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古籍 > 舊唐書詩人 > 志·卷十九

志·卷十九

沈昫等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地理二

  ○河東道三 河北道四 山南道五

  河東道

  河中府 隋河東郡。武德元年,置蒲州,治桑泉縣,領河東、桑泉、猗氏、虞 鄉四縣。二年,置蒲州總管府,管蒲、虞、泰、絳、邵、澮六州。三年,移蒲治河 東縣,依舊總管府。其年,置溫泉縣。九年,又置都督府,管蒲、虞、芮、邵、泰 五州,仍省溫泉縣。其年,罷都督府。貞觀八年,割虢州之永樂來屬。十七年,以 廢虞州之安邑解縣、廢泰州之汾陰來屬。開元八年,置中都,改蒲州為河中府。其 年,罷中都,依舊為蒲州,又與陜,鄭、汴、懷、魏為“六雄”。十二年,昇為 “四輔”。天寶元年,改為河東郡。乾元元年,復為蒲州,割安邑屬陜州。三年四 月,置河中府,析同州之朝邑,于河西鹽坊置河西縣,來屬。元年建卯月,又為中 都。元和三年,復為河中府。舊領縣五,戶三萬六千四百九十九,口十七萬三千七 百八十四。天寶領縣八,戶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元和領縣十一。 在京師東北三百二十四里,去東都五百五十里。

  河東 隋縣。州理所。開元八年,分置河西縣。其年,罷中都,乃省,乾元三 年,復置

  河西 舊朝邑縣,屬同州,管長春宮。乾元元年,置河中府,割朝邑來屬,改 為河西縣,以鹽坊為理所

  臨晉 隋分猗氏置桑泉縣。武德三年,分置溫泉縣。九年,省溫泉并入桑泉。 天寶十三年,改為臨晉縣

  解 隋虞鄉縣。武德元年,改為解縣,屬虞州。蒲州別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 省解縣并入虞鄉。二十二年,復析置解縣,屬蒲州

  猗氏 漢縣,古郇國也

  虞鄉 漢解縣地,后魏分置虞鄉縣。貞觀十七年,省解縣,并入虞鄉縣。二十 年,復置解縣,省虞鄉。天授二年,復分解縣置虞鄉縣

  永樂 武德元年,分芮城縣置屬芮州。九年,廢芮州,改屬鼎州。貞觀八年, 改屬蒲州,又割屬虢州。神龍元年,復來屬

  寶鼎 漢汾陰縣。隋屬泰州。貞觀十七年,廢泰州,縣來屬。開元十一年,玄 宗祀后土,獲寶鼎,因改為寶鼎

  龍門 漢皮氏縣,后魏改為龍門。武德元年,于縣置泰州,領龍門、萬泉、汾 陰四縣。貞觀十七年,廢泰州及芮縣,以龍門、萬泉屬絳州,汾陰屬蒲州

  聞喜 漢縣。隋為桐鄉縣。武德元年,分置聞喜縣

  萬泉 武德三年,分稷山界于薛通城置萬泉縣,屬泰州。州廢,入絳州,后又 隸河中府。

  絳州 隋絳郡。武德元年,置絳州總管府,管絳、潞、蓋、建、澤、沁、韓、 晉、呂、舉、泰、蒲、虞、芮、邵十五州。絳州領正平、太平、曲沃、聞喜、稷山 五縣。三年,廢總管府。其年,以廢北澮州之翼城置翼城縣。領翼城、絳、小鄉三 縣。武德元年,改為澮州。二年,改為北澮州。四年,州廢,三縣并入絳州。置南 絳州,又置絳縣。

  曲沃 漢絳縣地,后魏置曲沃縣

  絳 漢聞喜縣,后魏置南絳州,又置絳縣

  稷山 后魏高涼縣,隋改名稷山

  垣 隋縣。義寧元年,置邵原,領垣、王屋,又置清廉、亳城四縣。武德元年, 改為邵州。二年,又置長泉縣。五年,廢亳城。九年,省邵州,省清廉入垣縣,王 屋屬懷州,垣屬絳州

  襄陵 后魏擒盛縣。改為襄陵,取漢舊名。屬晉州。元和十四年,屬絳州。

  晉州 隋臨汾郡。義旗初,改為平陽郡,領臨汾、襄陵、岳陽、冀氏、楊五縣。 其年,改楊縣為洪洞。武德元年,改為晉州,分襄陵置浮山縣,分洪洞置西河縣。 三年,置總管府,管晉、絳、沁、呂四州。移治白馬城。改浮山為神山縣。貞觀六 年,廢都督。十二年,移治所于平陽古城。十七年,省西河縣,以廢呂州之霍邑、 趙城、汾西三縣來屬。天寶元年,改州為平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晉州。元和十四 年,割襄陵屬絳州。大和元年,改屬河中府。舊領縣七,戶二萬一千六百一十七, 口九萬七千五百五。天寶領縣九,戶六萬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萬九千二百二 十一。元和領縣八。在京師東北七百二十五里,至東都七百三十九里。

  ?

  臨汾 漢平陽縣,隋改為臨汾。貞觀十七年,省西河縣,并入臨汾

  洪洞 漢楊縣,至隋不改。義寧元年,改為洪洞,取縣北嶺名

  神山 武德二年,分襄陵置浮山縣。四年,改為神山,以縣東南羊角山神見為 名

  岳陽 后魏安澤縣,隋改為岳陽

  霍邑 漢彘縣,后漢改為永安。隋于此置汾州,尋改為呂州,領霍邑、趙城、 汾西、靈石四縣。貞觀十七年,廢呂州,以霍邑等三縣來屬,以靈石屬汾州

  趙城 國初,分霍邑縣置

  汾西 后漢汾西郡,隋廢為縣,屬呂州。隋末陷賊。武德初,權于今城南五十 里申村堡置。貞觀六年,移于今所

  冀氏 漢猗氏縣地,后于古猗氏縣地南置冀氏。

  隰州下 隋龍泉郡。武德元年,改為隰州,領隰川、溫泉、大寧、石樓四縣。 二年,置總管府,領隰、中、昌、南汾、東和、西德六州。三年,又置北溫州屬焉。 貞觀元年,省中、昌、西德、北溫四州,又以廢昌州蒲縣來屬,仍督隰、南汾、東 和三州。三年,廢都督府。又以廢東和州永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大寧郡。乾 元元年,復為隰州。舊領縣六,戶八千二百二十二,口三萬八千三百九十五。天寶, 戶一萬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二萬四千四百二十。在京師東北九百六里,至東都八 百八十里。

  隰川 州所理。漢蒲子縣地,隋為隰川縣。

  蒲 漢縣。武德二年,置昌州,領蒲、仵城、常武、昌原四縣。貞觀元年,省 昌州及昌原、仵城、常武三縣,以蒲屬隰州。

  大寧 漢北屈縣地,隋為仵城。武德二年,置中州于隋大寧故城,因改名大寧。 貞觀元年,廢中州及大義、白龍二縣,以大寧隸隰州。

  永和 漢狐氵聶縣,隋為永和。武德二年,移治于仙芝谷西,屬東和州,又分 置樓山縣。貞觀元年,廢東和州及樓山縣,以永和隸隰州。

  石樓 漢土軍縣,隋改為石樓。武德二年,于縣置西德州,領長壽、臨河、石 樓三縣。貞觀元年,廢西德州,省長壽、臨河二縣,以石樓屬東和州。二年,又省 東和州,以石樓來屬。

  溫泉 隋新城縣。武德二年,分置溫泉縣,仍置北溫州,領溫泉、新城、高堂 三縣,屬隰州總管府。貞觀元年,省北溫州及新城、高堂二縣,以溫泉來屬。

  汾州上 隋西河郡。義旗初,依舊領隰城、介休、孝義、平遙四縣。其年,割 介休、平遙二縣屬介休郡。武德元年,以介休郡為介州,西河郡為浩州。三年,改 浩州為汾州,仍割并州之文水來屬。貞觀元年,省介州,以介休、平遙二縣來屬。 文水還并州。十七年,以廢呂州之靈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西河郡。乾元元年, 復為汾州。舊領縣四,戶三萬四千九,口十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天寶領縣五,戶五 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萬二百三十三。去京師一千二百六里,東都九百三十七 里。

  西河 漢美稷縣,隋為隰城縣。上元元年九月,改為西河縣。

  孝義 漢中陽縣,后魏曰永安。貞觀元年,改為孝義。

  介休 漢縣。武德元年,于縣置介州。貞觀元年,州廢,以介休、平遙屬汾州。

  平遙 漢平陶縣。后魏廟諱,改“陶”為“遙”。武德屬介州。州廢來屬

  靈石 隋分介休縣置,屬呂州。州廢來屬。

  慈州下 元魏曰南汾州,隋改為耿州,又為文成郡。武德元年,改為汾州。五 年,改為南汾州。八年,改為慈州,以郡近慈烏戍故也。舊領縣五,戶五千二百四 十五,口二萬二千六百五十一。天寶,戶一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萬二千四百八 十六。在京師東北六百八十三里,去東都七百二十七里。

  吉昌 隋縣

  文城 元魏曰斤城縣,隋改為文城。顯慶三年,移斤城縣東北文城村置。

  昌寧 漢臨汾縣地,后魏分置太平縣,又分太平置昌寧縣。

  呂香 義寧元年,分仵城縣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為呂香,因舊鎮為名。上 元三年,移治所于故平昌府南置,今縣是也。

  仵城 后魏置縣,取鎮戍名也。

  潞州大都督府 隋上黨郡。武德元年,改為潞州,領上黨、長子、屯留、潞城 四縣。二年,置總管府,管潞、澤、沁、韓、蓋五州。四年,分上黨置壺關縣。貞 觀元年,廢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為都督府。貞觀十七年,廢韓 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潞州。開元十七年,以玄宗歷職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 儀、石、沁四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黨郡。乾元元年,依舊為潞州大都督府。舊領 縣五,戶一萬八千六百九十,口八萬三千四百五十五。舊于襄垣置韓州,領縣五, 戶七千一十七,口三萬二千九百三十六。天寶領縣十,戶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 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一百里,至東都四百八十七里。

  上黨 漢壺關縣。隋分置上黨,州所治。

  壺關 武德四年,分上黨置,治于高望堡。貞觀十七年,移治進流川。

  長子 漢縣

   屯留 隋舊。武德五年,自霍壁移于今所。

  潞城 古邑。隋特置潞城縣。

  襄垣 隋縣。武德元年,于縣置韓州,領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五縣, 又割并州之榆社來屬。三年,置甲水縣,仍以榆社屬榆州。六年,割沁州之銅鞮來 屬。九年,省甲水縣。貞觀十七年,廢韓州,以襄垣等五縣隸潞州。

  黎城 舊刈陵縣,隋改曰黎城州。

  涉 漢縣。隋屬韓州。州廢來屬。

  銅鞮 隋屬韓州。武德元年,屬沁州。三年,分置甲水縣。五年,移治水堡。 六年,移于今所,屬韓州。省甲水縣。韓州廢,屬潞州。

  武鄉 漢垣縣,后魏曰沮城,移治于南亭川。改為鄉縣,屬韓州。州廢,屬潞 州。則天加“武”字。神龍年,去“武”字,復為鄉縣。后又加“武”字。

  澤州上 隋長平郡。武德元年,改為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又置蓋城四 縣。又于濩澤縣置澤州,領濩澤、沁水、端氏三縣。三年,于今理置晉城縣。六年, 廢建州,自高平移蓋州治之。八年,移澤州治端氏。九年,省丹川、蓋城。貞觀元 年,廢蓋州,自端氏縣移澤州于今治。天寶元年,改澤州為高平郡。乾元元年,復 為澤州。舊領縣六,戶一萬六百六十,口四萬六千七百三十二。天寶,戶二萬七千 八百二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九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三十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七里。

  晉城 漢高都縣,隋改為丹川。武德元年,移丹川于源澤水北,屬蓋州。二年, 于古高都城置晉城縣,屬建州。六年,廢建州,縣屬蓋州。九年,省丹川縣。貞觀 元年,廢蓋州,縣屬澤州

  端氏 漢縣。武德八年,移澤州于此縣。貞觀元年,又移于晉城

  陵川 漢泫氏縣,隋改陵川。武德初,屬蓋州。貞觀元年,隸澤州

  陽城 隋濩澤縣。武德元年,于縣置澤州。八年,移州治于端氏。天寶元年, 改為陽城

  沁水 元魏置東永安縣,隋改為沁水,屬蓋州。州廢來屬

  高平 漢泫氏縣地。武德元年,于縣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四縣。 貞觀元年,廢蓋州,來屬。

  沁州下 隋上黨郡之沁源縣。義寧元年,置義寧郡,領沁源、銅鞮、綿上,仍 分沁源置和川,凡四縣。武德元年,改為沁州。二年,分沁源置招遠縣。三年,省 招遠縣。六年,以銅鞮屬韓州。天寶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乾元元年,復為沁州。 舊領縣三,戶三千九百五十六,口一萬六千一百七。天寶,戶六千三百八,口三萬 四千九百六十三。在京師東北一千二十五里,去東都六百三十五里。

  沁源 漢谷遠縣。州所治。后魏改為沁源

  和川 義寧元年,分沁源置

  綿上 隋分介休之南界,置綿上縣。

  遼州 隋太原郡之遼山縣。武德三年,分并州之樂平、和順、平城、石艾四縣 置遼州,治樂平。其年,置義興縣。六年,自樂平移于遼山,仍以石艾、樂平二縣 屬受州,省義興縣,以廢榆州之榆社、平城二縣來屬。八年,改遼州為箕州。先天 元年,又改為儀州。天寶元年,改為樂平郡。乾元元年,復為儀州。中和三年八月, 復為遼州。舊領縣四,戶四千三百六十五,口八萬八千六百四十。天寶,戶九千八 百八十二,口五萬四千五百八十。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五十九里,至東都七百九十 七里。

  遼山 漢垣縣地,魏改陽縣。隋改遼山縣,屬并州。武德三年,屬遼州。

  榆社 晉武鄉縣。義寧元年,分置榆社縣。武德三年,于此置榆州,割并州平 城來屬。仍置偃武縣。六年,廢榆州及偃武縣,以平城、榆社屬遼州

  和順 漢沾縣地。隋為和順縣。武德初,屬并州,三年,改為遼州

  平城 隋縣。武德初,屬并州。三年,改屬榆州,六年,改為遼州。

  北京太原府 隋為太原郡。武德元年,改為并州總管,領晉陽、太原、榆次、 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 十六縣。其年,置清源縣,仍以榆社屬韓州。三年,廢總管。其年,置汾陽;仍以 盂、壽陽二縣置受州,治盂縣;樂平、遼山、平城、石艾四縣置遼州,治樂平;太 谷、祁二縣置太州,治太谷;仍以文水屬汾州。四年,又置總管,管并、介、受、 遼、太、榆、汾七州。其年,改為上總管。五年,又改代、石二總管。其年,改上 總管為大總管。六年,又改朔州總管,仍割汾州之文水來屬。其年,廢太州,以太 谷、祁二縣來屬。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其年,置羅陰縣,仍省陽直縣,改汾陽為 陽曲縣,又以文水屬汾州。貞觀元年,省烏河、羅陰二縣,又以文水來屬。八年, 以廢受州之壽陽、盂、樂平、石艾,又割順州之燕然,凡五縣來屬。督并、汾、箕、 嵐四州。十四年,廢燕然縣。龍朔二年,進為大都督府。天授元年,置北都兼都督 府。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舊領縣 十四,戶九萬七千八百七十四,口二十萬九百三十六。天寶領縣十三,戶十二萬八 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六十里,至東都八百 八里。

  太原 漢晉陽縣。隋文又移于州城內古晉陽城置,今州所治。

  晉陽 隋新移于州內

  太谷 隋縣。武德三年,置太州。六年,州廢,以太谷、祁屬并州

  文水 隋縣。武德三年,屬汾州。六年,屬并州。七年,又屬汾州。貞觀初, 還屬并州。天授元年,改為武興縣,以天后鄉里縣,與太原、晉陽并為京師。神龍 元年,依舊為文水

  榆次 漢縣

  盂 隋縣。武德三年,置受州,領盂、壽陽二縣。六年,移受州于壽陽。貞觀 八年,省受州,盂復屬并州

  清源 隋于古梗陽城置清源縣,以水為名

  交城 隋分晉陽縣置,取縣西北古交城為名。初治交山,天授元年,移治郤波 村。先天二年,于故縣分置靈川縣,開元二年后省

  陽曲 隋陽直縣。武德三年,分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縣,改汾陽為陽曲縣, 仍移治陽直廢縣。其年,又分置羅陰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又省燕然并入。

  壽陽 隋舊縣。武德三年,屬受州。六年,移受州于此,領壽陽、盂二縣。其 年,又割遼州之樂平、石艾二縣來屬。貞觀八年,廢受州,以所管四縣隸并州

  廣陽 漢上艾縣,后漢改為石艾縣。武德三年,屬遼州。六年,屬受州。八年, 州廢,屬并州。天寶元年,改為廣陽。

  樂平 隋縣。武德三年,于縣置遼州。六年,移遼州治于箕州,以樂平屬受州。 州廢,縣來屬。

  祁 漢縣,至隋不改。武德三年,屬太州,州廢來屬。

  代州中都督府 隋為雁門郡。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管代、忻、蔚三州。代 州領雁門、繁畤、崞、五臺四縣。五年,廢總管。六年,又置,管代、蔚、忻、朔 四州。貞觀四年,又督靈州。六年,又督順州。十二年,省順州,以懷化縣來屬。 今督代、忻、蔚、朔、靈五州。高宗廢懷化縣。證圣元年,置武延縣。天寶元年, 改為雁門郡。依舊為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代州。舊領縣五,戶九千二百五十九, 口三萬六千二百三十四。天寶,戶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口十萬三百五十。在京師東 北一千五百五十里,去東都一千二百二十三里。

  雁門 漢廣武縣,隋為雁門縣

  五臺 漢慮縣,隋改為五臺

  繁畤 漢縣

  崞 漢縣。東魏置廓州,又廢

  唐林 證圣元年,分五臺、崞縣置武延縣,唐隆元年,改唐林。

  蔚州 隋雁門郡之靈丘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蔚州,寄治并州陽 典縣,仍置靈丘、飛狐二縣。七年,寄治代州繁畤縣。八年,又寄治忻州秀容之北 恆州城。貞觀五年,移于今治。天寶元年,改為安邊郡。至德二年九月,改為興唐 郡。乾元元年,置蔚州。舊領縣二,戶九百四十二,口三千七百四十八。天寶領縣 三,戶五千五十二,口二萬九百五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八百一十里,去東都一千 六百四十里。

  靈丘 隋縣。隋末陷賊,寄治陽曲。自此,隨州寄治。貞觀五年,移于今所

  飛狐 隋縣,隋末陷賊,武德六年,復置,寄治于易州遂城縣。貞觀五年,移 治于今所

  興唐 隋安邊縣。至德二年,改為興唐。

  忻州 隋樓煩郡之秀容縣。義旗初,置新興郡,領秀容一縣。武德元年,改為 忻州。四年,又置定襄縣。天寶元年,改為定襄郡。乾元元年,復為忻州。舊領縣 二,戶四千九百八十七,口一萬七千一百三十。天寶,戶一萬四千八百六,口八萬 二千三十二。在京師東北一千三百八十里,去東都一千六十三里。

  秀容 漢汾陽縣地,治郭下。隋朝自秀容故城移于此,因改為秀容縣

  定襄 漢陽曲縣地。后漢末,移陽曲于太原界置,乃于陽曲古城置定襄縣。復 廢。武德四年,分秀容縣復置。

  嵐州下 隋樓煩郡之嵐城縣。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領嵐城縣;又 以北和州之太和縣來屬。其年,分嵐城置合會、豐潤二縣,仍自故郡城移嵐州于廢 東會州,置嵐州。舊領岢嵐一縣,縣移舊嵐州。其年,又以北管州之靜樂縣來屬。 七年,置臨津縣。九年,省合會、岢嵐、太和三縣。貞觀元年,改臨津為合河。三 年,又置太和縣。八年,又省。天寶元年,復為樓煩郡。乾元元年,復為嵐州。舊 領縣三,戶二千八百四十二,口一萬一千五百四十一。天寶領縣四,戶一萬六千七 百四十八,口八萬四千六。在京師東北一千二百九十五里,去東都一千一百四十四 里。

  宜芳 隋嵐城縣。武德四年,改為宜芳,屬東會州。四年,分置豐潤、合會二 縣。五年,省豐潤并入。六年,改屬嵐州。九年,省合會并入

  靜樂 漢汾陽縣地,有隋汾陽宮。武德四年,置管州,領靜樂,又分置汾陽、 六度二縣。五年,改管州為北管州。六年,省北管州及汾陽、六度二縣。以靜樂屬 嵐州

  合河 隋臨泉縣。武德四年,置臨津縣。貞觀元年,改為合河

  嵐谷 舊岢嵐軍也,在宜芳縣北界。長安三年,分宜芳于岢嵐舊軍置嵐谷縣。 神龍二年,廢縣置軍。開元十二年,復置縣。

  憲州下 舊樓煩監牧也。先隸隴右節度使,至德后,屬內飛龍使。舊樓煩監牧, 嵐州刺史兼領。貞元十五年,楊缽為監牧使,遂專領監司,不系州司。龍紀元年, 特置憲州于樓煩監,仍置樓煩縣。郡城,開元四年王毛仲筑。州新置,未記戶口帳 籍。

  樓煩 龍紀元年,于監西一里置

  玄池 州東六十里置

  天池 州西南五十里置。本置于孔河館,乾元后移于安明谷口道人堡下。

  石州 隋離石郡。武德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府,管石、北和、北管、 東會、嵐、西定六州。貞觀二年,廢都督府。三年,復置都督。六年,又廢。天寶 元年,改為昌化郡。乾元元年,復為石州。舊領縣五,戶三千七百五十八,口一萬 七千四百二。天寶,戶一萬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五。在京師東北 一千二百九十一里,至東都一千二百二十八里。

  離石 漢縣。周改為昌化郡,隋復為離石,州所治

  平夷 后周析離石縣置

  定胡 隋縣。武德三年,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分置孟門縣。七年,廢孟門 入定胡

  臨泉 隋太和縣。武德三年,置北和州,改太和縣為臨泉縣。貞觀三年,省北 和州,縣屬石州。方山 隋縣。武德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廢,縣屬石州。

  朔州 隋馬邑縣。武德四年,置朔州,領善陽、常寧二縣。其年,省常寧縣。 天寶元年,改為馬邑郡。乾元元年,復改為朔州。舊領縣一,戶一千二百五十七, 口四千九百一十三。天寶領縣二,戶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三。在 京師東北一千七百七十四里,至東都一千三百四十三里。

  善陽 漢定襄地,有秦時馬邑城、武周塞。后魏置桑乾郡。隋為善陽縣

  馬邑 秦漢舊名,久廢。開元五年,分善陽縣于大同軍城置。

  云州 隋馬邑郡之云內縣界恆安鎮也。武德四年,平劉武周。六年,置北恆州。 七年,州廢,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移云州及定襄縣置于此。永淳元年, 為賊所破,因廢,乃移百姓于朔州。開元二十年,復為云州。天寶元年,改為云中 郡。乾元元年,復為云州,領縣一,戶七十三,口五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北一千九 百四十里,去東都一千六百四十二里。

  云中 隋云內縣之恆安鎮。武德六年,置北恆州。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 城移云州于此置,因為定襄縣。今治,即后魏所都平城也。永淳元年,為賊所破, 因廢云州及縣。開元二十年,與州復置。仍改定襄為云中縣。

  單于都護府 秦漢時云中郡城也。唐龍朔三年,置云中都護府。麟德元年,改 為單于大都護府。東南至朔州三百五十七里。振武軍在城內置。天寶,戶二千一百, 口一萬三千。在京師東北二千三百五十里,去東都二千里。

  金河 與府同置。

  河北道

  懷州雄 隋河內郡。武德二年,于濟源西南柏崖城置懷州,領大基、河陽、集 城、長泉四縣。其年,于濟源立西濟州,于武德縣立北義州,修武縣東北故濁鹿城 立陟州,置總管府,管懷、西濟、北義、陟四州。三年,懷州又置太行、忠義、紫 陵、谷只、溫五縣。四年,移懷州于今治野王城。其年,又于溫縣置平州,以溫縣 屬之。又省谷只、太行、忠義、紫陵四縣。后省平州,仍于隋河陽宮置盟州,領河 陽、集城、溫三縣。又省西濟、北義、陟三州入懷州。又于獲嘉縣置殷州。其懷州 總管,管懷、盟、殷三州。懷州領河內、武德、軹、濟源五縣。八年,廢盟州,省 集城入河陽縣,以河陽、溫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以廢殷州修武、獲嘉、 武陟,廢邵州之王屋四縣來屬。仍省懷、軹二縣。顯慶二年,割河陽、溫、濟源、 王屋四縣屬洛州。天授元年,改為河內郡。乾元元年,復為懷州。舊領縣九:河內、 武德、修武、獲嘉、武陟、溫、河陽、濟源、王屋。戶三萬九十,口十二萬六千九 百一十六。天寶領縣五,戶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三十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在 京師東九百六十九里,至東都一百四十里。

  河內 漢野王縣,隋為河內縣。武德四年,省太行、忠義、紫陵三縣并入

  武德 隋為安昌縣。武德三年,改為武德

  武陟、漢懷縣地,故城在今縣西

  修武 漢山陽縣地。修武,古名也,隋因之。武德二年,李原德以縣東北濁鹿 城歸順,因置陟州及修武縣。四年,賊平,改為武陟,廢陟州,以修武屬殷州,仍 移縣治于隋故修武城。貞觀元年,省殷州,修武屬懷州

  獲嘉 漢縣名。武德四年,于縣置殷州,領獲嘉、武德、武陟、修武、新鄉、 共城五縣。貞觀元年,省殷州,以獲嘉、武陟、修武屬懷州,新鄉、共城屬衛州。

  衛州望 隋汲郡,本治衛縣。武德元年,改為衛州。二年,陷竇建德。四年, 賊平,仍舊領衛、清淇、湯陰三縣。其年,廢義州,以汲縣來屬。六年,以湯陰屬 相州。貞觀元年,州移治于汲縣,又廢殷州,以共城、新鄉、博望三縣來屬。六年, 廢博望縣。十七年,廢清淇縣。其年,又以廢黎州之黎陽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 汲郡。乾元元年,復為衛州。舊領縣五,戶一萬一千九百三,口四萬三千六百八十 二。天寶,戶四萬八千五十六,口二十八萬四千六百三十。在京師東一千二百二十 二里,去東都三百九十里。

  汲 漢縣,隋因之。武德元年,置義州,領汲縣。四年,廢義州,縣屬衛州。 貞觀元年,衛州自衛縣徙治所于汲縣

  新鄉 隋割汲、獲嘉二縣地,于古新樂城置新鄉縣。武德初,屬義州。州廢, 來屬殷州。州廢,屬衛州

  衛 漢朝歌縣。紂所都朝歌城,在今縣西。隋大業二年,改為衛縣,仍置汲郡 于縣治。貞觀初,移于汲縣。初屬義州。州廢,屬衛州。十七年,省清淇縣入衛縣。 長安三年,又置清淇縣。神龍元年,又省入衛縣

  共城 漢共縣,隋因之。武德元年,置共州,領共城、凡城二縣。四年,廢共 州,省凡城入共城縣。初屬殷州。貞觀初,來屬

  黎陽 隋黎陽縣。武德二年,置黎州總管府,管殷、衛、洹、澶四州。尋陷賊。 四年,平竇建德,復置黎州,領臨河、內黃、湯陰、觀城、頓丘、繁陽、澶水八縣。 其年,以澶水、觀城、頓丘三縣置澶州,又以湯陰屬相州。貞觀元年,省繁陽,又 以澶水來屬。十七年,廢黎州及澶水縣,以黎陽屬衛州,內黃、臨河屬相州。

  相州 漢魏郡也。后魏道武改為相州,隋為魏郡。武德元年,置相州總官府, 領安陽、鄴、林慮、零泉、相、臨漳、洹水、堯城八縣。二年,割林慮置巖州。四 年,廢總管府,仍省零泉縣。五年,廢巖州,以林慮來屬,仍省相縣。六年,割衛 州之湯源來屬。其年,復置總管府,管磁、洺、黎、衛、邢六州。九年,廢都督府。 貞觀元年,改湯源為湯陰,以廢磁州之淦陽、成安二縣來屬。十年,復置都督,管 相、衛、黎、魏、洺、邢、貝七州。十六年,罷都督府。十七年,以廢黎州之內黃、 臨河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鄴郡。乾元元年,復為相州。舊領縣九,戶一萬一千四 百九十,口七萬四千七百六十六。天寶縣十一,戶十萬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 萬一百九十六。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二十一里,至東都六百六里。

  安陽 漢侯國,故城在湯陰東。曹魏時,廢安陽,并入鄴。后周移鄴,置縣于 安陽故城,仍為鄴縣。隋又改為安陽縣,州所治。漢魏郡城,在縣西北七里

  鄴 漢縣,屬魏郡。后魏于此置相州,東魏改為司州。周平齊,復為相州。周 大象二年,隋文輔政,相州刺史尉遲迥舉兵不順,楊堅令韋孝寬討迥,平之,乃焚 燒鄴城,徙其居人,南遷四十五里。以安陽城為相州理所,仍為鄴縣。煬帝初,于 鄴故都大慈寺置鄴縣。貞觀八年,始筑今治所小城

  湯陰 漢蕩陰縣也,并入安陽。武德四年,分安陽置湯源縣,屬衛州。六年, 改屬相州。貞觀元年,改為湯陰

  林慮 漢隆慮縣。武德三年,置巖州,領林慮一縣。五年,巖州廢,縣屬相州。

  堯城 隋縣

  洹水 漢長樂縣地,屬魏郡。周建德六年,分臨漳東北界置洹水縣。

  臨漳 后周建德六年,分鄴縣置。成安 漢斥丘縣,屬魏郡。后廢,北齊復置, 改為成安。

  內黃 漢縣名。舊屬黎州,貞觀十七年,改屬相州。

  臨河 隋分黎陽縣置。貞觀十七年,改屬相州,廢澶水縣并入。

  魏州雄 漢魏郡元城縣之地。后魏天平二年,分館陶西界,于今州西北三十里 古趙城置貴鄉縣。后周建德七年,以趙城卑濕,東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為貴鄉 縣。大象二年,于縣置魏州。隋改名武陽郡。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為魏州。又 分置漳陰縣,領貴鄉、昌樂、元城、莘、武陽、臨黃、觀城、頓丘、繁水、魏、冠 氏、館陶、漳陰十三縣。其年,割頓丘、觀城二縣置澶州,又割莘、臨黃、武陽三 縣置莘州,又割冠氏、館陶置毛州。魏州置總管府,管魏、黎、澶、莘、毛五州。 魏州領貴鄉、昌樂、繁水、漳陰、元城、魏六縣。貞觀元年,罷都督府,仍省漳陰 縣。其年,廢莘、毛、澶三州,盡以所領縣屬魏州。十七年,省元城、武陽、觀城 三縣。十八年,省繁水縣。龍朔二年,改為冀州大都督府,以冀王為都督,管冀、 貝、德、相、棣、滄、魏七州。咸亨三年,依舊為魏州,罷都督府。永昌元年,置 武圣縣。圣歷二年,又置元城縣。天寶元年,改為魏郡。乾元元年,復為魏州。舊 領縣十三,戶三萬四百四十,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一十二。天寶領縣十,戶十五萬一 千五百九十六,口一百一十萬九千八百七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九十里,去東都 七百五十里。

  貴鄉 后魏分館陶西界,置貴鄉縣于趙城。周建德七年,自趙城東南移三十里, 以孔思集寺為縣廨。大象二年,于縣置魏州。武德八年,移縣入羅城內。開元二十 八年,刺史盧暉移于羅城西百步。大歷四年,又移于河南岸置

  元城 隋縣,治古殷城。貞觀十七年,并入貴鄉。圣歷二年,又分貴鄉、莘縣 置,治王莽城。開元十三年,移治州郭下。古殷城,在朝城東北十二里

  魏 漢舊縣,在今縣南。天寶三年,移于今所

  館陶 漢縣,隋因之。武德五年,置毛州,割魏州之館陶、冠氏、堂邑,貝州 之臨清、清水。又分置沙丘縣。貞觀元年,廢毛州,省沙丘、清水二縣,以堂邑屬 博州,臨清屬貝州,館陶、冠氏屬魏州

  冠氏 春秋邑名。隋分館陶縣東界置。武德四年,屬毛州。州廢來屬

  莘 漢陽平縣地,隋置新州。武德五年,改為莘州,領莘、臨黃、武陽、武水 四縣。貞觀元年,廢莘州,以莘、臨黃、武陽屬魏州,武水屬博州

  臨黃 漢觀縣地,隋為臨黃縣。武德四年,屬莘州。州廢來屬

  朝城 隋武陽縣。貞觀十七年,廢武陽入臨黃、莘二縣。開元七年復置,改為 朝城

  昌樂 晉置,屬陽平郡。后魏置昌州,今縣西古城是也。隋廢昌樂縣入繁水。 武德五年復置,隸魏州。今治所,武德六年筑也。

  澶州 漢頓丘縣,屬東郡。今縣北古陰安城是也。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頓丘、 觀城置澶州,領頓丘、觀城,又特置澶水縣。貞觀元年,廢澶州,以澶水屬黎州, 頓丘、觀城屬魏州。大歷七年正月敕,又于頓丘縣置澶州,領頓丘、清豐、觀城、 臨黃四縣。州新置,元未計戶口帳籍。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六百 八十五里。

  頓丘 漢縣,屬東郡,后移治所于陰安城,隋屬魏郡,今縣地北陰安城是也

  清豐 大歷七年,割頓丘、昌樂二縣界四鄉置。以縣界有孝子張清豐門闕,魏 州田承嗣請為縣名

  觀城 隋縣。唐初,屬澶州。州廢,亦省觀城。大歷七年,割昌樂、臨黃二縣 四鄉,置縣于舊觀城店

  臨黃 隋舊縣。武德四年,屬莘州。州廢,屬魏州。大歷七年,置澶州,割之 來屬。

  博州上 隋武陽郡之聊城縣。武德四年,平竇建德,置博州,領聊城、武水、 堂邑、茌平,仍置莘亭、靈泉、清平、博平、高唐凡九縣。五年,省莘亭、靈泉二 縣。貞觀元年,省茌平縣。天寶元年,改為博平郡。乾元元年,復為博州。舊領縣 六,戶七千立方百八十二,口三萬七千三百九十四。天寶,戶五萬二千六百三十一, 口四十萬八千二百五十二。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一里。至東都九百四十七里。

  聊城 漢縣。治郭下。武德四年,分置茌平縣。貞觀元年,省入聊城

  博平 漢縣。隋因之。武德四年,分置靈縣。五年省,并入博平。貞觀十七年, 省博平入聊城。天授二年,析聊城復置

  武水 漢陽平縣地,屬東郡。隋改為清邑,又分清邑置武水縣。武德四年,屬 莘州。貞觀元年,屬博州

  清平 漢貝丘縣。隋改為清平,屬博州

  堂邑 漢縣。后魏廢。隋分清陽縣復置。初屬毛州,州廢,屬博州

  高唐 隋縣。長壽二年,改為崇武。神龍元年,復為高唐。

  貝州 隋為清河郡。武德四年,平竇建德,置貝州,領清河、武城、漳南、歷 亭、清陽、鄃、夏津七縣。六年,移治所于歷亭。八年,還于舊治。九年,以廢宗 州之宗城、經城來屬,又以廢毛州之臨清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 復為貝州。舊領縣九,戶一萬七千七百一十九,口九萬七十九。天寶,戶十一萬一 十五,口八十三萬四千七大量五十七。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八十二里,至東都九百 九十三里。

  清陽 武德四年,分置夏津縣。九年,復省。舊治甘陵城。永昌元年,移治于 孔橋。開元二十三年,移就州治

  清河 漢縣,后漢恆帝改為甘陵,后省。隋復分置清河縣,在郭下

  武城 漢曰東武城。舊治古夏城。調露元年,移于今治

  宗城 隋舊。武德四年,置宗州,領宗城、府城、南宮、斌強四縣。九年,廢 宗州及府城、斌強二縣,以經城、宗城屬貝州,南宮屬冀州

  臨清 漢清泉縣,后魏改為臨清。武德四年,屬毛州。州廢,屬貝州

  經城 漢縣。武德四年,屬宗州。州廢來屬

  漳南 漢東陽縣,后魏省。隋分棗強、清平二縣地,復置于古東陽城,仍改為 漳南縣

  歷亭 漢東陽地。隋分鄃縣置歷亭縣

  夏津 舊鄃縣。天寶元年,改為夏津。

  洺州望 隋武安郡。武德元年,改為洺州,領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縣。 二年,陷竇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東道大行臺,又立曲周、雞澤二縣。五年, 罷行臺,置洺州大總管府,管洺、衛、巖、相、磁、邢、趙八州。六年,罷總管府。 以磁州之武安、臨洺、肥鄉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又以廢磁州之邯鄲來屬。天寶元 年,改為廣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洺州。永泰之后,復以武安、邯鄲屬磁州。會昌 元年,省清漳、洺水二縣入肥鄉、平恩、曲周等縣。舊領縣七,戶二萬二千九百三 十三,口十萬一千三十。天寶領縣十,戶九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口六十八萬三千二 百八十。省清漳、洺水。今領縣六。在京師東北一千五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八百五 十七里。

  永年 州所治。本漢曲梁縣,屬廣平郡。改廣平為永年

  平恩 漢縣。隋自斥漳城移于平恩故城置

  臨洺 漢易陽縣,隋改為臨洺。武德元年,置紫州,領臨洺、武安、肥鄉、邯 鄲等縣。四年,罷紫州,臨洺屬磁州。五年,改屬洺州

  雞澤 漢廣平縣地。武德四年,置雞澤縣

  肥鄉 漢邯溝縣地。曹魏立肥鄉縣,屬廣平郡。會昌三年,省清漳縣入

  曲周 隋廢縣。武德四年,復置。會昌三年,省洺水縣入。

  磁州 隋魏郡之淦陽縣。武德元年,置磁州,領淦陽、臨水、成安三縣。四年, 割洺州之臨洺、武安、邯鄲、肥鄉來屬。六年,置磁州總管府,領磁、邢、洺、黎、 相、衛六州。其年,廢總管府。以臨洺、武安、肥鄉三縣屬洺州,磁州領滏陽、成 安、邯鄲三縣。貞觀元年,廢磁州,滏陽、成安屬相州,以邯鄲屬洺州。永泰元年 六月,昭義節度使薛嵩請于淦陽復置磁州,領滏陽、武安、昭義、邯鄲四縣。州新 置,未計戶口帳籍。在京師東北一千四百八十五里,至東都六百六十五里。

  滏陽 漢武安縣地。隋置滏陽縣,州所治

  邯鄲 漢縣,屬廣平郡。隋屬磁州。州廢,屬洺州。永泰初,復置磁州,來屬。

  武安 漢縣。隋復置,隸磁州。

  昭義 永泰元年,廉察使薛嵩特置于滏口之右故臨水縣城。

  邢州上 隋襄國郡。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總管府,管邢、溫、和、封、蓬、東 龍六州。邢州領龍崗、堯山、內丘三縣。四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割內丘屬趙 州,仍省和、溫、封三州,以其所領南和、沙河、平縣三縣來屬。又立任縣。五年, 割趙州之內丘、柏仁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鉅鹿郡。乾元元年,復為邢州。舊領縣 九,戶二萬一千九百八十五,,口九萬九百六十。天寶,戶七萬一百八十九,口三 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十八。在京師東北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至東都八百五十七里。

  龍岡 漢襄國縣,隋改為龍岡,州所治也

  沙河 隋分龍岡縣置。武德元年,置溫州。四年,州廢,屬邢州

  南和 漢縣,后周置南和郡,隋廢州為縣。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廢,縣 屬邢州

  鉅鹿 隋于漢南涘故城置鉅鹿縣。武德元年,置起州并白起縣。四年,廢起州, 鉅鹿屬趙州。仍省白起,并入鉅鹿。貞觀元年,屬邢州。舊治東府亭城。嗣圣元年, 移于今所。

  平鄉 漢鉅鹿郡,故郡城在今縣北十一里。古鉅鹿城,即今治也。隋改平鄉縣。

  任 漢南 地。晉置任縣,后廢。武德四年,復置。舊治苑鄉城。

  堯山 漢柏仁縣,至隋不改。武德元年,置東龍州,領柏仁縣。四年,平竇建 德,縣屬趙州。貞觀初,屬邢州。天寶元年,改為堯山。

  內丘 漢中丘縣。隋改為內丘縣,屬趙州。貞觀初,還屬邢州。

  趙州 漢平棘縣,故城在今縣南。后魏于昭慶縣置殷州,齊改為趙州。隋廢, 尋復置趙郡于平棘縣。武德元年,張志昂以郡歸國,改為趙州,領平棘、高邑、贊 皇、元氏、廮陶、欒城、大陸、柏鄉、房子、禋城、鼓城十二縣,其年,以禋城屬 廉州,以鼓城屬深州。四年,改大陸為象城。天寶元年,改為趙郡。乾元元年,復 為趙州。舊領縣九,戶二萬一千四百二十七,口八萬五千九百九十二。天寶,戶六 萬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萬五千二百三十八。去京師東北一千八百四十三里, 至東都一千三十三里。

  平棘 漢平棘縣,屬常山郡。隋自象城移趙州治所于縣置。

  寧晉 漢楊氏縣,屬鉅鹿郡。今治即楊氏城也。后改為廮陶,元魏改為癭遙, 隋復為陶。天寶元年,改為寧晉。

  昭慶 漢廣阿縣,屬鉅鹿郡。后魏置殷州,北齊改為趙州。隋改廣阿為大陸。 武德四年,改為象城。天寶元年,改為昭慶,以有建初、啟運二陵故也。

  柏鄉 漢縣,屬鉅鹿郡,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七里。后廢。隋于今治彭水之陽, 復置。

  高邑 漢鄗縣,屬常山郡。世祖更名高邑,晉代不改。

  臨城 漢房子縣,屬常山郡。天寶元年,改為臨城。

  贊皇 古無其名,隋置,取贊皇山為名。

  元氏 漢常山郡所治,故城在今縣西。

  鎮州 秦東垣縣。漢高改名真定,置恆山郡,又為真定國。歷代為常山郡。治 元氏,后魏道武登常山郡,北望安樂壘美之,遂移郡治于安樂城,今州城是也。周、 隋改為恆州,后廢。義旗初,復置恆州,領真定、石邑、行唐、九門、滋陽五縣, 州治石邑。武德元年,陷竇建德。四年,賊平,徙治所于真定,省滋陽縣,又割廉 州之禋城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常山郡。乾元元年,復為恆州。興元元年,升為都 督府。元和十五年,改為鎮州。舊領縣六,戶二萬六千一百一十三,口五萬四千五 百四十三。天寶領縣九,戶五萬四千六百三十三,口三十四萬二千二百三十四。今 領縣十一。在京師東北一千七百六十里,至東都一千一百三十六里。

  真定 隋屬高陽郡。武德四年,自石邑移恆州于縣為治所。載初元年,改為中 山縣。神龍元年,復為真定縣。

  禋城 漢縣。唐初,置鉅鹿郡,領禋城、桓肆、新豐、宜安四縣。武德元年, 改為廉州。其年,陷竇建德。四年,賊平,復置廉州,領禋城、鼓城、毋極四縣。 省桓肆、、新豐、宜安,并入禋城。貞觀元年,廢廉州,以鹿城屬深州,鼓城、毋 極屬定州,禋城屬恆州。

  石邑 漢縣,屬常山郡。

  九門 漢縣,屬常山郡。至隋不改。國初置九門郡,領九門、新市、信義三縣。 武德元年,改為觀州。五年,州廢,省信義、新市二縣。以九門隸恆州。

  靈壽 漢縣,屬常山郡。義寧元年,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廢,縣屬井州。七 年州廢,屬恆州。

  行唐 漢南行唐縣,屬常山郡。武德四年,置王城縣,屬常山郡。武德五年, 省滋陽縣并入。長壽二年,改為章武。神龍元年,復為行唐。

  井陘 漢縣,屬常山郡。義寧元年,置井陘郡,并葦澤縣。武德元年,改為井 州。四年,又以廢岳州之房山、蒲吾二縣,恆州之鹿泉來屬。五年,又以恆州之靈 壽來屬。貞觀元年,廢蒲吾、葦澤二縣入井陘。十七年,廢井州,以井陘等三縣屬 恆州。

  獲鹿 漢石邑縣地。隋置鹿泉縣,屬井州。貞觀十七年,來屬。至德元年,改 為獲鹿。

  平山 漢蒲吾縣,屬常山郡。隋改為房山縣。義寧元年,置房山郡。武德元年, 置岳州,領房山一縣。四年,廢岳州,房山屬恆州。至德元年,改為平山縣,仍以 恆州為平山郡。

  鼓城 漢臨平、下曲陽兩縣之地,屬鉅鹿郡。隋分禋城于下曲陽故城東五里置 昔陽縣,尋改為鼓城。武德四年,屬廉州。州廢,屬定州。大歷三年,割屬恆州。

  欒城 漢關縣,屬常山郡。后魏于關縣古城置欒城縣,屬趙州。大歷三年,割 屬恆州。

  冀州上 隋信都郡。武德四年,改為冀州,領信都、衡水、武邑、棗強、南宮、 堂陽、下博、武強八縣。六年,置總管府,移治所于下博,管冀、貝、深、宗四州。 貞觀元年,廢都督府,移州治于信都。又以下博、武強二縣屬深州。十七年,以廢 深州之下博、武強、鹿城,廢觀州之阜城來屬。龍朔二年,改為魏州都督府。咸亨 三年,復舊。先天二年,割下博、武強、鹿城三縣屬深州。開元二年,復以下博、 武強還冀州。天寶元年,改為信都。乾元元年,復為冀州。舊領縣六:信都、南宮、 堂陽、棗強、武邑、衡水。戶一萬六千二十三,口七萬二千七百三十三。天寶領縣 九,戶一十萬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萬五百二十。在京師東北一千九百七十八 里,至東都一千一百里。

  信都 漢信都國城,今州所治也。后漢改為樂成國,又改安平國。魏、晉后為 冀州所治

  南宮 漢縣,屬信都國,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屬宗州。貞觀元年,屬冀州

  堂陽 漢縣,屬鉅鹿郡。隋舊屬冀州

  棗強 漢縣,屬清河郡。隋舊也

  武邑 漢縣,屬信都國。隋舊。武德四年,分置昌亭縣。貞觀初省

  衡水 古無此名,隋開皇十七年,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信都北界、武邑西界、下 博南界、置衡水縣,特筑此城

  阜城 漢縣,屬渤海郡。隋屬冀州。故城在今縣東二十里,今城隋筑

  蓚 漢縣,屬渤海郡。隋舊隸觀州。州廢,屬德州。故城在今縣南十里。貞觀 元年,分置觀津縣,尋省。永泰后,屬冀州。

  深州 武德四年,平竇建德,于河間郡之饒陽縣置深州,領安平、饒陽、蕪蔞 三縣。初治安平,其年,移治饒陽。貞觀元年,割故廉州之鹿城,冀州之武強、下 博來屬。省蕪蔞縣。十七年,廢深州,以饒陽屬瀛州,安平屬定州,鹿城、下博、 武強屬冀州。先天二年,復割饒陽、安平、鹿城置深州,仍分置陸澤縣。天寶元年, 改深州為饒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深州。舊領縣五,戶二萬一百五十六,口八萬七 千。天寶,縣四,戶萬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萬六千四百七十二。在京師東北 二千一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二百五十里。

  陸澤、先天二年,分饒陽、鹿城界置陸澤縣于古鄡城。鄡,漢縣,屬鉅鹿郡

  饒陽 漢縣,屬涿郡。武德四年,分置蕪蔞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割屬瀛 州。先天二年,遷深州。武德初,為深州所治

  束鹿 漢安定侯國,今縣西七里故城是也。周、齊為安定縣,隋改為鹿城。唐 至德元年,改為束鹿

  下博 漢縣,屬信都國。隋舊。武德四年,屬冀州。貞觀元年,改屬深州。十 七年,屬冀州。先天二年,還深州

  安平 漢縣,屬涿郡。武德初,置深州,以縣屬。十七年,州廢,屬定州。先 天二年,來屬

  武強 漢武隧縣,屬河間國。晉改為武強。武德四年,屬冀州。貞觀元年,屬 深州

  博野 漢蠡吾縣,屬涿郡。后漢分置博陵縣,后魏改為博野。武德五年,置蠡 州,領博野、清苑,割定州之義豐三縣。八年,州廢,三縣各還本屬。九年,復立 蠡州,領博野、清苑二縣。貞觀元年,廢蠡州,博野、清苑屬瀛州。永泰中,屬深 州

  樂壽 漢樂成縣,屬河間國。城在今縣東南十六里。后魏移縣東北,近古樂壽 亭,因改為樂壽。隋屬河間郡。永泰中,割屬深州。

  滄州上 漢渤海郡,隋因之。武德元年,改為滄州,領清池、饒安、無棣三縣, 治清池。其年,移治饒安。四年,平竇建德,分饒安置鬲津縣。五年,以清池屬東 鹽州。六年,以觀州胡蘇縣來屬,州仍徙治之。其年,又省棣州,以滴河、厭次、 陽信、樂陵四縣來屬。貞觀元年,以瀛州之景城,廢景州之長蘆、南皮、魯城三縣, 廢東鹽州之鹽山、清池二縣,并來屬。又以滴河、厭次二縣屬德州,以胡蘇屬觀州, 仍移治于清池。又省鬲津入樂陵,省無棣入陽信。八年,復置無棣縣。十七年,以 廢觀州之弓高、東光、胡蘇來屬。割陽信屬棣州。天寶元年,改為景城郡。乾元元 年,復為滄州。舊領縣十,戶二萬五十二,口九萬五千七百九十六。天寶領縣十一, 戶十二萬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萬五千七百五。在京師東北二千二百一十八里,去 東都一千三百八十二里。

  清池 漢浮陽縣,渤海郡所治。隋改為清池縣,治郭下。武德四年,屬景州。 五年,改屬東鹽州。貞觀元年,改屬滄州

  鹽山 漢高城,古縣在南。隋改為鹽山。武德四年,置東鹽州,領縣一。五年, 又割景州之清池來屬,仍置浮水縣。貞觀元年,省東鹽州及浮水縣,以清池屬滄州

  南皮 漢縣,屬渤海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屬景州。貞觀元年,改屬滄州。

  長蘆 漢參戶縣,屬渤海郡。后周改為長蘆。武德四年,割滄州之清池、南皮 二縣,瀛州之魯城、平舒、長蘆三縣,于此置景州。其年,陷劉黑闥。五年,賊平, 置景州總管府,管滄、瀛、東鹽、景四州。又分清池縣屬東鹽州。貞觀元年,廢景 州,以平舒屬瀛州,南皮、魯城、長蘆三縣屬滄州。舊治永濟河西,開元十六年, 移于今治。

  樂陵 漢舊縣,屬平原郡。隋不改。武德四年,屬棣州。六年,省棣州,以縣 屬滄州。

  饒安 漢千童縣,屬渤海郡。后漢改為饒安,隋因之。武德元年,移治故千童 城,仍移州治于此。六年,州移治胡蘇。貞觀十二年,移縣治故浮水城。

  無棣 漢陽信縣,屬渤海郡。改為無棣。貞觀元年,并入陽信。八年,復置。 大和二年,屬棣州,又復還滄州。

  臨津 漢東光縣地。隋于故胡蘇亭置胡蘇縣。武德四年,屬觀州。貞觀十七年, 屬滄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津。

  乾符 隋魯城縣。武德四年,屬景州。貞觀元年,改屬滄州。乾符年,改為乾 符。

  景州 漢鬲縣地,屬平原郡。隋置弓高縣,屬渤海郡。武德四年,于縣置觀州, 領弓高、蓚、阜城、東光、安陵、胡蘇、觀津七縣。六年,以胡蘇屬滄州。貞觀元 年,省觀津縣,復以胡蘇來屬。十七年,廢觀州,以東光、胡蘇屬滄州,蓚縣、安 陵屬德州,阜城屬冀州。貞觀二年,又于弓高縣置景州,又以弓高、東光、胡蘇來 屬。長慶元年,廢景州,四縣亦還本屬。二年,復于弓高置景州。大和四年廢,縣 屬滄州。景福元年,復于弓高置景州,管東光、安陵三縣。天祐五年,移州治于東 光縣。領縣六,戶一萬一千三,口五萬七千五百三十二。在京師東北二千九百里, 至東都一千三百里。

  弓高 漢鬲縣,屬平原郡。隋置弓高縣,后于縣治置觀州、景州。興替不常, 事在《州說》中

  東光 漢縣,屬渤海郡。歷代不改

  安陵 隋宣府鎮。武德四年,置安陵縣,屬觀州。貞觀十七年,廢觀州,改屬 德州。永徽二年,移治白社橋。景福元年,改屬景州。

  德州 漢平原郡。隋置德州,又為平原郡。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后,置德州, 領安德、般、平原、長河、將陵、平昌六縣。其年,置總管府,管博、德、棣、觀 四州。貞觀元年,廢都督府,割滄州之滴河、厭次來屬。十七年,廢般縣,以滴河、 厭次二縣屬棣州。又以廢觀州之蓚縣、安陵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平原郡。乾元元 年,復為德州。舊領縣八,戶一萬一百三十五,口五萬二千一百四十一。天寶領縣 七,戶八萬三千三百一十一,口六十五萬九千八百五十五。至京師一千九百八十二 里,去東都一千一百三十八里。

  安德 漢縣,屬平原郡。今州治,至隋不改

  平原 漢舊平源郡所治,故城在今縣西南二十五里。今縣治城,北齊所筑

  長河 漢廣川縣,屬信都國,后廢。隋于舊廣川縣東八十里置新縣,今治是也。 尋改為長河縣,為水所壞。元和四年十月,移就白橋,于水濟河西岸置縣,東去故 城十三里。十年,又置河東小胡城

  將陵 漢安德縣。隋分安德于將陵故城置此縣

  平昌 漢縣,屬平原郡。故城在今縣東三十里。大和二年,割屬齊州,又還德 州。

  定州上 后漢中山國。后魏置安州,尋改為定州。隋改博陵郡,又復為高陽郡。 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置定州,領安喜、義豐、北平、深澤、毋極、唐昌、新樂、 恆陽、唐、望都等十縣。其年,置總管府,領定、恆、井、滿、廉五州。六年,昇 為大總管府,管定、洺、相、磁、黎、冀、深、蠡、滄、瀛、魏、貝、景、博、趙、 宗、觀、廉、井、邢、欒、德、衛、滿、幽、易、燕、檀、平、營等三十二州。七 年,改為都督府,管定、恆、滿、井、趙、廉、欒、蠡等八州。貞觀元年,以廢廉 州之鼓城來屬。五年,廢都督府。十七年,以廢深州之安平來屬。先天二年,以安 平還深州。天寶元年,改為博陵郡。乾元元年,復為定州。大歷三年,以鼓城隸恆 州,曲陽隸洹州。九年,廢洹州,曲陽復來屬。貞觀十三年,復為大都督府,十四 年廢,依舊為上州。舊領縣十一,戶二萬五千六百三十七,口八萬六千八百六十九。 天寶,戶七萬八千九十,口四十九萬六千六百七十六。在京師東北二千九百六里, 至東都一千二百里。

  安喜 漢盧奴縣,屬中山國。慕容垂改為不連,北齊改為安喜,隋改為鮮虞縣。 武德四年,復為安喜,州所治也

  義豐 漢安國縣,屬中山國。隋自皇阝城移于鄭德堡置,今縣治。后仍改為義 豐。萬歲通天二年,契丹攻之不下,則天改為立節縣。神龍中,復舊名

  北平 漢縣,屬中山國。萬歲通天二年,契丹攻之不下,乃改為徇忠縣。神龍 元年,復舊名

  望都 武德四年,分安喜、北平二縣置。初治安險故城,貞觀八年,移于今治。

  安險 漢縣,屬中山國。

  曲陽 漢上曲陽縣,屬常山郡。隋改為恆陽。大歷三年,屬洹州。九年,復來 屬。元和十五年,改為曲陽。

  陘邑 漢苦陘縣,屬中山國。章帝改為漢昌,曹魏改為魏昌,隋改為隋昌。武 德四年,改為唐昌。天寶元年,改為陘邑。

  唐 漢縣,屬中山國。舊治古公城,圣歷元年,移于今所。新樂 古鮮虞子國。 漢新市縣,屬中山郡。隋改為新樂。

  祁州中 景福二年,定州節度使王處存奏請于本部無極縣置祁州。州新置,未 計戶口帳籍。在京師東北二千二百一十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二十里。

  無極 漢縣,屬中山國。“無”本作“毋”字。,武德四年,屬廉州。貞觀元 年,屬定州。萬歲通天二年,改“毋”字為“無”

  深澤 漢縣,屬中山國。至隋不改。屬定州。隋徙治滹沱北,本縣治也,隋末 陷城。武德四年,復立縣。景福二年,割屬祁州。

  易州中 隋上谷郡。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易州,領易、淶水、永樂、 遂城、乃五縣。五年,割乃縣置北義州。州廢,以乃來屬。開元二十三年,分置五 回、樓亭、板城三縣。天寶元年,改為上谷郡,復隋舊名。乾元元年,復為易州。 舊領縣五,戶一萬二千八百二十,口六萬三千四百五十七。天寶領縣八,戶四萬四 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萬八千七百七十九。今領縣六。在京師東北二千三百三十四 里,至東都一千四百六十三里。

  易 漢故安縣,屬涿郡。隋為易縣

  容城 漢縣,屬涿郡。改為乃縣。武德五年,置北義州,領乃,又割幽州之固 安、歸義屬之。貞觀元年,廢北義州,三縣各還本屬,圣歷二年,契丹入寇,固守 得全,因改名全忠縣。天寶元年,改為容城

  遂城 漢北新城縣,屬中山國。后魏改為新昌,隋末為遂城

  淶水 漢乃縣,屬涿郡。隋屬上谷郡

  滿城 漢北平縣地,后魏置永樂縣,隋不改。天寶元年,改為滿城。五回開元 二十三年,剌史盧暉奏分易縣置城于五回山下,因名之。二十四年,遷于五公城。 暉又奏置樓亭、板城二縣。天寶后廢。

  瀛州上 隋河間郡。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瀛州,領河間、樂壽、景城、 文安、束城、豐利六縣,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縣。貞觀元年,省豐利入文安, 省武垣入河間,割蒲州之高陽、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苑五縣來。 又以景城屬滄州。景云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縣屬靺州。天寶元年,改 為河間郡。乾元元年,復為瀛州。舊領縣十:河間、高陽、樂壽、博野、清苑、靺、 任丘、文安、平舒、束城。景云二年,分靺、文安、任丘、清苑置靺州。大歷后, 割博野、樂壽隸深州。舊戶三萬五千六百五,口十六萬四千。天寶領縣六,戶九萬 八千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一。今領縣五。在京師東北二千二百里,至 東都一千三百二里。

  河間 漢州鄉縣地,屬涿郡。隋為河間縣

  高陽 漢縣,屬涿郡。隋舊。武德四年,于縣置蒲州,領高陽、博野、清苑三 縣,屬蠡州。八年,二縣又割屬蒲州。九年,復隸蠡州。貞觀元年,廢蒲州,以靺、 高陽二縣屬瀛州

  平舒 漢東平舒縣,屬渤海郡。后去“東”字,隋不改。武德四年,屬景州, 貞觀元年,屬瀛州

  束城 漢束州縣,屬渤海郡。隋曰束城,屬河間郡

  景城 漢縣,屬渤海郡。武德四年,屬瀛州。貞觀元年,屬滄州。大中后,割 屬瀛州。

  莫州上 本瀛州之鄚縣。景云二年,于縣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文安、 清苑,幽州之歸義等五縣屬之。其年,歸義復還幽州。開元十三年,以“鄚”字類 “鄭”字,改為莫。天寶元年,改為文安郡。乾元元年,復為莫州。管縣六:莫、 文安、任丘、清苑、長豐、唐興。天寶領縣六,戶五萬三千四百九十三,口三十三 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去京師二千三百一十里,至東都一千四百三十里。

  莫 漢縣,屬涿郡,至隋不改。武德四年,屬蒲州。貞觀元年,改屬瀛州。景 云二年,割屬莫州

  清苑 漢樂鄉縣,屬信都國。隋為清苑。武德四年,屬蒲州,貞觀元年,改屬 瀛州。景云二年,屬莫州

  文安 漢縣,屬渤海郡,至隋不改,故城在今縣東北。舊屬瀛州,景云二年來 屬

  任丘 隋縣,后廢,武德五年,分莫縣復置

  長豐 開元十九年,分文安、任丘二縣置

  唐興 如意元年,分河間縣置武昌縣,屬瀛州。長安四年,改屬易州。其年, 還隸瀛州。神龍元年,改為唐興縣。景云二年,改屬莫州。

  幽州大都督府 隋為涿郡。武德元年,改為幽州總管府,管幽、易、平、檀、 燕、北燕、營、遼等八州。幽州領薊、良鄉、潞、涿、固安、雍奴、安次、昌平等 八縣。二年,又分潞縣置玄州,領一縣,隸總管。四年,竇建德平,固安縣屬北義 州。六年,改總管為大總管,管三十九州。七年,改為大都督府,又改涿縣為范陽。 九年,改大都督為都督。幽、易、景、瀛、東鹽、滄、蒲、蠡、北義、燕、營、遼、 平、檀、玄、北燕等十七州。貞觀元年,廢玄州,以漁陽、潞二縣來屬。又廢北義 州,以固安來屬。八年,又置歸義縣。都督幽、易、燕、北燕、平、檀六州。乾封 三年,置無終縣。如意元年,分置武隆縣。景龍三年,分置三河縣。開元十三年, 升為大都督府。十八年,割漁陽、玉田、三河置薊州。天寶元年,改范陽郡。屬范 陽、上谷、媯川、密云、歸德、漁陽、順義、歸化八郡。乾元元年,復為幽州。舊 領縣十:薊、潞、雍奴、漁陽、良鄉、固安、昌平、范陽、歸義也。戶二萬一千六 百九十八,口十萬二千七十九。天寶,縣十,戶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二,口十七萬一 千三百一十二。今領縣九。在京師東北二千五百二十里,至東都一千六百里。

  薊 州所治。古之燕國都。漢為薊縣,屬廣陽國。晉置幽州,慕容雋稱燕,皆 治于此。自晉至隋,幽州刺史皆以薊為治所

  幽都 管郭下西界,與薊分理。建中二年,取羅城內廢燕州廨署,置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