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古籍 > 舊唐書詩人 > 志·卷二十

志·卷二十

沈昫等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地理三

  ○淮南道六 江南道七 隴右道八

  淮南道

  揚州大都督府 隋江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于潤州江寧縣置揚州,以 隋江都郡為兗州,置東南道行臺。七年,改兗州為邗州。九年,省江寧縣之揚州, 改邗州為揚州。置大都督,督揚、和、滁、楚、舒、廬、壽七州。貞觀十年,改大 都督為都督,督揚、滁、常、潤、和、宣、歙七州。龍朔二年,升為大都督府。天 寶元年,改為廣陵郡,依舊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揚州。自后置淮南節度使, 親王為都督,領使;長史為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恆以此為治所。舊領縣四:江 都、六合、海陵、高郵、戶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九,口九萬四千三百四十七。天寶領 縣七,戶七萬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七。在京師東南二千七百五十 三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九里。

  江都 漢縣,屬廣陵國。隋為江都郡。武德三年,改為兗州,七年改為邗州, 九年改為揚州都督府,皆以江都為治所

  江陽 貞觀十八年,分江都縣置,在郭下,與江都分理

  六合 漢堂邑縣,屬臨淮郡。晉置秦郡,北齊為秦州,后周為方州,隋改為兗 州。武德七年,復為方州,置六合縣。又分六合置石梁縣。貞觀元年,省方州,并 石梁入六合,屬揚州。

  海陵 漢縣,屬臨淮郡。至隋,屬南袞州。武德二年,屬揚州,景龍二年,分 置海安縣。開元十年省,并入海陵

  高郵 漢縣,屬廣陵國,至隋不改。武德二年,屬兗州。州改,仍舊

  揚子 永淳元年,分江都縣置

  天長 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載,改為天長。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陽縣。武德四年,臧君相歸附,立為東楚州,領山陽、 安且、鹽城三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仍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為 淮陰郡。乾元元年,復為楚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五十七。口一萬六千二百六 十二。天寶領縣五,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里, 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山陽 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晉置山陽郡,改為山陽縣。武德四年,置東楚 州。八年,去“東”字,治于此縣。縣東南有射陽湖

  鹽城 漢鹽瀆縣地,屬臨淮郡。久無城邑,隋末,韋徹于此置射州,立射陽、 安樂、新安三縣。武德四年歸國,因而不改。七年,廢射州及三縣,置鹽城縣于廢 射州,仍屬楚州

  盱眙 漢縣,屬臨淮郡。武德四年,置西楚州。置總管,管東楚、西楚。領盱 眙一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屬楚州。寶應 漢平安縣,屬廣陵國。武德四年, 置倉州,領安宜一縣。七年,州廢,縣屬楚州。肅宗上元三年建巳月,于此縣得定 國寶十三枚,因改元寶應,仍改安宜為寶應

  淮陰 乾封二年,分山陽縣置于隋舊廢縣。

  滁州下 隋江都之清流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滁州,又以揚州之全椒 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永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滁州。舊領縣二,戶四千六百八十 九,口二萬一千五百三十五。天寶領縣三,戶二萬六千四百八十六,口十五萬二千 三百七十四。在京師東南二千五百六十四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六里。

  清流 漢全椒縣地,屬九江郡。梁置南譙州,居桑根山之朝陽,在今縣西南八 十里南譙州故城是也。北齊自南譙故城經治于此新昌郡城,今州治是也。隋改南譙 為滁州,后廢。武德三年復置,皆治于清流縣

  全椒 漢舊縣名。梁北譙郡,又改為臨滁郡。隋改為滁縣,煬帝復為全椒。永 陽 景龍二年,分清流縣置。

  和州 隋歷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和州。天寶元年,改為歷陽郡。 乾元元年,復為和州。舊領縣二,戶五千七百三十,口三萬三千四百一。天寶領縣 三,戶二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口十二萬一千一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六百八十三里, 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一里。

  ?

  歷陽 漢縣,屬九江郡。東晉置歷陽郡。宋為南豫州,北齊置和州。隋為歷陽 郡。國初,復為和州。皆治此縣

  烏江 漢東城縣之烏江亭,屬九江郡。北齊為密江郡,陳為臨江郡,后周為問 江郡,隋為烏江郡,縣皆治此

  含山 武德六年置,八年廢。長安四年復,為武壽縣。神龍元年,復為含山。

  濠州下 隋為鐘離郡。武德三年,改為濠州。又改臨濠為定遠縣,化明為招義 縣。領鐘離、涂山、定遠、招義四縣。武德四年,省涂山入鐘離。天寶元年,改為 鐘離郡。乾元元年,復為濠州。舊領縣三,戶二千六百六十,口一萬三千八百五十 五。天寶,戶二萬一千八百六十四,口十萬八千三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 五十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一十三里。

  鐘離 漢縣,屬九江郡。晉、宋、齊、梁,置徐州。隋初為濠州,煬帝復為鐘 離郡。武德三年,置濠州。皆治于此。武德七年,省涂山縣并入

  定遠 漢曲陽縣地,屬九江郡。隋置定遠縣

  招義 漢淮陵縣地,屬臨淮。宋置濟陰郡。武德七年,改為招義。

  廬州上 隋廬江郡。武德三年,改為廬州,領合肥、廬江、慎三縣。七年,廢 巢州為巢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廬江郡。乾元元年,復為廬州,自中升為上。舊 領縣四,戶五千三百五十八,口二萬七千五百一十三。天寶領縣五,戶四萬三千三 百二十三,口二十萬五千三百九十六。在京師東南二千三百八十七里,至東都一千 五百六十九里。

  合肥 漢縣,屬九江郡。舊縣在北。夏水出城父東南,至此與肥水合,故曰合 肥。梁置合州,隋初為廬江郡,皆治此縣

  慎 漢逡遒縣,屬九江郡。古城在今縣南。隋為慎縣

  巢 漢居巢縣,屬廬江郡。隋為襄安縣。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開城、 扶陽二縣。七年,廢巢州及開城、扶陽二縣,改襄安為巢縣,屬廬州

  廬江 漢郡名。漢龍舒縣地,屬廬江郡。梁置湖州,隋復舊也

  舒城開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廬江二縣置,取古龍舒縣為名。

  壽州中 隋為淮南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壽州。七年,置都督府, 督壽、蓼二州,領壽春、安豐、霍丘三縣。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又以廢霍州之霍 山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壽春郡,又置霍山縣。乾元元年,復為壽州。舊領縣四, 戶二千九百九十六,口一萬四千七百一十八。天寶領縣五,戶三萬五千五百八十二, 口十八萬七千五百八十七。在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一十七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九里。

  壽春 漢縣,屬九江郡。晉改為壽陽。晉于此置揚州,齊置豫州,后魏置揚州, 梁復為豫州,后周置揚州。隋改壽州,煬帝為淮南郡,武德為壽州。皆以壽春為治 所

  安豐 漢六國,故城在縣南。梁置安豐郡。縣界有芍陂,灌萬頃,號安豐塘。 隋因置縣

  霍山 漢灊縣,屬廬江郡。隋置霍山應城三縣。貞觀元年,廢霍州,省應城、 灊城二縣,以霍山屬壽州

  盛唐 舊霍山縣。神功元年,改為武昌。神龍元年,復為霍山。開元二十七年, 改為盛唐,仍移治于騶虞城

  霍丘 漢松滋縣地,屬貫廬江郡。武德四年,置蓼州,領霍丘一縣。七年,蓼 州廢,霍丘屬壽州。縣北有安豐津,斬毋丘儉處。

  光州緊中 隋弋陽郡。武德三年,改為光州,置總管府,以定城縣為弦州,殷 城縣為義州,以廢宋安郡為谷州,凡管光、弦、義、谷、廬五州。光州領光山、樂 安、固始三縣。武德七年,改總管為都督府。貞觀元年,罷都督府,省弦州及義州, 以定城、殷城二縣來屬。又省谷州,以宋安并入樂安。天寶元年,改為弋陽郡。乾 元元年,復為光州。舊領縣五,戶五千六百四十九,口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一。天寶, 戶三萬一千四百七十三,口十九萬八千五百八十。至京師一千八百五十五里,至東 都九百二十五里。

  定城 漢弋陽地,屬汝南郡。南齊為南弋陽縣,尋改為定城,武德三年,于縣 置弦州,領定城一縣。貞觀元年,廢弦州,以定城屬光州,州所理也

  光山 晉分弋陽置西陽縣,梁于縣置光州,隋為弋陽郡。武德三年,復為光州, 治于光山縣。太極元年,移州理于定城

  仙居 漢轪縣,屬江夏郡,古城在縣北十里。宋分轪縣置樂安縣。天寶元載, 改為仙居

  殷城 漢期思縣地,屬汝南郡。宋置苞信縣。隋改為殷城,取縣東古殷城為名。

  固始 漢浸縣,屬汝南郡,后漢改為固始。

  蘄州中 隋蘄春郡。武德四年,平硃粲,改為蘄州,領蘄春、蘄水、羅田、黃 梅、浠水五縣。其年,省蘄水入蘄春,又分蘄春立永寧,省羅田入浠水。又改浠水 為蘭溪,又于黃梅縣置南晉州。八年,州廢,以黃梅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蘄春郡。 乾元元年,復為蘄州。舊領縣四,戶一萬六百一十二,口三萬九千六百七十八。天 寶,戶二萬六千八百九,口十八萬六千八百四十九。至京師二千五百六十里,至東 都一千八百二十四里。

  蘄春 漢縣,屬江夏郡。吳為蘄春郡。晉改為西陽,又改為蘄陽。周平淮南, 改為蘄州。

  黃梅 漢蘄春縣地。宋分置新蔡郡。隋改為黃梅。武德四年,置南晉州,領黃 梅、義豐、長吉、塘陽、新蔡五縣。八年,廢州,仍省義豐等四縣,以黃梅來屬。

  廣濟 漢蘄春縣地。武德四年,置永寧縣。天寶元年,改為廣濟縣。

  蘄水 漢蘄春縣地。宋置浠水縣。武德四年,改為蘭溪。天寶元年,改為蘄水。

  申州中 隋義陽郡。武德四年,置申州,領義陽、鐘山二縣。八年,省南羅州, 又以羅山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義陽郡。乾元元年,復為申州。舊領縣三,戶四千 七百二十九,口二萬三千六十一。天寶,戶二萬五千八百六十四,口十四萬七千七 百五十六。至京師一千七百九十六里,至東都九百四十三里。

  義陽 漢平氏縣之義陽鄉,屬南陽郡。魏分南陽立義陽郡。晉自石城徙居于仁 順,今州理也。宋置司州,后魏改為郢州,隋改為申州

  鐘山 漢鄳縣地,屬江夏郡。隋改鐘山縣。羅山 漢鄳縣地,隋為羅山縣。武 德四年,置南羅州,領羅山一縣。八年廢,屬申州。

  黃州下 隋永安郡。武德三年,改為黃州,置總管,管黃、蘄、亭、南司四州。 黃州領黃岡、木蘭、麻城、黃陂四縣。其年,省木蘭縣,分黃岡置堡城縣,分麻城 置陽城縣。仍于麻城縣置亭州,于黃陂縣置南司州。七年,廢南司州及亭州,縣并 屬黃州。仍省堡城入黃岡。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齊安郡。乾元元 年復為黃州。舊領縣三,戶四千八百九十六,口二萬二千六十。天寶,戶一萬五千 五百一十二,口九萬六千三百六十八。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一千 四百七十里。

  黃岡 漢西陵縣地,江夏郡。北齊于舊城西南筑小城,置衡州,領齊安一郡。 隋改齊安為黃州,治黃岡

  黃陂 漢西陵縣地。后周于古黃城西四十里獨家村置黃陂縣。武德三年,置南 司州。七年,州廢,縣屬黃州。麻城 漢西陵縣地。隋置麻城縣。武德三年,于縣 置亭州,領麻城、陽城二縣。八年,州廢,仍省陽城入麻城,縣屬黃州。

  安州中都督府 隋安陸郡。武德四年,平王世充,改為安州,領安陸、云夢、 應陽、孝昌、吉陽、應山、京山、富水八縣。其年,于應山縣置應州,領應山一縣。 于孝昌縣置澴州,領孝昌一縣。以富水、京山二縣屬溫州。改應陽為應城縣。安州 置總管,管澴、應二州。七年州廢,澴、應二州縣屬安州。改為大都督府,督安、 申、陽、溫、復、沔、光、黃、蘄九州。六年,罷都督府。七年,又置,督安、隋、 溫、沔、復五州。十二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安陸郡,依舊為都督府,督 安、隋、郢、沔四州。乾元元年,復為安州。舊領縣六,戶六千三百三十八,口二 萬六千五百一十九。天寶,戶二萬二千二百二十一,口十七萬一千二百二。在京師 東南二千五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一百九十里。

  安陸 漢縣,屬江夏郡。宋分江夏立安陸郡。武德四年,改為安州,治于安陸。

  孝昌 宋分安陸縣置。武德四年,置澴州,領孝昌、澴陽二縣。八年,州廢, 以澴陽、孝昌屬安州。

  云夢 漢安陸縣地。后魏分安陸,于云夢古城置云夢縣。

  應城 宋分安陸縣置應城縣,隋改為應陽。武德四年,復為應城。

  吉陽 梁分安陸置平陽縣,后魏改為京池。隋改為吉陽,取山名。

  應山 漢隋縣地,屬南陽郡。梁分隋縣置永陽縣。隋改為應山。以縣北山為名。

  舒州下 隋同安郡。武德四年,改為舒州,領懷寧、宿松、太湖、望江、同安 五縣。其年,割宿松置嚴州。五年,又割望江置高州,又改高州為智州。六年,舒 州置總管府,管舒、嚴、智三州。七年,廢智州,望江屬嚴州,八年,又廢嚴州, 以望江、宿松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同安郡。至德二年 二月,改盛唐郡。乾元元年,復為舒州。舊領縣五,戶九千三百六十一,口三萬七 千五百三十八。天寶,戶三萬五千三百五十三,口十八萬六千三百九十八。在京師 東南二千六百二十六里,至東京一千八百九十三里。

  懷寧 漢皖縣地,晉于皖縣置懷寧縣。晉置晉熙郡。隋改為熙州,又為同安郡。 武德四年,改為舒州,以懷寧為州治

  宿松 漢皖縣地,梁置高塘郡。隋罷郡,置宿松縣。武德四年,置嚴州,領宿 松一縣。七年,廢智州,以望江來屬。八年,廢嚴州,二縣來屬舒州

  望江 漢皖縣地,晉置新治縣。陳于縣置大雷郡。隋改新治為義鄉,尋改為望 江。武德四年,置高州,尋改為智州。七年,州廢,縣屬嚴州。八年,廢州,以縣 屬舒州

  太湖 漢皖縣地,宋置太湖縣

  同安 漢樅陽縣,屬廬江郡。梁置樅陽郡。隋罷郡為同安縣,取界內古城名。

  江南道

  江南東道

  潤州上 隋江都郡之延陵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潤州于丹徒縣,改隋 延陵縣為丹徒,移延陵還治故縣,屬茅州。六年,輔公祏反,復據其地。七年,平 公祏,又置潤州,領丹徒縣。八年,廢簡州,以曲阿來屬。九年,揚州移理江都, 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為丹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潤州。 永泰后,常為浙江西道觀察使理所。舊領縣五,戶二萬五千三百六十一,口十二萬 七千一百四。天寶領縣六,戶十萬二千三十三,口六十六萬二千七百六。在京師東 南二千八百二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七百九十七里。

  丹徒 漢縣,屬會稽郡。春秋吳硃方之邑地,吳為京口戍。晉置南徐州。隋為 延陵鎮,因改為延陵縣。尋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東潤浦 為名。皆治于丹徒縣。

  丹陽 漢曲阿縣,屬會稽郡。又改名云陽,后復為曲阿。武德五年,于縣置簡 州。八年,州廢,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為丹陽縣,取漢郡名

  延陵 漢曲阿縣地,晉分置延陵郡。隋移郡丹徒。武德三年,移于今所,屬茅 州。七年,廢茅州,以縣屬蔣州。八年,改蔣州為揚州。九年,改屬潤州

  上元 楚金陵邑,秦為秣陵。吳名建業,宋為建康。晉分秣陵置臨江縣,晉武 改為江寧,武德三年,于縣置揚州,仍置東南道行臺,改江寧為歸化。六年,輔公 祏反,據其地。七年,公祏平,置行臺尚書省,改揚州為蔣州。廢茅州,以句容二 縣來屬蔣州。八年,罷行臺,改蔣州置揚州大都督府。改歸化縣為金陵。揚州領金 陵、句容、丹陽、溧水六縣。九年,揚州移治江都,改金陵為白下縣。以延陵、句 容、白下三縣屬潤州,丹陽、溧陽、溧水三縣屬宣州。移白下治故白下城。貞觀七 年,復移今所。九年,改為江寧縣。至德二年二月,置江寧郡。乾元元年,于江寧 置昇州,割潤州之句容江寧、宣州之當涂溧水四縣,置浙西節度使。上元二年,復 為上元縣,還潤州。當涂等三縣各依舊屬

  句容 漢縣,屬丹陽郡。武德四年,于縣置茅州,領句容。七年,州廢,以縣 屬蔣州。九年,屬潤州。乾元元年,屬昇州。寶應元年州廢,屬潤州。金壇垂拱四 年,分延陵縣置也。

  常州上 隋毗陵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置常州,領晉陵、義興、無錫、 武進四縣。六年,復陷輔公祏。七年,公祏平,復置常州,于義興置南興州。八年, 州廢,義興來屬,省武進入晉陵。天寶元年,改為晉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常州。 舊領縣四,戶二萬一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一萬一千六百六。天寶領縣五,戶十萬二 千六百三十一,口六十九萬六百七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八百四十三里,至東京一 千九百八十三里。

  晉陵、漢毗陵縣,屬會稽郡,吳延陵邑也。晉改為晉陵郡。隋省郡,于常熟縣 置常州。武德中,移于今治

  武進 晉分曲阿縣置武進,梁改為蘭陵,隋廢。垂拱二年,又分晉陵置,治于 州內

  江陰 梁分蘭陵縣置。武德三年,于縣置暨州,領江陰、暨陽、利城三縣。九 年,省暨陽、利城入江陰,屬常州

  義興 漢陽羨縣,屬會稽郡。晉立義興郡及縣。武德七年,置南興州,領義興、 陽羨、臨津三縣。八年,廢南興州及陽羨、臨津二縣,義興復隸常州

  無錫 漢縣,屬會稽郡,隋屬常州。

  蘇州上 隋吳郡,隋末陷賊。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蘇州。六年,又陷輔公 祏。七年,平公祏,復置蘇州都督,督蘇、湖、杭、暨四州,治于故吳城,分置嘉 興縣。八年,廢嘉興入吳縣。九年,罷都督。貞觀八年,復置嘉興縣。領吳城、昆 山、嘉興、常熟四縣。天寶元年,改為吳郡。乾元元年,復為蘇州。舊領縣四,戶 一萬一千八百五十九,口五萬四千四百七十一。天寶領縣六,戶七萬六千四百二十 一,口六十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五。在京師東南三千一百九十九里,至東都二千五百 里。

  吳 春秋時吳都闔閭邑。漢為吳縣,屬會稽郡。隋平陳,置蘇州,取州西姑蘇 山為名

  嘉興 漢由拳縣,屬會稽郡。吳改嘉興,隋廢。武德七年,復置,屬蘇州。八 年,廢入吳。貞觀八年,復置,屬蘇州

  昆山 漢婁縣,屬會稽郡。梁分婁縣置信義縣。又分信義置昆山,取縣界山名。

  常熟 晉分吳縣置海虞縣。梁改常熟縣。今昆山縣東一百三十里常熟故城是也。 隋舊治南沙城,武德七年,移于今所治城。

  長洲 萬歲通天元年,分吳縣置,在郭下,分治州界。

  海鹽 漢縣,屬會稽郡。久廢。景云二年,分嘉興縣復置。先天元年,復廢。 開元五年,復置,治吳御城。

  湖州上 隋吳郡之烏程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湖州,領烏程一縣。六年, 復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仍廢武州,以武康來屬。又省雉州,以長城縣來 屬。天寶元年,改為吳興郡。乾元元年,復為湖州。舊領縣五,戶一萬四千一百三 十五,口七萬六千四百三十。天寶領縣五,戶七萬三千三百六,口十七萬七千六百 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三千四百四十一里,至東都二千六百四十四里。

  烏程 漢縣,屬會稽部。梁置震州,取震澤名。隋改湖州,取州東太湖為名。 皆治烏程。

  武康 吳分烏程、余杭二縣立永安縣,晉改為永康,又改為武康。武德四年, 置武州,七年,州廢,縣屬湖州。

  長城 晉分烏程置長城縣。武德四年,置雉州,領長城、原鄉二縣。七年,州 廢及原鄉并入長城,屬湖州。

  安吉 武德四年置,屬桃州。七年,廢入長城。麟德元年,復分長城縣置。

  德清 天授二年,分武康置武原縣。景云二年,改為臨溪。天寶元年,改為德 清縣。

  杭州上 隋余杭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杭州,領錢塘、富陽、余杭三縣。 六年,復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賊,復置杭州。八年,廢潛州,以於潛縣來屬。貞觀 四年,分錢塘置鹽官縣。天寶元年,改為余杭郡。乾元元年,復為杭州。舊領縣五, 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天寶領縣九,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 口五十八萬五千九百六十三。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五十六里,至東都二千九百一十 九里。

  錢塘 漢縣,屬會稽郡。隋于余杭縣置杭州,又自余杭移州理錢塘。又移州于 柳浦西,今州城是。貞觀六年,自州治南移于今所,去州十一里。又移治新城戍。 開元二十一年,移治州郭下。二十五年,復還舊所。

  鹽官 漢海鹽縣地,有鹽官,吳遂名縣。武德四年,屬東武州。七年,省入錢 塘。貞觀四年,復分錢塘置。

  余杭 漢縣,屬會稽郡。隋置杭州,后徙治錢塘。

  富陽 漢富春縣,屬會稽郡。晉改為富陽。隋舊縣。

  於潛 漢縣,屬丹陽郡。武德七年,置潛州,領於潛、臨水二縣。八年,廢潛 州及臨水縣,於潛還杭州。

  臨安 垂拱四年,分余杭、于潛,置于廢臨水縣。

  新城 永淳元年,分富陽置。

  紫溪 垂拱二年,分於潛置。萬歲通天元年,改為武隆。其年,依舊為紫溪。

  唐山 萬歲通天元年,分紫溪,又別置武隆縣。神龍元年,改為唐山。

  越州中都督府 隋會稽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管越、嵊、姚、 鄞、浙、綱、衢、谷、麗、嚴、婺十一州。越州領會稽、諸暨、山陰三縣。七年, 改總管為都督,督越、婺、鄞、嵊、麗五州。越州領會稽、諸暨、山陰、余姚四縣。 八年,廢鄞州為鄮縣,嵊州為剡縣,來屬。麗州為永康,屬婺州。省山陰縣。督越、 婺二州。貞觀元年,更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天寶元年,改越州為會稽 郡。乾元元年,復為越州。舊領縣五,戶二萬五千八百九十,口十二萬四千一十。 天寶領縣七,戶九萬二百七十九,口五十二萬九千五百八十九。在京師東南三千七 百二十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七十里。

  會稽 漢郡名。宋置東揚州,理于此,齊、梁不改。隋平陳,改東揚州為吳州。 煬帝改為越州,尋改會稽郡,皆立于此縣

  山陰 垂拱二年,分會稽縣置,在州治,與會稽分理

  諸暨 漢縣,屬會稽郡。越王允常所都

  余姚 漢縣,屬會稽郡。隋廢。武德四年,復置,仍置姚州。七年,州廢,縣 屬越州

  剡 漢縣,屬會稽郡。武德四年,置嵊州及剡城縣。八年,廢嵊州及剡城,以 剡縣來屬。

  蕭山 儀鳳二年,分會稽、諸暨置永興縣。天寶元年,改為蕭山。

  上虞 漢縣,屬會稽郡。

  明州上 開元二十六年,于越州鄮縣置明州。天寶元年,改為余姚郡。乾元元 年,復為明州,取四明山為名。天寶領縣四,戶四萬二千二十七,口二十萬七千三 十二。在京師東南四千一百里,至東都三千二百五十里。

  鄮 漢縣,屬會稽郡。至隋廢。武德四年,置鄞州。八年,州廢為鄮縣,屬越 州。開元二十六年,于縣置明州

  奉化,慈溪,翁山,已上三縣,皆鄮縣地。開元二十六年,析置。

  臺州上 隋永嘉郡之臨海縣。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海州,領臨海、章安、 始豐、樂安、寧海五縣。五年,改為臺州。六年,沒于輔公祏。七年平賊,仍置臺 州,省寧海入章安。八年,廢始豐、樂安二縣入臨海。貞觀八年,復分置始豐。舊 管二縣。永昌元年,置寧海縣。神龍二年,置象山縣。天寶元年,改為臨海郡。乾 元元年,復為臺州。舊領縣二:臨海、始豐。戶六千五百八十三,口三萬五千三百 八十三。天寶領縣六,戶八萬三千八百六十八,口四十八萬九千一十五。在京師東 南四千一百七十七里,至東都三千三百三十里。

  臨海 漢回浦縣,屬會稽郡。后漢改為章安。吳分章安置臨海縣。武德四年, 于縣置臺州,取天臺山為名

  唐興 吳始平縣,晉改始豐,隋末廢。武德四年,復置。八年,又廢。貞觀八 年,復為始豐縣。上元二年,改為唐興

  黃巖 上元二年,分臨海置

  樂安 廢縣。上元二年,分臨海置,徙治孟溪

  寧海 永昌元年,分臨海置

  象山 神龍二年,分寧海及越州鄮縣置。

  婺州 隋東陽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婺州,領華川、長山二縣。七年, 廢綱州,義烏來屬。八年,廢麗州為永康縣、衢州信安縣,并來屬。又廢谷州入信 安,長山入金華縣。貞觀八年,復置龍丘縣。咸亨五年,置蘭溪、常山二縣。垂拱 二年,分龍丘、信安、常山三縣置衢州,又置東陽縣。天授二年,又置武義縣。天 寶元年,改婺州為東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婺州。舊領縣五,戶三萬七千八百一十 九,口二十二萬八千九百九十。天寶領縣七,戶十四萬四千八十六,口七十萬七千 一百五十二。在京師東南四千七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一百三十五里。

  金華 漢烏傷縣,屬會稽郡。后漢分烏傷置長山縣。吳置東陽郡。隋改長山為 金華,取州界山為名

  義烏 晉分烏傷縣置。武德四年,置綱州,仍分置華川縣。七年,廢綱州及華 川縣,改烏傷為義烏,以縣屬婺州

  永康 吳分烏傷縣置。武德四年,置麗州,又分置縉云縣。八年,廢麗州及縉 云縣,以永康來屬

  東陽 垂拱二年,分烏傷縣,取舊郡名。蘭溪 咸亨五年,析金華縣西界置, 以溪水為名。武成 天授二年,分永康置武義縣,又改為武成

  浦陽 新置。

  衢州 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于信安縣置衢州。七年陷賊,乃廢。垂拱二年, 分婺州之信安、龍丘置衢州,取武德廢州名。天寶元年,改為信安郡。乾元元年, 復為衢州,又割常山入信州。天寶領縣五,戶六萬八千四百七十二,口四十四萬四 百一十一。在京師東南四千七百十三里,至東都三千一百四十五里。

  信安 后漢新安縣,晉改為信安。武德四年,置衢州,縣仍屬焉。又分置須江、 定陽二縣。八年,廢衢州及須江、定陽二縣,以信安還屬婺州

  龍丘 漢太末縣,屬會稽郡。晉置龍丘縣,以山為名。至隋廢。武德四年,置 谷州及太末、白石二縣。八年,廢谷州及白石、太末二縣入信安縣。貞觀八年,分 金華、信安二縣置龍丘縣,來屬婺州。垂拱二年,躭衢州

  須江 武德四年,分信安置,以城南有須江。八年廢,永昌元年,分信安復置。

  盈川 如意元年,分龍丘置,縣西有刑溪,陳時土人留異惡“刑”字,改名盈 川,因以為縣名。

  常山 咸亨五年,分信安置,屬婺州。垂拱二年,改屬衢州。乾元元年,屬信 州,又還衢州。

  信州上 乾元元年,割衢州之常山、饒州之弋陽、建州之三鄉、撫州之一鄉, 置信州,又置上饒、永豐二縣。領縣四,戶四萬。在京師東南五千八百里,至東都 二千九百五十里。

  上饒 乾元元年置,州所理也。元和七年,省永豐縣入

  弋陽 舊屬饒州,乾元元年,來屬。

  貴溪 永泰元年十一月,分弋陽西界置。玉山 證圣二年,分常山、須江置, 屬衢州。乾元元年,割屬信州。

  睦州 隋遂安郡。武德四年,平汪華,改為睦州,領雉山、遂安二縣。七年, 廢嚴州之桐廬縣來屬,又改為東睦州。八年,去“東”字。舊管縣三,治雉山。萬 歲登封二年,移治建德。天寶元年,改為新定郡。乾元元年,復為睦州。舊領縣三: 雉山、遂安、桐廬。戶一萬二千六十四,口五萬九千六十八。天寶領縣六,戶五萬 四千九百六十一,口三十八萬二千五百一大三。在京師東南三千六百五十九里,至 東都二千八百三十一里。

  建德 漢富春縣地,屬會稽郡。吳分置建德縣,隋廢。永淳二年,復分桐廬、 雉山置。萬歲通天二年,移州治建德縣

  清溪 漢歙縣地,屬丹陽郡。后分置新安縣,隋改為雉山。文明元年,復為新 安。開元二十年,改為還淳。永貞元年十二月,避憲宗名,改為清溪。舊為睦州治 所,移建德

  壽昌 永昌元年七月,分雉山縣置。載初元年廢,神龍元年復。舊治白艾里, 后移于今所。桐廬 吳分富春縣置。武德四年,于縣置嚴州,領桐廬、分水、建德 三縣。七年,廢州及分水、建德二縣。以桐廬屬睦州。舊治桐溪,開元二十六年, 移治鐘山

  分水 如意元年,分桐廬縣之四鄉,置武盛縣。神龍元年,改為分水

  遂安 后漢分歙縣南鄉安定里,置新定縣。晉改新定為遂安。

  歙州 隋新安郡。武德四年,平汪華,置歙州總管,管歙、睦、衢三州。貞觀 元年,罷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新安郡。乾元元年,復為歙州。舊領縣三,戶六 千二十一,口二萬六千六百一十七。天寶領縣五,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十,口二十六 萬九千一百九。在京師東南三千六百六十七里,至東都二千八百二十六里。

  歙 漢縣,屬丹陽郡。縣南有歙浦,因為名。隋于縣置新安郡。武德改為歙州。

  休寧 吳分歙縣置休陽縣,后改為海陽。晉武改為海寧,隋改為休寧。黟漢縣, 屬丹陽郡。音同醫,縣南墨嶺山出石墨故也。縣置在黟川。

  績溪 永徽五年,分置北野縣,后改為績溪。

  婺源 開元二十八年正月九日置。

  處州 隋永嘉郡。武德四年,平李子通,置括州,置總管府,管松、嘉、臺三 州。括州領括蒼、麗水二縣。七年,改為都督府。八年,廢松州為松陽縣來屬。省 麗水入括蒼。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省東嘉州,以永嘉、安固二縣來屬。天寶元年, 改為縉云郡。乾元元年,復為括州。大歷十四年夏五月,改為處州,避德宗諱。舊 領縣四,戶一萬二千八百九十九,口十萬一千六百六。天寶領縣五,戶四萬二千九 百三十六,口二十五萬八千二百四十八。今縣六。在京師東南四千二百七十八里, 至東都三千一十五里。

  麗水 漢回浦縣地,屬會稽郡。光武更為章安。隋平陳,改永嘉郡為處州,尋 改為括州,又分松陽縣東界置括蒼縣。大歷十四年夏,改為麗水縣,州所治

  松陽 后漢分章安之南鄉置松陽縣,縣東南大陽及松樹為名

  縉云 萬歲登封元年,分括蒼及婺州永康縣置

  青田 景云二年,分括蒼置

  遂昌 舊縣。武德八年,并入松陽。景云二年,分松陽縣復置

  龍泉 乾元二年,越州刺史獨孤嶼奏請于括州龍泉鄉置縣,以龍泉為名,從之。

  溫州上 隋永嘉郡之永嘉縣。武德五年,置東嘉州,領永嘉、永寧、安固、樂 成、橫陽五縣。貞觀元年,廢東嘉州,以縣屬括州。上元二年,分括州之永嘉、安 固二縣置溫州。天寶元年,改為永嘉郡。乾元元年,復為溫州。天寶領縣四,戶四 萬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十四萬一千六百九十四。在京師東南四千七百三十七里, 至東都三千九百四十里。

  永嘉 后漢分章安縣之東甌鄉置永寧縣,屬會稽郡。晉置永嘉郡。隋改為永嘉。 上元二年,置溫州,治于北縣

  安固 后漢章安縣,晉改為安固,隋廢。武德八年,分永嘉縣置,屬東嘉州。 貞觀元年,廢東嘉州,安固屬括州。上元元年,屬溫州

  橫陽 武德五年,分安固縣置。貞觀元年廢,大足元年,復分安固置

  樂城 武德五年置,七年并入永嘉縣。載初元年,分永嘉復置也。

  福州中都督府 隋建安郡之閩縣。貞觀初,置泉州。景云二年,改為閩州,置 都督府,督閩、泉、建、漳、湖五州。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依舊都督府,仍置 經略使。二十二年,罷漳、湖二州,令督福、建、泉、汀四州。舊屬嶺南道,天寶 初,改屬江南東道。尋改為長樂郡。乾元元年,復為福州都督府。天寶領縣八,戶 三萬四千八十四,口七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在京師東南五千三十三里,至東都四千 二百三十三里。

  閩 漢治縣,屬會稽郡。秦時為閩中郡。漢高立閩越王,都于此。武帝誅東越, 徙其人于江淮,空其地。其逃亡者,自立為冶縣,后更名東冶縣。后漢改為侯官都 尉,屬會稽郡。晉置晉安郡。宋、齊因之,陳置閩州,又改為豐州。隋平陳改為泉 州,煬帝改為閩州,又為建安郡。開元十三年,改為福州。皆治閩縣

  侯官 隋縣。后廢。長安二年,又分閩縣置

  長樂 隋縣。后省。武德六年,分閩縣置新寧縣。其年,改為長樂

  福唐 圣歷二年,分長樂置萬安縣。天寶元年,改為福唐

  連江 武德六年,分閩縣置溫麻縣。其年,改為連江

  長溪 武德六年置,其年并入連江。長安二年,分連江復置

  古田 開元二十九年,開山洞置

  永泰 永泰年分置

  梅青 新置。

  泉州中 隋建安郡,又為泉州。舊治閩縣,后移于南安縣。圣歷二年,分泉州 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三年,州廢,三縣還泉州。久視元年,又以 三縣置武榮州。景云二年,改為泉州。開元二十九年,割龍溪屬漳州。天寶元年, 改泉州為清源郡。乾元元年,復為泉州。天寶領縣四,戶二萬三千八百六,口十六 萬二百九十五。在京師東南六千二百一十六里,至東都五千四百一十三里。

  晉江 開元八年,分南安置,今為州之治所

  南安 隋縣。武德五年,置豐州,領南安、莆田二縣。貞觀元年,廢豐州,縣 屬泉州。圣歷二年,屬武榮州。州廢來屬

  莆田 武德五年,分南安縣置,屬豐州。州廢來屬。

  仙游 圣歷二年,分莆田置清源縣。天寶元年,改為仙游。

  建州中 隋建安郡之建安縣。武德四年,置建州,領綏城、唐興、建陽、沙、 將樂、邵武等縣。天寶元年,改為建安郡。乾元元年,復為建州。舊領縣二,戶一 萬五千三百三十六,口二萬二千八百二十。天寶領縣六,戶二萬七千二百七十,口 一十四萬三千七百七十四。在京師東南四千九百三十五里,至東都三千八百八十八 里。

  建安 漢冶縣地。吳置建安縣,州所治,以建溪為名

  邵武 隋縣

  浦城 載初元年,分建安縣置唐興縣。天授二年,改為武寧。神龍元年,復為 唐興。天寶元年,改為浦城

  建陽 隋廢縣。垂拱四年,分建安置

  將樂 隋廢縣。垂拱四年五月,分邵武復置

  沙 隋廢縣。永徽六年,分建安置。

  汀州下 開元二十四年,開福、撫二州山洞,置汀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汀郡。 乾元元年,復為汀州。天寶領縣三,戶四千六百八十,口一萬三千七百二。在京師 東南六千一百七十三里,至東都五千三百七十里。

  長汀 州治所。龍巖 寧化 已上三縣,并開元二十四年開山洞置。

  漳州 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置。天寶元年,改為漳浦郡。舊屬嶺南道,天寶割 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復為漳州。天寶領縣二,戶五千三百四十六,口一萬七千 九百四十。在京師東南七千三百里,至東都六千五百里。

  漳浦 垂拱二年十二月,與州同置。州所治

  龍溪 舊屬泉州。圣歷二年,屬武榮州。景云二年,還泉州。開元二十九年, 屬漳州。

  江南西道

  宣州 隋宣城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置宣州總管府。分宣城置懷安、寧 國二縣。六年,陷輔公祏。七年賊平,改置宣州都督,督宣、潛、猷、池四州,廢 桃州,以綏安來屬,省懷安、寧國二縣。宣州領宣城、綏安二縣。八年,廢南豫州, 以當涂來屬,廢猷州,以涇縣來屬。九年,移揚州于江都,以溧陽、溧水、丹陽來 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廢池州,以秋浦、南陵二縣來屬。省丹陽入當涂縣。開 元中,析置青陽、太平、寧國三縣,天寶元年,改為宣城郡。至德二年,又析置至 德縣。乾元元年,復為宣州。永泰元年,割秋浦、青陽、至德三縣置池州。舊領縣 八,戶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口九萬五千七百五十三。天寶領縣九,戶一十二萬一 千二百四,口八十八萬四千九百八十五。今縣十。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五十一里, 至東都二千五百一十里。

  宣城 漢宛陵縣,屬丹陽郡。秦屬鄣郡。梁置南豫州,隋改為宣州,煬帝又為 宣城郡,皆此治所

  當涂 漢丹陽縣地,屬丹陽郡。晉分丹陽置于湖縣。成帝以江北當涂縣流人寓 居于湖,乃改為當涂縣,屬宣州。牛渚山,一名采石,在縣北四十五里大江中。武 德三年,置南豫州,以縣屬。八年,省南豫州,縣屬宣州

  涇 漢涇縣,屬丹陽郡。武德三年,置猷州,領涇、南陽、安吳三縣。八年, 廢猷州及南陽、安吳二縣。屬宣州。縣界有陵陽山

  廣德 漢故鄣縣,屬丹陽郡。宋分宣城之廣德、吳興之故鄣,置綏安縣。至德 二年九月,改為廣德,以縣界廣德故城為名

  溧陽 漢縣,屬丹陽郡。上元元年十一月,割屬昇州。州廢來屬

  溧水 漢溧陽地。隋為縣。武德三年,屬揚州。九年,屬宣州。乾元元年,屬 昇州。州廢還屬

  南陵 漢春谷縣地,屬丹陽郡。梁置南陵縣。武德七年,屬池州。州廢來屬。 舊治赭圻城,長安四年,移理青陽城

  太平 天寶十一載正月,析涇縣置

  寧國 隋縣。武德六年廢,天寶三載復置

  旌德 寶應二年二月,析太平縣置。

  池州下 隋宣城郡之秋浦縣。武德四年,置池州,領秋浦、南陵二縣。貞觀元 年,廢池州,以秋浦屬宣州。永泰元年,江西觀察使李勉以秋浦去洪州九百里,請 復置池州,仍請割青陽、至德二縣隸之,又析置石埭縣,并從之。后隸宣州。領縣 四,戶一萬九千,口八萬七千九百六十七。

  秋浦 州所治。漢石城縣,屬丹陽郡。隋分南陵置秋浦縣,因水為名

  青陽 天寶元年,分涇、南陵、秋浦三縣置,治古臨城

  至德 至德二年析置

  石埭 永泰二年,割秋浦、浮梁、黟三縣置,治古石埭城。

  饒州下 隋鄱陽郡。武德四年,平江左,置饒州,領鄱陽、新平、廣晉、余干、 樂平、長城、玉亭、弋陽、上饒九縣。七年,省上饒入弋陽,省玉亭入長城、余干 二縣。八年,又并長城入余干,并新平、廣晉入鄱陽。舊領縣四,戶一萬一千四百, 口五萬九千八百一十七。天寶,戶四萬八百九十九,口二十四萬四千三百五十。在 京師東南三千二百六十三里,至東都二千四百一十三里。

  鄱陽 漢縣,屬豫章郡。古城在今縣東界,有鄱江,今為州所理

  余干 漢余干縣屬豫章郡。古所謂汗越也。汗音干,隋朝去“水”。樂平武德 中置,九年省,后重置

  浮梁 武德中,廢新平縣。開元四年,分鄱陽置,后改新昌。天寶元年復置。

  洪州上都督府 隋豫章郡。武德五年,平林士弘,置洪州總管府,管洪、饒、 撫、吉、虔、南平六州,分豫章置鐘陵縣。洪州領豫章、豐城、鐘陵三縣。八年, 廢孫州、南昌州、米州,以南昌、建昌、高安三縣來屬。省鐘陵、南昌二縣入豫章。 貞觀二年,加洪、饒、撫、吉、虔、袁、江、鄂等八州。顯慶四年,督饒、鄂等州。 洪州舊領縣四,永淳二年,置新吳縣。長安四年,置武寧縣,又督洪、袁、吉、虔、 撫五州。天寶元年,改為豫章郡。乾元元年,復為洪州。舊領縣四:豫章、豐城、 高安、建昌。戶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六,口七萬四千四十四。天寶領縣六,戶五萬五 千五百三十,口三十五萬三千二百三十一。在京師東南三千九十里,至東都二千二 百一十一里。

  鐘陵 漢南昌縣,豫章郡所治也。隋改為豫章縣,置洪州,煬帝復為豫章郡。 寶應元年六月,以犯代宗諱,改為鐘陵,取地名

  豐城 吳分南昌縣置富城縣,晉改為豐城

  高安 漢建城縣,屬豫章郡。武德五年,改為高安,仍置靖州,領高安、望蔡、 華陽三縣。七年,改靖州為米州。其年,又改為筠州。八年,廢筠州,省華陽、望 蔡二縣,以高安屬洪州

  建昌 漢海昏縣,屬豫章郡。后漢分立建昌。武德五年,分置南昌州總管府, 管南昌、西吳、靖、米、孫五州。南昌州領建昌、龍安、永修三縣。七年,罷都督 為南昌州。八年,廢南昌州及孫州,以南昌州新吳、永修、龍安入建昌縣,以孫州 之建昌入豫章縣,而以建昌屬洪州

  新吳 舊廢縣。永淳二年,分建昌置

  武寧 長安四年,分建昌置武寧縣。景云元年,改為豫寧。寶應元年,復為武 寧

  分寧 貞元十六年二月置。

  虔州中 隋南康郡。武德五年,平江左,置虔州。天寶元年,改為南康郡。乾 元元年,復為虔州。舊領縣四,戶八千九百九十四,口三萬九千九百一。天寶領縣 六,戶三萬七千六百四十七,口二十七萬五千四百一十。今縣七。在京師東南四千 一十七里,至東都三千四百里。

  贛 古濫反

  州所理。漢縣,屬豫章郡。漢分豫章立廬陵郡,晉改為南康郡。隋初為虔州, 煬帝為南康郡。皆治贛

  虔化 吳分贛立陽都縣,晉改為寧都。隋平陳,改為虔化,屬虔州

  南康 漢南野縣,屬豫章郡。吳分南野立南安縣,晉改為南康

  雩都 漢縣,屬豫章郡

  信豐 永淳元年,分南康置南安縣。天寶元年,改為信豐

  大庾 神龍元年,分南康置

  安遠 貞元四年八月四日置。

  撫州中 隋臨川郡。武德五年,討平林士弘,置撫州,領臨川、南城、郡武、 宜黃、崇仁、永城、東興、將樂八縣。七年,省東興、永城、將樂三縣,以邵武隸 建州。八年,省宜黃縣。天寶元年,改為臨川郡。乾元元年,復為撫州。舊領縣三, 戶七千三百五十四,口四萬六百八十五。天寶領縣四,戶三萬六百五,口十七萬六 千三百九十四。在京師東南三千三百一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五百四十里。

  臨川 州所理。漢南昌縣地。后漢分南昌置臨汝縣。吳置臨川郡,歷南朝不改。 隋平陳,改臨川郡為撫州,仍改臨汝縣為臨川縣。州郡所理,皆此縣

  南城 漢縣,屬豫章郡。開元八年,分南城置

  崇仁 吳分臨汝置新建縣。梁改為巴山縣,仍僑置巴山郡。隋平陳,改巴山為 崇仁縣

  南豐 開元八年,分南城置。

  吉州上 隋廬陵郡。武德五年,討平林士弘,置吉州,領廬陵、新淦二縣。七 年,廢潁州,以安福縣來屬。八年,廢南平州,以太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廬 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吉州。舊領縣四,戶一萬五千四十,口五萬三千二百八十五。 天寶領縣五,戶三萬七千七百五十二,口二十三萬七千三十二。

  廬陵 漢縣,屬豫章郡。后漢改為西昌。隋復為廬陵,州所治也。舊治子陽城, 永淳元年,移于今所

  太和 隋縣。武德五年,置南平州,領太和、永新、廣興、東昌四縣。八年, 廢南平州,以永新等三縣并太和,屬吉州

  安福 吳置安成郡于此。隋廢為安復,后改為安福

  新淦 漢舊縣,屬豫章郡。淦,音紺,又音甘。

  永新 廢縣。顯慶二年,分太和置。

  江州中 隋九江郡。武德四年,平林士弘,置江州,領湓城、潯陽、彭澤三縣。 五年,置總管,管江、鄂、智、浩四州,并管昌、洪四總管府。又分湓城置楚城縣, 分彭澤置都昌縣。八年,廢浩州及樂城縣入彭澤縣,又廢湓城入潯陽。貞觀元年, 罷都督府。八年,廢楚城縣入潯陽。天寶元年,改為潯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江州。 舊領縣三,戶六千三百六十,口二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天寶,戶二萬九千二十五, 口十五五千七百四十四。在京師東南二千九百四十八里,至東都二千一百九十七里。

  潯陽 州所理。漢縣,屬廬江郡。晉置江州。隋改為彭蠡縣,取州東南五十二 里有彭蠡湖為名。煬帝改為湓城,取縣界湓水為名。武德四年,復為潯陽,潯水至 此入江為名

  都昌 武德五年,分彭澤置,屬浩州。八年,廢浩州,縣屬江州

  彭澤 漢縣,屬豫章郡。隋為龍城縣。武德五年,置浩州,又分置都昌、樂城 二縣。八年,罷浩州,以彭澤屬江州,仍省樂城入彭澤。至德二年九月,中丞宋若 思奏置。

  袁州下 隋宜春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袁州。天寶元年,改為宜春郡。乾 元元年,復為袁州。舊領縣三,戶四千六百三十六,口二萬五千七百一十六。天寶, 戶二萬七千九十一,口一十四萬四千九十六。在京師東南三千五百八十里,至東都 二千一百六十一里。

  宜春 州所理。漢縣,屬豫章郡。吳為安成郡,南朝不改。晉改為宜陽。隋置 袁州,煬帝為宜春郡。復改為宜春。宜春,泉水名,在州西。取此水為酒,作貢。

  萍鄉 吳分宜春置萍鄉縣,屬安成郡。

  新喻 吳分宜春置新喻,屬安成郡。

  鄂州上 隋江夏郡。武德四年,平蕭銑,改為鄂州。天寶元年,改為江夏郡。 乾元元年,復為鄂州。永泰后,置鄂岳觀察使,領鄂、岳、蘄、黃四州,恆以鄂州 為使理所。舊領縣四,戶三千七百五十四,口一萬四千六百一十五。天寶領縣五, 戶一萬九千一百九十,口八萬四千五百六十三。后并沔州入鄂州,以漢陽、氵義川 來屬。在京師東南二千三百四十六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三十里。

  江夏 漢郡名。本漢沙羨縣地,屬江夏郡。晉改沙羨為沙陽。江、漢二水會于 州西,春秋謂之夏汭,晉、宋謂之夏口。宋置江夏郡。治于此。隋不改。武德四年, 改為鄂州,取漢縣名

  永興 漢鄂縣地,屬江夏郡。吳分鄂置新陽縣,隋改為永興

  武昌 漢鄂縣,屬江夏郡。吳、晉為重鎮,以名將為鎮守

  蒲圻 吳分沙羨縣置

  唐年 天寶二年,開山洞置

  漢陽 漢安陸縣地,屬江夏郡。晉置沌陽縣。隋初為漢津縣,煬帝改為漢陽。 武德四年,平硃粲,分沔陽郡置沔州,治漢陽縣。貞觀,戶一千五百一十七,口六 千九百五十九。至太和七年,鄂岳節度使牛僧孺奏,沔州與鄂州隔江,都管一縣, 請并入鄂州,從之。舊屬淮南道。

  氵義川 漢安陸縣地,后魏置氵義川郡。武德四年,分漢陽縣置氵義川縣,屬 沔州。州廢,屬鄂州。

  岳州下 隋巴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巴州,領巴陵、華容、沅江、羅、 湘陰五縣。六年,改為岳州。省羅縣。天寶元年,改為巴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岳 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二,口一萬七千五百五十六。天寶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七百 四十,口五萬二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南二千二百三十七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六 里。

  巴陵 漢下雋縣,屬長沙郡。吳置巴陵縣。晉置建昌郡,隋改為巴州,煬帝改 為巴陵郡。武德置岳州,皆置巴陵縣。縣界有古巴丘

  華容 漢孱陵縣地,屬武陵郡,劉表改為安南。隋改為華容。垂拱二年,去 “華”字,曰容城。神龍元年,復為華容

  沅江 漢益陽縣,屬長沙國。隋改為安樂,又改為沅江,屬岳州

  湘陰 漢羅縣,屬長沙國。宋置湘陰縣,縣界汨水,注入湘江

  昌江 神龍三年,分湘陰縣置。

  潭州中都督府 隋長沙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潭州總管府,管潭、衡、永、 郴、連、南梁、南云、南營八州。潭州領長沙、衡山、醴陵、湘鄉、益陽、新康六 縣。七年,廢云州,改南梁為邵州,南營為道州。省新康縣。督潭、衡、郴、連、 永、邵、道等七州。天寶元年,改為長沙郡。乾元元年,復為潭州。舊領縣五,戶 九千三十一,口四萬四百四十九。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二千二百七十二,口十九萬 二千六百五十七。在京師南二千四百四十五里,至東都二千一百八十五里。

  長沙 秦置長沙郡。漢為長沙國,治臨湘縣。后漢為長沙郡。吳不改。晉懷帝 置湘州,至梁初不改。隋平陳,為潭州,以昭潭為名。煬帝改為長沙郡,仍改臨湘 為長沙縣。武德復為潭州。湘潭 后漢湘南縣地,屬長沙郡。吳分汀南立衡陽縣, 屬衡陽郡。隋廢郡,縣屬潭州。天寶八年,移治于洛口,因改為湘潭縣。

  湘鄉 漢鐘武縣,屬零陵郡。后漢改為重安,永建三年,又名湘鄉,屬長沙郡。

  益陽 漢縣,屬長沙國,故城在今縣東八十里。武德四年,分置新康縣。七年, 省入。

  醴陵 漢臨湘縣,界有醴陵,后漢立為縣,屬長沙郡。隋廢,武德四年,分長 沙置。

  瀏陽 吳分長沙置瀏陽縣,隋廢。景龍二年,于故城復置。

  衡州中 隋衡山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衡州,領臨蒸、湘潭、耒陽、新寧、 重安、新城六縣。七年,省重安、新城二縣。貞觀元年,以廢南云州之攸縣來屬。 天寶元年,改為衡陽郡。乾元元年,復為衡州。舊領縣五,戶七千三百三十,口三 萬四千四百八十一。天寶領縣六,戶三萬三千六百八十八,口十九萬九千二百二十 八。在京師東南三千四百三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六十里。

  衡陽 漢蒸陽縣,屬長沙國。吳分蒸陽立臨蒸縣,吳末分長沙東界郡立湘東郡。 宋、齊、梁不改。隋罷湘東郡為衡州,改臨蒸為衡陽縣。武德四年,復為臨蒸。開 元二十年,復為衡陽

  常寧 吳分耒陽立新寧縣,屬湘東郡。舊治三洞,神龍二年,移治麻州。開元 九年,治宜江。天寶元年,改為常寧

  攸 漢縣,屬長沙國,縣北有攸溪故也

  茶陵 漢縣,屬長沙國。隋廢。圣歷元年,分攸縣置

  耒陽 漢縣,屬桂陽郡。隋改為耒陰。武德四年,復為耒陽。

  衡山 吳分湘南縣置。舊屬潭州,后割屬衡州。

  澧州下 隋澧陽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澧州,領孱陵、安鄉、澧陽、石門、 慈利、崇義六縣。貞觀元年,省孱陵縣。天寶元年,改為澧陽郡。乾元元年,復為 澧州。天寶初,割屬山南東道。舊領縣五,戶三千四百七十四,口二萬五千八百二 十六。天寶領縣四,戶一萬九千六百二十,口九萬三千三百四十九。在京師東南一 千八百九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五百七十二里。

  澧陽 漢零陽縣,屬武陵郡。吳分武陵西界置天門郡。晉末,以義陽流人集此, 僑置南義陽郡。隋平陳,改南義陽為澧州。皆治此縣

  安鄉 漢孱陵縣地,屬武陵郡。隋分立安鄉縣。貞觀元年,廢孱陵并入

  石門 吳分零陽縣于此置天門郡。隋平陳,廢天門郡,以廢州為石門縣

  慈利 本漢零陽縣,隋改零陽為慈利縣。麟德元年,省崇義并入。

  朗州下 隋武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朗州。天寶元年,改為武陵郡。乾 元元年,復為朗州。天寶初,割屬山南東道,舊領縣二,戶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 萬九百一十三。天寶,戶九千三百六,口四萬三千七百十六。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 五十九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五十八里。

  武陵 漢臨沅縣地,屬武陵郡。秦屬黔中郡地。梁分武陵郡于縣置武州。陳改 武州為沅陵郡。隋平陳,復為嵩州,尋又改為朗州。煬帝為武陵郡。武德復為朗州。 皆治于武陵縣

  龍陽 隋縣,取洲名。

  永州中 隋零陵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永州,領零陵、湘源、祁陽、灌陽 四縣。七年,省灌陽。貞觀元年,省祁陽縣,四年,復置。天寶元年,改為零陵郡。 乾元元年,復為永州。舊領縣三,戶六千三百四十八,口二萬七千五百八十三。天 寶,戶二萬七千四百九十四,口十七萬六千一百六十入。在京師南三千二百七十四 里,至東都三千六百六十五里。

  零陵 漢泉陵縣地,屬零陵郡。漢郡治泉陵縣,故城在今州北二里。隋平陳, 改泉陵為零陵縣,仍移于今理。梁、陳皆為零陵郡,隋置永州,煬帝復為零陵郡, 皆治此縣

  祁陽 吳分泉陵縣,于今縣東北九十里置祁陽縣,今有古城。隋平陳,并入零 陵。武德四年,復分置,移于今治。貞觀元年省,四年又置。石燕岡在祁陽西北一 百一十里,此岡穴出石燕,充貢。湘水南自零陵界來

  湘源 漢零陵縣地,屬故城在今縣南七十八里。隋平陳,并零陵入湘源縣

  灌陽 漢零陵縣地,大業末,蕭銑析湘源縣置。武德七年廢。上元二年,荊南 節度使呂諲奏,復于故城置灌陽縣。灌水在城西,今名灌源。

  道州中 隋零陵郡之永陽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營州,領營道、江華、永 陽、唐興四縣。五年,改為南營州。貞觀八年,改為道州,仍省永陽縣。十七年廢, 并入永州。上元二年,復析永州置。天寶元年,改為江華郡。乾元元年,復為道州。 舊領縣三,戶六千六百一十三,口三萬一千八百八十。天寶領縣四,戶二萬二千五 百五十一,口十三萬九千六十三。今領縣五。

  弘道 漢營浦縣,屬零陵郡。吳置營陽郡。晉改為永陽郡。隋平陳,改營浦為 永陽縣。武德四年,于縣置營州,改為營道縣。五年,又加“南”字。貞觀八年, 改為道州。天寶元年,改營道為弘道

  延唐 漢泠道縣,屬零陵郡,古城在今縣東界南四十里。隋平陳,廢泠道入營 道縣,仍于泠道廢城置營道縣。武德四年,移營道縣于州郭置,仍于此置唐興縣。 長壽二年,改名武盛。神龍元年,復為唐興。天寶元年,改為延唐。泠水,在今縣 南六十里

  江華 漢馮乘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析賀州馮乘縣置江華縣。貞觀十七年, 改屬永州。上元二年,還道州。文明元年,改為云溪縣。神龍元年二月,復為江華

  永明 隋改漢營浦縣為永陽,置道州。后州郭內置營道縣,乃移永陽之名于州 西南一百一十里置。貞觀八年省,地入營道。天授二年,復析營道置。天寶元年, 改為永明縣

  大歷 大歷二年,湖南觀察使韋貫之奏請析延唐縣,于道州東南二百二十里舂 陵侯故城北十五里置縣,因以大歷為名。

  郴州中 隋桂陽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郴州,領郴、盧陽、義章、臨武、 平陽、晉興六縣。七年,廢義章、平陽二縣。八年,省晉興。天寶元年,改為桂陽 郡。乾元元年,復為郴州。舊領縣五,戶八千六百四十六,口四萬九千三百五十五。 天寶領縣八,戶三萬一千三百三。在京師東南三千三百里,至東都三千五十七里。

  郴 漢縣,屬桂陽郡,漢郡理所也。后漢郡理耒陽,尋還郴。宋、齊封子弟為 桂陽王,皆治于此。隋平陳,改為郴州,煬帝為桂陽郡,武德四年,改郴州,皆以 郴為理。

  義章 大業末,蕭銑分郴置。武德七年省,八年復置。長壽元年,分義章南界 置高平縣。開元二十三年,廢高平,仍移義章治高平廢縣。

  義昌 晉分郴縣置汝城、晉寧二縣。陳廢二縣,立盧陽郡,領盧陽縣。開皇九 年廢郡,以盧陽屬郴州。天寶元年,改為義昌。

  平陽 晉分郴置平陽郡及縣。陳廢,后蕭銑復分郴置。武德七年省,八年復置。

  資興 后漢分郴置漢寧縣。吳改為陽安,晉改為晉寧,隋改為晉興。貞觀八年 省,咸亨三年復置,改名資興。

  高亭 漢便縣地,屬桂陽郡。晉省,陳復置。隋廢。開元十三年,宇文融析郴 縣北界四鄉置安陵縣。天寶元年,改為高亭,取縣東山名。

  臨武 漢縣,屬桂陽郡,縣南臨武溪故也。

  藍山 漢南平縣,屬桂陽郡。隋廢。咸亨二年,復置南平縣。天寶元年,改為 藍山。九疑山,在縣西五十里。

  邵州 隋長沙郡之邵陽縣。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梁州,領邵陵、建興、武 岡三縣。七年:省建興入武岡,省邵陵并邵陽。貞觀十年,改名邵州。天寶元年, 改為邵陽郡。乾元元年,復為邵州。舊領縣二,戶二千八百五十六,口一萬三千五 百八十三。天寶,戶一萬七千七十三,口七萬一千六百四十四。在京師東南三千四 百里,至東都二千二百六十八里。

  邵陽 漢昭陵縣,屬長沙國。后漢改為昭陽,晉改為邵陽。隋平陳,復于今理。 吳分零陵北部置邵陵郡。隋平陳,廢郡,以邵陽屬潭州,尋又于邵陽置建州。武德 四年,改置南梁州,貞觀十年,改為邵州,皆理邵陽縣。

  武岡 漢都梁縣,屬零陵郡。晉分都梁置武岡縣。隋廢。武德四年,分邵陽復 置。

  連州 隋熙平郡。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連州。天寶元年,改為連山郡。乾元 元年,復為連州。舊領縣三,戶五千五百六十三,口三萬一千九十四。天寶,戶三 萬二千二百十,口一十四萬三千五百三十二。在京師南三千六百六十五里,至東都 三千四百五里。

  桂陽 漢縣,屬桂陽郡,今州理是也。隋開皇十年,于縣置連州,大業改為熙 平郡,武德四年,復為連州,皆以桂陽為理所。

  陽山 漢縣,屬桂陽郡。后漢省。晉平吳,分浛洭縣復置。梁于浛氵匡縣西置 陽山郡,以縣屬之。隋廢郡,縣屬連州。神龍元年,移于洭水之北,今縣理是也。 一名湟水。

  連山 晉武分桂陽立廣惠縣,隋改為廣澤。仁壽元年,改為連山。

  黔州下都督府 隋黔安郡。武德元年,改為黔州,領彭水、都上、石城三縣。 二年,又分置盈隆、洪杜、相永、萬資四縣。四年,置都督府,督務、施、業、辰、 智、、充、應、莊等州。其年,以相永、萬資二縣置費州,以都上分置夷州。十 年,以思州高富來屬。十一年,又以高富屬夷州,以智州信寧來屬。今督思、辰、 施、牢、費、夷、巫、應、播、充、莊、、琰、池、矩十五州。其年,罷都督府。 置莊州都督府。景龍四年廢,以播州為都督。先天二年廢,復以黔州為都督。天寶 元年,改黔州為黔中郡,依舊都督施、夷、播、思、費、珍、溱、商九州。又領充、 明、勞、羲、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