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
詞語解釋
避諱[ bì hui ]
⒈ ?忌諱; 由于道德或審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險而不愿說出或聽到某些會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例由于人們避諱這個討論主題,因此討論會激起了民憤。
英taboo; practice of placing a taboo on certain words;
⒉ ?回避某事物。
例避諱這個問題。
英dodge; evade;
避諱[ bì huì ]
⒈ ?封建君王或尊親為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說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別的字相代替。
英taboo on using the personal names of emperors,one’s elders,etc.;
引證解釋
⒈ ?回避;避忌。
引《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終始,則不知所倣依;言終始而不明天地四時,則不知所避諱。”
唐 張鷟 《游仙窟》:“下官起,諮請曰:‘ 十娘 有一思事,亦擬申論,猶自不敢即道,請五嫂處分。’五嫂曰:‘但道不須避諱。’”
《醒世姻緣傳》第十九回:“小鴉兒 也不消查考,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諱。”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說話也就沒有啥的避諱。”
⒉ ?謂封建時代對于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
引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桓公 名 白,博有五皓之稱; 厲王 名 長,琴有修短之目。”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而 唐 馮宿 父名 子華,及出為 華州 刺史,乃以避諱不拜。”
郭沫若 《蒲劍集·屈原考》:“始皇 名 政,別人一定要避諱。”
⒊ ?修辭學上辭格之一。說話時遇有觸犯忌諱的事物,不直說該事該物,而用旁的話來委婉地表述。
國語辭典
避諱[ bì huì ]
⒈ ?舊時為了表示尊敬,在言語或書寫時,不說君主或尊長的名號,稱為「避諱」。避諱的方法有缺筆、缺字、換字、改音等各種方式。
近避忌 忌諱
⒉ ?避免觸犯忌諱。
引《淮南子·要略》:「言終始而不明天地四時,則不知所避諱。」
《紅樓夢·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諱,心順了,說的比菩薩還好;心不順,就貶的連畜生不如。」
相關成語
- wú xiào無效
- yí cún遺存
- bù duàn不斷
- wō lǐ duǒ窩里朵
- fèi yòng費用
- zhēng zhá掙扎
- yǎn zhēng zhēng眼睜睜
- ròu shēn dēng肉身燈
- shí shàng時尚
- dōng fáng東房
- zhèng yì正義
- zǐ qì dōng lái紫氣東來
- sè biàn色變
- yíng guāng熒光
- rì shèn yī rì日甚一日
- běn zuò本作
- huà cái化材
- cān yù參與
- jīn chāi shí èr金釵十二
- fèn fèn bù píng憤憤不平
- guǎn shù管束
- bù xíng步行
- bù gàn不干
- zuò xīng作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