。
林嵩學識淵博,工詩善賦,才譽與咸通名進士公乘億相埒。尤以所作《華清官》、《蓬萊山》、《九成宮避暑》諸賦,意境幽遠,恬淡自然,備受當時文人的贊賞。
林嵩于五代后晉出帝石重貴開運元年(944年)逝世,享年96歲。身后留有詩集,賦集各一卷,但經五代、元末(袁天祿屠林天成九族)及清初迫遷(“劃界移民”)等變亂,大部分散佚。現在僅可從北宋歐陽修等的《新唐書·藝文志》看到所著詞賦卷目;從清初康熙御定《全唐詩》中,看到所撰《贈天臺王處士》詩(七律)一首;從清以后編的《全唐文》中,看到所撰《周樸詩集序》一文,并從明、清至民國的諸志書的《藝文志》中,看到其所撰《太姥山記》一文。另有詩三首(七古、七律、五律各一首)被收入民國溪西(今霞浦縣溪西水庫內)《林氏宗譜》。
由于林嵩為今霞浦縣品學兼優、德高望重的第一位進士,從宋代開始,即被樹為后學學習的典范,在歷代學宮的鄉賢祠中均首享祭祀,并在《大清一統志》及省、州、府、縣等方志的《文苑》或《宦績》、《宦哲》以及民國《文學家大辭典》中立有專傳。先賢林嵩,2004年被評為“霞浦縣十大歷史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