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古籍 > 舊唐書詩人 > 本紀(jì)·卷十八

本紀(jì)·卷十八

沈昫等Ctrl+D 收藏本站

原文

  武宗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諱炎,穆宗第五子,母曰宣懿皇后韋氏。元和九年六月十 二日生于東宮。長慶元年三月,封潁王,本名瀍。開成中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 部尚書,依百官例,逐月給俸料。初,文宗追悔莊恪太子殂不由道,乃以敬宗子陳 王成美為皇太子,開成四年冬十月宣制,未遑冊禮。五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 相李玨、知樞密劉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監(jiān)國。兩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迎潁 王于十六宅,曰:“朕自嬰疾疹,有加無瘳,懼不能躬總?cè)f機,日厘庶政。稽于謨 訓(xùn),謀及大臣,用建親賢,以貳神器。親弟潁王瀍昔在籓邸,與朕常同師訓(xùn),動成 儀矩,性稟寬仁。俾奉昌圖,必諧人欲。可立為皇太弟,應(yīng)軍國政事,便令權(quán)勾當(dāng)。 百辟卿士,中外庶臣,宜竭乃心,輔成予志。陳王成美先立為皇太子,以其年尚沖 幼,未漸師資,比日重難,不遑冊命,回踐硃邸,式協(xié)至公,可復(fù)封陳王。”是夜, 士良統(tǒng)兵士于十六宅迎太弟赴少陽院,百官謁見于東宮思賢殿。三日,仇士良收捕 仙韶院副使尉遲璋殺之,屠其家。四日,文宗崩,宣遺詔:皇太弟宜于柩前即皇帝 位,宰相楊嗣復(fù)攝冢宰。十四日,受冊于正殿,時年二十七。陳王成美、安王溶殂 于邸第。初,楊賢妃有寵于文宗,而莊恪太子母王妃失寵怨望,為楊妃所譖,王妃 死,太子廢。及開成未年,帝多疾無嗣,賢妃請以安王溶嗣,帝謀于宰臣李玨,玨 非之,乃立陳王。至是,仇士良立武宗,欲歸功于己,乃發(fā)安王舊事,故二王與賢 妃皆死。

  二月,制穆宗妃韋氏追謚宣懿皇太后,帝之母也。上御正殿,降德音,以開府、 右軍中尉仇士良封楚國公,左軍中尉魚弘志為韓國公,太常卿崔鄲、戶部尚書判度 支崔珙并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敕二月十五日玄元皇帝降生日宜為降圣節(jié),休假 一日。

  三月,詔宮人劉氏、王氏并為妃。敕朔望入閣對刑法官,是日非便,宜停。

  五月,中書奏:六月十二日,皇帝載誕之辰,請以其日為慶陽節(jié)。祔宣懿太后 于太廟。初,武宗欲啟穆宗陵祔葬,中書門下奏曰:“園陵已安,神道貴靜。光陵 二十余載,福陵則近又修崇。竊惟孝思,足彰嚴(yán)奉。今若再因合祔,須啟二陵,或 慮圣靈不安,未合先旨。又以陰陽避忌,亦有所疑。不移福陵,實協(xié)典禮。”乃止。 就舊墳增筑,名曰福陵。又奏:“準(zhǔn)今年二月八日赦文,應(yīng)京諸司勒留官,令本處 克留手力雜給與攝官者。臣等檢詳,諸道正官料錢絕少,雜給手力即多,今正官勒 留,亦管公事,料錢少于雜給,刻下事未得中。臣等商量,其正官料錢雜給等錢, 望每貫留二百文與攝官,余并如舊。”從之。

  秋七月,制檢校禮部尚書、華州刺史陳夷行復(fù)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八月十七日,葬文宗皇帝于章陵。知樞密劉弘逸、薛季稜率禁軍護靈駕至陵所, 二人素為文宗獎過,仇士良惡之,心不自安,因是掌兵,欲倒戈誅士良、弘志。鹵 簿使兵部尚書王起、山陵使崔稜覺其謀,先諭鹵簿諸軍。是日弘逸、季稜伏誅。門 下侍郎、同平章事楊嗣復(fù)檢校吏部尚書、潭州刺史,充湖南都團練觀察使;中書侍 郎、同平章事李玨檢校兵部尚書、桂州刺史,充桂管防御觀察等使;御史中裴夷真 為杭州刺史:皆坐弘逸、季稜黨也。易定軍亂,逐節(jié)度使陳君賞。君賞鳩合豪杰數(shù) 百人,復(fù)入城,盡誅謀亂兵士,軍城復(fù)安。

  九月,以淮南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李德裕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尋兼門下侍郎;以宣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吏部尚書、汴州刺史李紳代德裕鎮(zhèn)淮南。帝 在籓時,頗好道術(shù)修攝之事,是秋。召道士越歸真等八十一人入禁中,于三殿修金 箓道場。帝幸三殿,于九天壇親受法箓。右拾遺王哲上疏,言王業(yè)之初,不宜崇信 過當(dāng),疏奏不省。

  十一月,鹽鐵轉(zhuǎn)運使奏江淮已南請復(fù)稅茶,從之。魏博節(jié)度使何進滔卒,三軍 推其子重霸知留后事。

  會昌元年正月壬寅朔。庚戌,有事于郊廟,禮畢,御丹鳳樓,大赦,改元。

  二月壬寅,以淮南節(jié)度使、檢校吏部尚書李紳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中書奏: “南宮六曹皆有職分,各責(zé)官業(yè),即事不因循。近者戶部度支多是諸軍奏請,本司 郎吏束手閑居。今后請祗令本行分判,委中書門下簡擇公干才器相當(dāng)者轉(zhuǎn)授。”從 之。車駕幸昆明池。賜仇士良紀(jì)功碑,詔右仆射李程為其文。

  ?

  三月,貶湖南觀察使楊嗣復(fù)潮州司馬,桂管觀察使李玨端州司馬,杭州刺史裴 夷直驩州司戶。宰臣李德裕進位司空。三月壬申,宰相李德裕、陳夷行、崔珙、李 紳等奏:“憲宗皇帝有恢復(fù)中興之功,請為百代不遷之廟。”帝曰:“所論至當(dāng)。” 續(xù)議之,事竟不行。贈故中書令、晉國公裴度太師。山南東道蝗害稼。造靈符應(yīng)圣 院于龍首池。四月辛丑,敕:“《憲宗實錄》舊本未備,宜令史官重修進內(nèi)。其舊 本不得注破,候撰成同進。”時李德裕先請不遷憲宗廟,為議者沮之,復(fù)恐或書其 父不善之事,故復(fù)請改撰實錄,朝野非之。

  五月辛未,中書門下奏:“據(jù)《六典》,隋置諫議大夫七人,從四品上。大歷 二年,升門下侍郎為正三品,兩省遂闕四品。建官之道,有所未周。詩云‘袞職有 闕,仲山甫補之’。周、漢大臣,愿入禁闥,補過拾遺。張衡為侍郎,常居帷幄, 從容諷諫。此皆大臣之任,故其秩峻,其任重,則敬其言而行其道。況蹇諤之地, 宜老成之人,秩未優(yōu)崇,則難用耆德。其諫議大夫望依隋氏舊制,升為從四品,分 為左右,以備兩省四品之闕。向后與丞出入迭用,以重其選。又御史中丞為大夫之 貳,緣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為憲臺之長。今寺監(jiān)、少卿、少監(jiān)、司業(yè)、少尹 并為寺署之貳,皆為四品。中丞官名至重,見秩未崇,望升為從四品。”從之。

  六月,有禿鹙鳥集于禁苑。庚子夜五更,小流星五十余旁午流散。制以魏博兵 馬留后何重霸檢校工部尚書、魏州大都督府長史,充天雄軍節(jié)度使,仍賜名重順。 中書奏請依姚璹故事,宰相每月修時政記送史館,從之。以衡山道士劉玄靖為銀青 光祿大夫,充崇玄館學(xué)士,賜號廣成先生,令與道士趙歸真于禁中修法箓。左補闕 劉彥謨上疏切諫,貶彥謨?yōu)楹幽细畱舨堋k罚骸白郧爸型馍戏庹撌拢兴m舉,則 請留中。今后并云‘請付御史臺’,不得云‘留中不下’。如事關(guān)軍國,理須宥密, 不在此限。如臺司勘當(dāng)后,若得事實,必獎奉公。茍涉加誣,必當(dāng)反問。告示中外, 明知此意。”七月己巳,北方有流星,經(jīng)天良久。關(guān)東大蝗傷稼。襄、郢、江左大 水。彗復(fù)出室壁之間。

  八月,回鶻烏介可汗遣使告難,言本國為黠戛斯所攻,故可汗死,今部人推為 可汗。緣本國破散,今奉太和公主南投大國。時烏介至塞上,大首領(lǐng)嗢沒斯與赤心 宰相相攻,殺赤心,率其部下數(shù)千帳近西城。天德防御使田牟以聞。烏介又令其相 頡干迦斯上表,借天德城以安公主,仍乞糧儲牛羊供給。詔金吾大將軍王會、宗正 少卿李師偃往其牙宣慰,令放公主入朝,賑粟二萬石。

  九月,幽州軍亂,逐其帥史元忠,推牙將陳行泰為留后。三軍上章請符節(jié),朝 旨未許。十月,幽州雄武軍使張絳遣軍吏吳仲舒入朝,言行泰慘虐,不可處將帥之 任,請以鎮(zhèn)軍加討,許之。十月,誅行泰,遂以絳知兵馬使。車駕校獵咸陽。

  十一月丁酉朔。壬寅夜,大星東北流,其光燭地,有聲如雷,山崩石隕。其彗 起于室,凡五十六日而滅。太和公主遣使入朝,言烏介自稱可汗,乞行策命,緣初 至漠南,乞降使宣慰,從之。十二月,中書門下奏修實錄體例:“舊錄有載禁中之 言。伏以君上與宰臣、公卿言事,皆須眾所聞見,方可書于史冊。且禁中之語,在 外何知,或得之傳聞,多涉于浮妄,便形史筆,實累鴻猷。今后實錄中如有此色, 并請刊削。又宰臣與公卿論事,行與不行,須有明據(jù)。或奏請允愜,必見褒稱;或 所論乖僻,因有懲責(zé)。在籓鎮(zhèn)上表,必有批答,居要官啟事者,自有著明,并須昭 然在人耳目。或取扌舍存于堂案,或與奪形于詔敕,前代史書所載奏義,罔不由此。 近見實錄多載密疏,言不彰于朝聽,事不顯于當(dāng)時,得自其家,未足為信。今后實 錄所載章奏,并須朝廷共知者,方得紀(jì)述,密疏并請不載。如此則理必可法,人皆 向公,愛憎之志不行,褒貶之言必信。”從之。李德裕奏改修《憲宗實錄》所載吉 甫不善之述,鄭亞希旨削之。德裕更此條奏,以掩其跡。搢紳謗議,武宗頗知之。

  二年春正月丙申朔,以撫王纮為開府儀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充幽州盧 龍節(jié)度大使。以雄武軍使張絳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幽州左司馬,知兩使留后,仍賜 名仲武。中書奏百官議九宮壇本大祠,請降為中祠。宰相崔珙、陳夷行奏定左右仆 射上事儀注。

  二月丙寅,中書奏:“準(zhǔn)元和七年敕,河?xùn)|、鳳翔、鄜坊、邠寧等道州縣官, 令戶部加給課料錢歲六萬二千五百貫。吏部出得平留官數(shù)百員,時以為當(dāng)。自后戶 部支給零碎不時,觀察使乃別將破用,徒有加給,不及官人,所以選人憚遠,不樂 注受。伏望令部都與實物,及時支遣。諸道委觀察判官知給受,專判此案,隨月支 給,年終計帳申戶部。又赴選官人多京債,到任填還,致其貪求,罔不由此。今年 三銓,于前件州府得官者,許連狀相保,戶部各借兩月加給料錢,至支時折下。所 冀初官到任,不帶息債,衣食稍足,可責(zé)清廉。”從之。太子太師致仕蕭俯卒。牂 柯、南詔蠻遣使入朝。

  三月,遣使冊回紇烏介可汗。以振武麟勝節(jié)度使、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 仆射、單于大都護、兼御史大夫、彭城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劉沔可檢校右仆射, 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充河?xùn)|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代苻澈。時回紇在天德, 命沔以太原之師討之。四月乙丑朔,光祿大夫、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李德 裕,銀青光祿大夫、守右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崔珙,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 同平章事李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太子太保牛僧孺等上章,請加尊號曰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戊寅,御宣政殿受冊。是月九日雨,至十四日轉(zhuǎn)甚,乃改 用二十三日。時有纖人告中尉仇士良,言宰相作赦書,欲減削禁軍衣糧馬草料。士 良怒曰:“必若有此,軍人須至樓前作鬧。”宰相李德裕等知之,請開延英訴其事。 帝曰:“奸人之詞也。”召兩軍中尉諭之曰:“赦書出自朕意,不由宰相,況未施 行,公等安得此言?”士良惶恐謝之。是日晴霽。中書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 就列,唯宰相及兩省官皆未開扇前立于欄檻之內(nèi),及扇開,便侍立于御前。三朝大 慶,萬邦稱賀,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于禮意,事未得中。 臣等請御殿日昧爽,宰相、兩省官斗班于香案前,俟扇開,通事贊兩省官再拜,拜 訖,升殿侍立。”從之。天德奏,回紇族帳侵?jǐn)_部內(nèi)。敕:“勸課種桑,比有敕命, 如能增數(shù),每歲申聞。比知并無遵行,恣加翦伐,列于鄽市,賣作薪蒸。自今州縣 甩由,切宜禁斷。”五月,敕慶陽節(jié)百官率醵外,別賜錢三百貫,以備素食合宴, 仍令京兆府供帳,不用追集坊市樂人。天德軍使田牟奏:回紇大將嗢沒斯與多覽將 軍將吏二千六百人請降,遣中人赍詔慰勞之。宰相李德裕兼守司徒。太子太師致仕 鄭覃卒。

  六月甲子朔,火星犯木。丙寅,太白犯東井。回紇降將嗢沒斯將吏二千六百余 人至京師。制以嗢沒斯檢校工部尚書,充歸義軍使,封懷化郡王,仍賜姓名曰李思 忠;以回紇宰相受耶勿為歸義軍副使、檢校右散騎常侍,賜姓名曰李弘順。七月, 嵐州人田滿川據(jù)郡叛,劉沔誅之。

  八月,回紇烏介可汗過天德,至杷頭烽北,俘掠云、朔北川,詔劉沔出師守雁 門諸關(guān)。回紇首領(lǐng)屈武降幽州,授左武衛(wèi)將軍同正。詔以回紇犯邊,漸浸內(nèi)地,或 攻或守,于理何安?令少師牛僧孺、陳夷行與公卿集議可否以聞。僧孺曰:“今百 僚議狀,以固守關(guān)防,伺其可擊則用兵。”宰相李德裕議:“以回匕所恃者嗢沒、 赤心耳,今已離叛,其強弱之勢可見。戎人獷悍,不顧成敗,以失二將,乘忿入侵, 出師急擊,破之必矣。守險示弱,虜無由退。擊之為便。”天子以為然。乃征發(fā)許、 蔡、汴、滑等六鎮(zhèn)之師,以太原節(jié)度使劉沔為回紇南面招討使;以張仲武為幽州盧 龍節(jié)度使、檢校工部尚書,封蘭陵郡王,充回紇東面招討使;以李思忠為河西黨項 都將,回紇西南面招討使:皆會軍于太原。制以皇子峴為益王,岐為兗王,皇長女 為昌樂公主,第二女為壽春公主,第三女永寧公主。上御麟德殿,見室韋首領(lǐng)督熱 論等十五人。太原奏回紇移帳近南四十里,索叛將嗢沒斯,日昨至橫水俘虜,兼公 主上表言食盡,乞賜牛羊事。賜烏介詔曰:

  朕自臨寰區(qū),為人父母,唯好生為德,不愿黷武為名。故自彼國不幸為黠戛斯 所破,來投邊境,已歷歲年,撫納之間,無此不到。初則念其饑歉,給以糧儲;旋 則知其破傷,盡還馬價。前后遣使勞問,交馳道途。小小侵?jǐn)_,亦盡不計。今可汗 尚此近塞,未議還蕃。朝廷大臣,四方節(jié)鎮(zhèn),皆懷疑忿,盡請興師,雖朕切務(wù)含弘, 亦所未諭。一昨數(shù)使回來。皆言可汗只待馬價,及令付之次,又聞所止屢遷,或侵 掠云、朔等州,或劫奪羌、渾諸部,未知此意,終欲如何?若以未交馬價,須近塞 垣,行止之間,亦宜先告邊將。豈有倏來忽往,遷徙不常。雖云隨逐水草,動皆逼 近城柵。遙揣深意,似恃姻好之情;每睹蹤由,實為弛突之計。況到橫水柵下,殺 戮至多。蕃、渾牛羊,豈吝馳掠;黎庶何罪,皆被傷夷。所以中朝大臣皆云:“回 紇近塞,已是違盟;更戮邊人,實背大義。”咸愿因此翦逐,以雪殂謝之冤。然朕 志在懷柔,情深屈己,寧可汗之負德,終未忍于幸災(zāi)。石戒直久在京城,備知人實 憤惋,發(fā)于誠懇。固請自行。嘉其深見事機,不能違阻。可汗審自問遂,速擇良圖, 無至不悛,以貽后悔。

  詔太原起室韋沙陀三部落、吐渾諸部,委石雄為前鋒。易定兵千人守大同軍, 契苾通、何清朝領(lǐng)沙陀、吐渾六千騎趨天德,李思忠率回紇、黨項之師屯保大柵。 十月,吐蕃贊普卒,遣使論普熱入朝告哀,詔將作少監(jiān)李璟入蕃吊祭。帝幸涇陽, 校獵白鹿原。諫議大夫高少逸、鄭朗等于閣內(nèi)論:“陛下校獵太頻,出城稍遠,萬 機廢馳,星出夜歸,方今用兵,且宜停止。”上優(yōu)勞之。諫官出,謂宰相曰:“諫 官甚要,朕時聞其言,庶幾減過。”

  三年春正月,以宿師于野,罷元會。敕新授銀州刺史、本州押蕃落、銀川監(jiān)牧 使何清朝可檢校太子賓客、左龍武大將軍,令分領(lǐng)沙陀、吐渾、黨項之眾赴振武, 取劉沔處分。

  二月,先詔百官之家不得于京城置私廟者,其皇城南向六坊不得置,其閑僻坊 曲即許依舊置。太原劉沔奏:“昨率諸道之師至大同軍,遣石雄襲回鶻牙帳,雄大 敗回鶻于殺胡山,烏介可汗被創(chuàng)而走。已迎得太和公主至云州。”是日,御宣政殿, 百僚稱賀。制曰:

  夫天之所廢,難施繼絕之恩;人之所棄,當(dāng)用侮亡之道。朕每思前訓(xùn),豈忘格 言。回鶻比者自恃兵強,久為桀驁,凌虐諸部,結(jié)怨近鄰。黠戛斯?jié)搸熷鐠撸肪?瓦解,種族盡膏于原野,區(qū)落遂至于荊榛。今可汗逃走失國,竊號自立,遠逾沙漠, 寄命邊陲。朕念其衰殘,尋加賑飖。每陳章表,多詐諛之詞;接我使臣,如全盛之 日。無傷禽哀鳴之意,有因獸猶斗之心。去歲潛入朔川,大掠牛馬;今春掩襲振武, 逼近城池。可汗皆自率兵,首為寇盜,不恥破敗,莫顧姻親。河?xùn)|節(jié)度使劉沔料敵 伐謀,乘機制勝,發(fā)胡貉之騎以為前鋒,搴翎侯之旗伐彼在穴。短兵鏖于帳下,元 惡抶于彀中。況乘匪六飛,眾才一旅,儲備已竭,計日可擒。太和公主居處不同, 情義久絕。懷土多思,亟聞黃鵠之歌;失位自傷,寧免《綠衣》之嘆。念其羈苦, 常軫朕心。今已脫于豺狼,再見宮闕,上以攄宗廟之宿憤,次以慰太皇太后之深慈, 永言歸寧,良用欣感。其回紇既以破滅,義在翦除,宜令諸道兵馬使同進討。河?xùn)| 立功將士已下,優(yōu)厚賞給,續(xù)條疏處分。應(yīng)在京外宅及東都修功德回紇,并勒冠帶, 各配諸道收管。其回紇及摩尼寺莊宅、錢物等,并委功德使與御史臺及京兆府各差 官點檢收抽,不得容諸色人影占。如犯者并處極法,錢物納官。摩尼寺僧委中書門 下條疏聞奏。

  以麟州刺史、天德行營副使石雄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豐州刺史、 御史大夫,充豐州西城中城都防御、本管押蕃落等使。劉沔檢校尚書左仆射,張仲 武檢校尚書右仆射,余并如故。黠戛斯使注吾合素入朝,獻名馬二匹,言可汗已破 回鶻,迎得太和公主歸國,差人送公主入朝,愁回鶻殘眾奪之于路。帝遂遣中使送 注吾合素往太原迎公主。時烏介可汗中箭,走投黑車子,詔黠戛斯出兵攻之。

  三月,太和公主至京師,百官班于章敬寺迎謁,仍令所司告憲宗、穆宗二室。 四月,昭義節(jié)度使劉從諫卒,三軍以從諫侄稹為兵馬留后,上表請授節(jié)鉞。尋遣使 赍詔潞府,令稹護從諫之喪歸洛陽。稹拒朝旨。詔中書門下兩省尚書御史臺四品已 上、武官三品已上,會議劉稹可誅可宥之狀以聞。

  五月,敕諸道節(jié)度使置隨身不過六十人察使不得過四十人,經(jīng)略、都護不得過 三十人。筑望仙觀于禁中。宰臣百僚進議狀:“以昆戎未殄,塞上用兵,不宜中原 生事,潞府請以親王遙領(lǐng),令稹權(quán)知兵馬事,以俟邊上罷兵。”獨李德裕以為澤潞 內(nèi)地,前時從諫許襲,已是失斷,自后跋扈難制,規(guī)脅朝廷。以稹豎子,不可復(fù)踐 前車,討之必殄。武宗性雄俊,曰:“吾與德裕同之,保無后悔。”自是諫官上疏 言不可用兵相繼。

  六月,西內(nèi)神龍寺災(zāi)。左軍中尉楚國公仇士良卒。

  秋七月戊子,宰相奏:“秋色已至,將議進軍,幽州須早平回鶻,鎮(zhèn)、魏須速 誅劉稹,各須遣使諭旨,兼?zhèn)扇?zhèn)軍情。今日延英面奉圣旨,欲遣張賈充使。臣等 續(xù)更商量,張賈干濟有才,甚諳軍中體勢,然性剛負氣,慮不安和,不如且命李回。 若以臺綱闕人,即兵部侍郎鄭涯久為征鎮(zhèn)判官,情甚精敏,雖無詞辯,言事分明, 官重事閑,最似相稱。”上曰:“不如令李回去。”即遣回奉使三鎮(zhèn)。

  八月壬戌,火星自七月蒼赤色,動搖井中,至是月十六日犯輿鬼。萬年縣東市 火。黠戛斯使諦德伊斯難珠入朝。以右仆射、平章事陳夷行檢校司空,兼河中尹、 御史大夫,充河中節(jié)度、晉絳慈隰觀察等使。

  九月,制:

  定天下者,致風(fēng)俗于大同;安生人者,齊法度于畫一。雖晉之欒、趙,家有舊 勛;漢之韓、黥,身為佐命。至于干亂紀(jì)律,罔不梟夷,禁暴除殘,古今大義。

  故昭義節(jié)度劉悟,頃居海岱,嘗列爪牙。屬師道阻兵,王師問罪,三面開綱, 一境離心,乘此危機,遂能歸命。憲宗嘉其誠款,授以南燕;穆宗待以腹心,委之 上黨。招致死士,固護一方,迨于未年,已虧臣節(jié)。劉從諫生稟戾氣,幼習(xí)亂風(fēng)。 因跋扈之資,以專封上;恃紀(jì)綱之力,以襲兵符。暫展執(zhí)圭之儀,終無上綬之請。 隙駒為喻,魏豹姑務(wù)于絕河;井蛙自居,孫述頗聞于恃險。誘受戶命,妄作妖言, 中罔朝廷,潛圖左道。接壤戎帥,屢奏陰謀,顧髫齔之所矜,豈淵魚之是察。洎乎 沈痼,曾靡哀鳴,猶駐將盡之魂,恣行邪僻之志,罔或奮拔,自樹狡童。中使授醫(yī), 莫睹其朝服;近臣銜命,不入于壘門。逆節(jié)甚明,人神共棄。其贈官及先所授官爵、 并劉稹在身官爵,宜并削奪。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元逵、魏博節(jié)度使何弘敬,或姻連王 室,或任重籓維,懇陳一至之誠,愿揚九伐之命。吳漢任職,受詔而初無辦嚴(yán);卜 式樸忠,未戰(zhàn)而義形于色。況成德軍嘗以梟騎橫陳,首破硃滔。戰(zhàn)氣方酣,再回魯 陽之日;鼓音不息,三周不注之山。魏博軍頃以大旆涉河,竟殲師道。建十二郡之 旗鼓,以列降人;削六十年之歷階,盡歸皇化。士傳余勇,軍有雄名,必能稟酂侯 之指縱,成葛亮之心伐。咨爾二帥,朕所注懷,元逵可本官充北面招討澤潞使,弘 敬充東面招討澤潞使。

  曩者列祖在籓,先天啟圣。符瑞昭晰,彩繪煥于泗亭;鑾輅巡游,金石刻于代 邸。實謂可封之俗,久為仁壽之鄉(xiāng)。寇難以來,頗著誠節(jié),必非同惡,咸許自新。 其昭義舊將士及百姓等,如保初心,并赦而不問。如能扌舍逆效順,以州郡兵眾歸 降者,必厚加封賞。如能擒送劉稹者,別授土地,以報勛庸。頃隨劉悟鄆州舊將校 子孫,既有義心,宜思改悔。如能感喻劉稹,束身歸朝,必當(dāng)待之如初,特與洗雪。 爾等舊校,亦并酬勞。仍委夷行、沔、王茂元各進兵同力攻討。其諸道進軍,并不 得焚燒廬舍,發(fā)掘墳?zāi)梗軋?zhí)百姓以為俘囚。桑麻田苗,各許本戶為主。罪止元惡, 務(wù)拯生靈。

  于戲!蕃維大臣,抗疏于外;髦俊舊老,昌言于朝。戒朕以祖宗之法,不可私 一族;弄賞之柄,新以正萬邦。宜用甲兵,陳于原野。雖朕以恩不聽,而群臣以義 固爭,詢自僉謀,諒非獲已。布告中外,明體朕懷。

  仍以徐泗節(jié)度使李彥佐為澤潞西南面招討使。河陽節(jié)度使王茂元以本軍屯萬善。 彥佐制下后逾月未出師,朝廷疑其持重,乃以天德軍石雄為彥佐之副。劉稹牙將李 丕降,用為忻州刺史。以陳許節(jié)度使王宰充澤潞南面招討使。河陽節(jié)度使王茂元卒, 贈司徒。王宰代茂元總?cè)f善之師。十月,宰相監(jiān)修國史李紳、兵部郎中史館修撰判 館事鄭亞進重修《憲宗實錄》四十卷,頒賜有差。晉絳行營副招討石雄奏收賊砦五。 以河?xùn)|節(jié)度使劉沔檢校司空,兼滑州刺史、御史大夫,充義成軍節(jié)度、鄭滑濮觀察 等使。以荊南節(jié)度使、檢校右仆射、同平章事李石可檢校司空、平章事,兼太原尹、 北都留守,充河?xùn)|節(jié)度、管內(nèi)觀察等使。

  十一月,敕:“中外官員,過為繁冗,量宜減省,以便軍民。宜令吏部條疏合 減員數(shù)以聞。”十二月,王宰奏收天井關(guān)。榆社行營都將王逢奏兵少,乞濟師,詔 太原軍二千人赴之。初,劉沔破回鶻,留三千人戍橫水,至是,李石以太原無兵, 抽橫水戍卒一千五百人以赴王逢。是月二十八日,橫水軍至太原,請出軍優(yōu)給。舊 例第一軍絹二疋,時劉沔交代后,軍庫無絹。石以己絹益之。方可人給一疋,便催 上路。軍人以歲將除,欲候過歲,期既速,軍情不悅。都頭楊弁乘士卒流怨,激之 為亂。

  四年春正月乙酉朔,以澤潞用兵,罷元會。其日,楊弁逐太原節(jié)度使李石。敕: “齋月斷屠,出于釋氏,國家創(chuàng)業(yè),猶近梁、隋、卿相大臣,或沿茲弊。鼓刀者既 獲厚利,糾察者潛受請求。正月以萬物生植之初,宜斷三日。列圣忌斷一日。仍準(zhǔn) 開元二十二年敕,三元日各斷三日,余月不禁。”壬子,河?xùn)|監(jiān)軍使呂義忠收復(fù)太 原,生擒楊弁,盡斬其亂卒,百僚稱賀。

  二月甲寅朔。丁巳,制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jié)度觀察等使、中散大夫、檢 校左散騎常侍、河中尹、御史大夫、上柱國、博陵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崔元式可 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xùn)|節(jié)度觀察等使。戊午夜,太白犯鎮(zhèn)星。 辛酉,太原送楊弁與其同惡五十四人來獻,斬于狗脊嶺。

  三月,以晉絳副招討石雄為澤潞西面招討,以汾州刺史李丕為副。以道士趙歸 真為左右街道門教授先生。時帝志學(xué)神仙,師歸真。歸真乘寵,每對,排毀釋氏, 言非中國之教,蠹耗生靈,盡宜除去,帝頗信之。四月,王宰進軍攻澤州。

  五月,以司農(nóng)卿薛元賞為京兆尹。

  六月,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同平事、判度支崔珙貶澧州刺 史。癸丑,敕:“諫官論事,所見不同,連狀署名,事同糾率。此后凡論公事,各 隨己見,不得連署姓名。如有大政奏論,即可連署。”制追削故左軍中尉仇士良先 授官及贈官,其家財并籍沒。士良死后,中人于其家得兵仗數(shù)千件,兼發(fā)士良宿罪 故也。敕責(zé)授官銀青光祿大夫、澧州刺史、上柱國、安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永崔 珙再貶恩州司馬員外置,以珙領(lǐng)鹽鐵時欠宋滑院鹽鐵九十萬貫。帝令度支、鹽鐵、 轉(zhuǎn)運合為一使。七月,以淮南節(jié)度使、檢校司空杜忭守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侍郎、 同平章事,仍判度支,充鹽鐵轉(zhuǎn)運等使。又制銀青光祿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兼門 下侍郎、同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趙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李紳可檢校司空、 平章事、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吏部條奏中外合減官員 一千一百一十四員。王元逵奏邢州刺史裴問、別將高元武以城降。洺州刺史王釗、 磁州刺史安玉以城降何弘敬。山東三州平。潞州大將郭誼、張谷、陳揚廷遣人至王 宰軍,請殺稹以自贖。王宰以聞,乃詔石雄率軍七千入潞州,誼斬劉稹首以迎雄, 澤、潞等五州平。

  八月戊戌,王宰傳稹首與大將郭誼等一百五十人,露布獻于京,上御安福門受 俘,百僚樓前稱賀。以魏博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同平間事何弘敬進封廬江郡 開國公,食邑二千戶;以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元逵檢校司空、兼太子太師、同平章事, 進封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宰相李德裕守太尉,進封衛(wèi)國公,加食邑一千戶。 以兵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承旨崔鉉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河?xùn)|節(jié)度使陳夷行卒。

  九月,以天德軍使、晉絳行營招討使石雄檢校兵部尚書、河中嚴(yán)、兼御史大夫、 河中晉絳慈隰等州節(jié)度使。以前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盧鈞檢校尚書左仆射、潞州大都督 府長史,充昭義軍節(jié)度使、澤潞邢洺觀察等使。以忠武軍節(jié)度、陳許蔡等州觀察處 置等使、河陽行營諸軍招討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仆射、兼御史大夫、上 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王宰檢校司空、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xùn)|節(jié)度、 管內(nèi)觀察處置等使。制曰:“逆賊郭誼等,狐鼠之妖,依丘穴而作固;牛羊之力, 得水草而逾兇。久從叛臣,皆負逆氣。劉從諫背德反義,掩賊藏奸,積其怙亂之謀, 無非親吏之計。劉公直、安全慶等各憑地地險,屢抗王師,每肆悖言,罔懷革面。 況郭誼、王協(xié)聞邢、洺歸款,懼義旅覆巢,賣孽童以圖全,據(jù)堅城而請命。昔伍被 詣吏,不免就誅;延岑出降,終亦夷族。致之大辟,無所愧懷。”郭誼、劉公直、 王協(xié)、安全慶、李道德、李佐堯、劉稹、稹母阿裴、稹弟曹九滿郎君郎、妹四娘五 娘、從兄洪卿漢卿周卿魯卿匡堯、張谷男涯、解愁、陳揚廷弟宣、男丑奴、張溢男 歡郎三寶、門客甄戈、伎術(shù)人郭諗蔣黨、李訓(xùn)兄仲京、王涯侄孫羽、韓約男茂章茂 寶、王璠男圭等,并處斬于獨柳。敕以河陽三城鎮(zhèn)遏使為孟州,割澤州隸焉,與懷、 孟、澤為節(jié)度,號河陽。制以皇子愕為開府儀同三司、夏州刺史、朔方軍節(jié)度大使。 時黨項叛,命親王以制之。十月,車駕幸鄠縣。

  十一月,幸云陽。十二月,敕:“郊禮日近,獄囚數(shù)多,案款已成,多有翻覆。 其兩京天下州府見系囚,已結(jié)正及兩度翻案伏款者,并令先事結(jié)斷訖申。”時左仆 射王起頻年知貢舉,每貢院考試訖,上榜后,更呈宰相取可否。后人數(shù)不多,宰相 延英論言:“主司試藝,不合取宰相與奪。比來貢舉艱難,放入絕少,恐非弘訪之 道。”帝曰:“貢院不會我意。不放子弟,即太過,無論子弟、寒門,但取實藝耳。” 李德裕對曰:“鄭肅、封敖有好子弟,不敢應(yīng)舉。”帝曰:“我比聞楊虞卿弟朋比 貴勢,妨平人道路。昨楊知至、鄭樸之徒,并令落下,抑其太甚耳。”德裕曰: “臣無名第,不合言進士之非。然臣祖天寶末以仕進無他伎,勉強隨計,一舉登第。 自后不于私家置《文選》,蓋惡其祖尚浮華,不根藝實。然朝廷顯官,須是公卿子 弟。何者?自小便習(xí)舉業(yè),自熟朝廷間事,臺閣儀范,班行準(zhǔn)則,不教而自成。寒 士縱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級,固不能熟習(xí)也。則子弟成名,不可輕 矣。”

  五年春正月己酉朔,敕造望仙臺于南郊壇。時道士趙歸真特承恩禮,諫官上疏, 論之延英。帝謂宰臣曰:“諫官論趙歸真,此意要卿等知。朕宮中無事,屏去聲技, 但要此人道話耳。”李德裕對曰:“臣不敢言前代得失,只緣歸真于敬宗朝出入宮 掖,以此人情不愿陛下復(fù)親近之。”帝曰:“我爾時已識此道人,不知名歸真,只 呼趙鏈師。在敬宗時亦無甚過。我與之言,滌煩爾。至于軍國政事,唯卿等與次對 官論,何須問道士。非直一歸真,百歸真亦不能相惑。”歸真自以涉物論,遂舉羅 浮道士鄧元起有長年之術(shù),帝遣中使迎之。由是與衡山道士劉玄靖及歸真膠固,排 毀釋氏,而拆寺之請行焉。宰臣李德裕社忭李讓夷崔鉉、太常卿孫簡等率文武百僚 上徽號曰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皇帝。辛亥,有事于郊廟,禮畢,御承天門, 大赦天下。庚申,義安太后崩,敬宗之母也。遺令皇帝三日聽政,十三日小祥,二 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釋服。兵部尚書歸融奏:“事貴得中,禮從順變,配祔之禮, 宜有等差。請服期,以日易月,十二日釋服。內(nèi)外臣僚,亦請以其日釋服。陵園制 度,請無降殺。”從之。以前太原節(jié)度使、檢校司空李石以本官充東都留守。

  二月戊寅朔,太白掩昴之北側(cè)。諫議大夫、權(quán)知禮部貢舉陳商選士三十人中第, 物論以為請托,令翰林學(xué)士白敏中覆試,落張瀆、李玗、薛忱、張覿崔凜、王諶、 劉伯芻等七人。

  三月,崔鉉罷知政事,出為陜虢觀察使。以御史中丞、兼兵部侍郎李回本官同 平章事。

  夏四月,皇第四女封延慶公主,第五女封靖樂公主。敕祠部檢括天下寺及僧尼 人數(shù)。大凡寺四千六百,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宰相杜忭罷知政事。以戶 部侍郎、判戶部崔元式同平章事。

  六月丙子,敕:“漢、魏已來,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詳議,博求理道,以盡群 情。所以政必有經(jīng),人皆向道。此后事關(guān)禮法,群情有疑者,令本司申尚書都省, 下禮官參議。如是刑獄,亦先令法官詳議,然后申刑部參覆。如郎官、御史有能駁 難,或據(jù)經(jīng)史故事,議論精當(dāng),即擢授遷改以獎之。如言涉浮華,都無經(jīng)據(jù),不在 申聞。”神策奏修望仙樓及廊舍五百三十九間功畢。

  秋七月庚子,敕并省天下佛寺。中書門下條疏聞奏:“據(jù)令式,諸上州國忌日 官吏行香于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圣尊容,便令移于寺內(nèi);其下州寺并廢。 其上都、東都兩街請留十寺,寺僧十人。”敕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 如破落,亦宜廢毀。其合行香日,官吏宜于道觀。其上都、下都每街留寺兩所,寺 留僧三十人。上都左街留慈恩、薦福,右街留西明、莊嚴(yán)。”中書又奏:“天下廢 寺,銅像、鐘磬委鹽鐵使鑄錢,其鐵像委本州鑄為農(nóng)器,金、銀、鍮石等像銷付度 支。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銀、銅、鐵之像,敕出后限一月納官,如違,委鹽鐵使 依禁銅法處分。其土、木、石等像合留寺內(nèi)依舊。”又奏:“僧尼不合隸祠部,請 隸鴻臚寺。如外國人,送還本處收管。”八月,制:

  朕聞三代已前,未嘗言佛,漢魏之后,像教浸興。是由季時,傳此異俗,因緣 染習(xí),蔓衍滋多。以至于蠹耗國風(fēng)而漸不覺。誘惑人意,而眾益迷。洎于九州山原, 兩京關(guān),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于土木之功,奪人利于金寶之飾,遺君親于 師資之際,違配偶于戒律之間。壞法害人,無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饑者; 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shù),皆待農(nóng)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 提,莫知紀(jì)極,皆云構(gòu)藻飾,僭擬宮居。晉、宋、齊、梁,物力凋瘵,風(fēng)俗澆詐, 莫不由是而致也。況我高祖、太宗,以武定禍亂,以文理華夏,執(zhí)此二柄,足以經(jīng) 邦,豈可以區(qū)區(qū)西方之教,與我抗衡哉!貞觀、開元,亦嘗厘革,剷除不盡,流衍 轉(zhuǎn)滋。朕博覽前言,旁求輿議,弊之可革,斷在不疑。而中外誠臣,協(xié)予至意,條 疏至當(dāng),宜在必行。懲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濟人利眾,予何讓焉。其天下 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堤、蘭若四萬 余所,收膏腴上田數(shù)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隸僧尼屬主客,顯明外國 之教。勒大秦穆護、襖三千余人還俗,不雜中華之風(fēng)。于戲!前古未行,似將有待; 及今盡去,豈謂無時。驅(qū)游惰不業(yè)之徒,已逾十萬;廢丹雘無用之室,何啻億千。 自此清凈訓(xùn)人,慕無為之理;簡易齊政,成一俗之功。將使六合黔黎,同歸皇化。 尚以革弊之始,日用不知,下制明廷,宜體予意。

  制第六女封樂溫公主,第七女封長寧公主。中書奏:“伏見公主上表稱‘妾某 者’,伏以臣妾之義,取其賤稱;家人之禮,即宜區(qū)別。臣等商量,公主上表,請 如長公主之例,并云‘某邑公主幾女上表’,郡、縣主亦望依此例稱謂。”從之。

  九月,火星犯上將。十月乙亥,中書奏:“氾水縣武牢關(guān)是太宗擒王世充、竇 建德之地,關(guān)城東峰有二圣朔容,在一堂之內(nèi)。伏以山河如舊,城壘猶存,威靈皆 盛于軒臺,風(fēng)云疑還于豐沛。誠宜百代嚴(yán)奉,萬邦式瞻。西漢故事,祖宗嘗行幸處, 皆令邦國立廟。今緣定覺寺例合毀拆。望取寺中大殿材木,于東峰以造一殿,四面 置宮墻,伏望名為昭武廟,以昭圣祖武功之盛。委懷孟節(jié)度使差判官一人勾當(dāng)。緣 驛像年代已久,望令李石于東都揀好畫手,就增嚴(yán)飾。初興功日,望令東都差分司 官一員薦告。”從之。

  十一月甲辰,敕:“悲田養(yǎng)病坊,緣僧尼還俗,無人主持,恐殘疾無以取給, 兩京量給寺田賑濟。諸州府七頃至十頃,各于本管選耆壽一人勾當(dāng),以充粥料。” 十二月,車駕幸咸陽。給事中韋弘質(zhì)上疏,論中書權(quán)重,三司錢谷不合宰相府兼領(lǐng)。 相奏論之曰:

  臣等昨于延英對,恭聞對旨常欲朝廷尊,臣下肅,此是陛下深究理本也。臣按 《管子》云:“凡國之重器,莫重于令。令重則群尊,君尊則國安。故國安在于奠 君,尊君在于行令。君人之理,本莫要于出令。故曰:虧令者死,益令者死,不得 令者死,不從令者死。又曰:令行于上,而下論不可,是上失其威,下系于人也。” 自大和已來,其風(fēng)大弊,令出于上,非之于下。此弊不除,無以理國也。

  昨韋弘質(zhì)所論宰相不合兼領(lǐng)錢谷。臣等輒以事體陳聞。昔匡衡所以云:“大臣 者,國家之股肱,萬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擇。”《傳》曰:“下輕其上,賤人圖柄, 則國家搖動,而人不靜。”弘質(zhì)受人教導(dǎo),輒獻封章,是則賤人圖柄矣。蕭望之漢 朝名儒重德,為御史大夫,奏云:“今首歲日月少光,罪在臣等,”上以望之意輕 丞相,乃下侍中御史詰問。貞觀中,監(jiān)察御史陳師合上書云:“人之思慮有限,一 人不可兼總數(shù)職。”太宗曰:“此人妄有毀謗,欲離間我君臣。”流師合于嶺外。 賈誼云:“人主如堂,群臣如陛,陛高則堂高。”亦由將相重則君尊,其勢然也。 如宰相奸謀隱匿,則人人皆得上論。至于制置職業(yè),固是人主之柄,非小人所得干 議。古者朝廷之上,各守其官。思不出位。弘質(zhì)賤人,豈得以非所宜言上瀆明主, 此是輕宰相撓時政也。昔東漢處士橫議,遂有黨錮事起,此事深要懲絕。伏望陛下 詳其奸詐,去其朋徒,則朝廷安靜,制令肅然。臣等不勝感憤之至。

  弘質(zhì)坐貶官。又奏曰:“天寶已前,中書除機密遷授之外,其他政事皆與中書 舍人同商量。自艱難已來,務(wù)從權(quán)便,政頗去于臺閣,事多系于軍期,決遣萬機, 不暇博議。臣等商量,今后除機密公事外,諸候表疏、百僚奏事、錢谷刑獄等事, 望令中書舍人六人,依故事先參詳可否,臣等議而奏聞。”從之。李德裕在相位日 久,朝臣為其所抑者皆怨之。自崔鉉、杜忭罷相后,中貴人上前言德裕太專,上意 不悅,而白敏中之徒,教弘質(zhì)論之,故有此奏。而德裕結(jié)怨之深,由此言也。

  六年春正月癸卯朔。丁巳,左散騎常侍致仕馮定卒,贈工部尚書。己未,南詔、 契丹、室韋、渤海、牂柯、昆明等國遣使入朝,對于麟德殿。兵部侍郎、判度支盧 商奏:“諸道兵討伐黨項,今差度支郎官一人往所在有糧料州郡,先計度支給。” 從之。己丑,渤海王子大之萼入朝。東都太微宮修成玄元皇帝、玄宗、肅宗三圣容, 遣右散騎常侍裴章往東都薦獻。監(jiān)察元壽奏前彭州刺史李鐵買本州龍興寺婢為乳母, 違法,貶隨州長史。

  二月壬申朔。癸酉,以時雨愆候,詔:“京城天下系囚,除官典犯贓、持仗劫 殺、忤逆十惡外,余罪遞減一等,犯輕罪者并釋放。征黨項行營兵士,不得濫有殺 傷。”丁丑,左拾遺王龜以父興元節(jié)度使起年高,乞休官侍養(yǎng),從之。是夜,月犯 畢大星,相去三寸。庚辰,以夏州節(jié)度使米暨充東北道招討黨項使。壬午,右庶子 呂讓進狀:“亡兄溫女,大和七年嫁左衛(wèi)兵曹蕭敏,生二男。開成三年,敏心疾乖 忤,因而離婚。今敏日愈,卻乞與臣侄女配合。”從之。乙酉,前太子少保劉沔可 太子太保致仕。前壽州刺史王鎮(zhèn)貶潞州長史。丁亥夜,月色少光,至一更一點,犯 熒惑,相去四寸。后良久,其光燭地,在軫七度。壬辰,以翰林學(xué)士、起居郎孫谷 為兵部員外郎充職。以旱,停上巳曲江賜宴。敕:“比緣錢重幣輕,生人轉(zhuǎn)困,今 新加鼓鑄,必在流行,通變救時,莫切于此。宜申先甲之令,以儆居貨之徒。京城 諸道,宜起來年正月已后,公私行用,并取新錢。其舊錢權(quán)停三數(shù)年。如有違犯, 同用鉛錫錢例科斷。其舊錢并沒納。”又敕:“諸道鑄錢,已有次第,須令舊錢流 布,絹價值增。文武百僚俸料,起三月一日,并給見錢一半。先給疋段,對估時價, 皆給見錢。”貶舒州刺史蘇滌為連州刺史。滌李宗閔黨,前自給事中為德裕所斥, 累年郡守,至是李紳言其無政故也。以邠寧節(jié)度使高承恭充西南面討黨項使。丙申 夜,月掩牛南星,又犯歲星。丁酉,新羅使金國連入朝。辛丑夜,東北流星如桃, 色赤,其光燭地,尾跡入大角,西流穿紫微垣。

  三月壬寅,上不豫,制改御名炎。帝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箓。至是藥 躁,喜怒失常,疾既篤,旬日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請見,不許。中外莫知安否, 人情危懼。是月二十三日,宣遺詔,以皇太叔光王柩前即們。是日崩,時年三十三。 謚曰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其年八月,葬于端陵,德妃王氏祔焉。

  史臣曰:開成中,王室浸卑,政由閽寺。及綴衣將變,儲位遽移。昭肅以孤立 維城,副茲當(dāng)璧。而能雄謀勇斷,振已去之威權(quán);運策勵精,拔非常之俊杰。屬天 驕?zhǔn)耗踝璞换笥ブ裕毤{大臣之計。戎車既駕,亂略底寧,紀(jì)律再 張,聲名復(fù)振,足以章武出師之跡,繼元和戡亂之功。然后迂訪道之車,筑禮神之 館,棲心玄牝,物色幽人,將致俗于大庭,欲希蹤于姑射。于是削浮圖之法,懲游 隋之民,志欲矯步丹梯,求珠赤水。徒見蕭衍、姚興之謬學(xué),不悟秦王、漢武之非 求,蓋惑于左道之言,偏斥異方之說。況身毒西來之教,向欲千祀,蚩蚩之民,習(xí) 以成俗,畏其教甚于國法,樂其徒不異登仙。如文身祝發(fā)之鄉(xiāng),久習(xí)而莫知其丑; 以吐火吞刀之戲,乍觀而便以為神。安可正以《咸》《韶》,律之以章甫。加以笮 融、何充之佞,代不乏人,非荀卿、孟子之賢,誰興正論。一朝隳殘金狄,燔棄胡 書,結(jié)怨于膜拜之流,犯怒于鄙夫之口。哲王之舉,不駭物情,前代存而勿論,實 為中道。欲革斯弊,以俟河清,昭肅明照,聽斯弊矣。

  宣宗

  宣宗圣武獻文孝皇帝諱忱,憲宗第十三子,母曰孝明皇后鄭氏。元和五年六月 二十二日,生于大明宮。長慶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會昌六年三月一日,開宗 疾篤,遺詔立為皇太叔,權(quán)勾當(dāng)軍國政事。翌日,柩前即帝位,改今名,時年三十 七。帝外晦而內(nèi)朗,嚴(yán)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為不慧。十余歲時,遇重疾 沈綴,忽有光輝燭身,蹶然而興,正身拱揖,如對臣僚。乳媼以為心疾。穆宗視之, 扶背曰:“此吾家英物,非心憊也。”賜以玉如意、御馬、金帶。常夢乘龍升天, 言之于鄭后,乃曰L:“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復(fù)言。”歷大和、 會昌朝,愈事韜晦, 群巨游處,未嘗有言。文宗、武宗幸十六宅宴集,強誘其言,以為戲劇,謂之“光 叔”。武宗氣豪,尤不為禮。及監(jiān)國之日,哀毀滿容,接待群僚,決斷庶務(wù),人方 見其隱德焉。四月辛未,釋服,尊母鄭氏曰皇太后。以兵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承旨白 敏中守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特進、守太尉、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上柱國、 衛(wèi)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德裕檢校太尉、同平章事、江陵尹、荊南節(jié)度使;以中散大 夫、大理卿馬植為金紫光祿大夫、刑部侍郎,充諸道鹽鐵等使。以成德軍節(jié)度使王 元逵檢校太保,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王起檢校司空,魏博節(jié)度使何弘敬、淮南節(jié)度使李 紳并檢校司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崔鄲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并如故。 東都留守李石奏修奉太廟畢,所司迎奉太微宮神主祔廟訖。東都太廟者,本武后家 廟,神龍中中宗反正,廢武氏廟主,立太祖已下神主付之。安祿山陷洛陽,以廟為 馬廄,棄其神主,而協(xié)律郎嚴(yán)郢收而藏之。史思明再陷洛陽,尋又散失。賊平,東 京留守盧正己又募得之。廟已焚毀,乃寄主于太微宮。大歷十四年,留守路嗣恭奏 重修太廟,以迎神主。詔百官參議,紛然不定,禮儀使顏真卿堅請歸祔,不從。會 昌五年,留守李石因太微宮正殿圮陊,以廢弘敬寺為太廟,迎神主祔之。又下百僚 議,皆言準(zhǔn)故事,無兩都俱置之禮,唯禮部侍郎陳商議云:“周之文、武,有鎬、 洛二廟,今兩都異廟可也。然不宜置主于廟,主宜依禮瘞廟之北墉下。”事未行而 武宗崩。宣宗即位,因詔有司迎太微宮寓主,祔廢寺之新廟,而知禮者非之。制皇 長男溫可封鄆王,二男涇可封雅王,第三男滋可封蘄王,第四男沂可封慶王。

  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準(zhǔn)今月五日赦書節(jié)文,上都兩街留四寺,外更添置 八所。兩所依舊名興唐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yīng)寺改為資圣寺,青龍寺改 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云尼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 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為福壽寺,莊嚴(yán)寺改為圣壽寺,舊留寺。 二所舊名,千福寺改為興元寺,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 為崇圣寺,經(jīng)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敕旨依奏。誅道士劉玄靖等 十二人,以其說惑武宗,排毀釋氏故也。今月五日赦書節(jié)文,吏部三銓選士,祗憑 資考,多匪實才,許觀察使、刺史有奇才異政之士,聞薦試用。又觀察使、刺史交 代之時,冊書所交戶口如能增添至千戶,即與超遷;如逃亡至七百戶,罷后三年內(nèi) 不得任使。又徒流人在天德、振武者,管中量借糧種,俾令耕田以為業(yè)。以劍南東 川節(jié)度使、檢校禮部尚書盧商為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六月,以戶部侍郎、充諸道鹽鐵轉(zhuǎn)運使馬植本官同平章事。七月,以兵部尚書 李讓夷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十月,敕:“太廟祫享,合以功臣配。其憲宗廟,以裴 度、杜黃裳、李愬、高崇文等配享。”以荊南節(jié)度使李德裕為東都留守。

  十一月,有司享太廟,其穆宗室文曰“皇兄”。太常博士閔慶之奏:“夫禮有 尊尊,而不敘親親。祝文稱弟未當(dāng),請改為‘嗣皇帝’。”從之。京兆府奏:“京 師百司職田斛斗,請準(zhǔn)會昌三年例,許人永自送納京師,親冀州縣無得欺隱。”從 之。以江西觀察使周墀為義成軍節(jié)度使、鄭滑觀察等使。十二月,刑部尚書、判度 支崔元式奏:“準(zhǔn)七月二日敕,綾紗絹等次弱疋段,并同禁斷,不得織造。臣欲與 鹽鐵戶部三司同條疏,先勘左藏庫,令分析出次弱疋段州府,即牒本道官搜索狹小 機杼,令焚毀。其已納到次弱疋段,具數(shù)以聞。”上從之。

  大中元年春正月戊戌朔,宮苑使奏:“皇帝致齋行事,內(nèi)諸宮苑門共九十四所, 并令鎖閉,鑰匙進內(nèi)。候車駕還宮,則請領(lǐng)。”從之。戊申,皇帝有事于郊廟,禮 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制條曰:“古者郎官出宰,卿相治郡,所以重親人之 官,急為政之本。自澆風(fēng)久扇,此道稍消,頡頏清途,便臻顯貴。治人之術(shù),未嘗 經(jīng)心,欲使究百姓艱危,通天下利病,不可得也。為政之始,思厚儒風(fēng),軒墀近臣, 蓋備顧問,如其不知人疾苦,何以膺朕眷求?今后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曾 任刺史、縣令,或在任有贓累者,宰臣不得擬議。守宰親人,職當(dāng)撫字,三載考績, 著在格言。貞元年中,屢下明詔,縣令五考,方得改移。近者因循,都不遵守,諸 州或得三考,畿府罕及二年,以此字人,若為成政?道涂郡吏有迎送之勞,鄉(xiāng)里庶 民無蘇息之望。自今須滿三十六個月,永為常式。”二月丁卯,制憲宗第十七子惕 封彭王,第十八子惴為棣王;皇第五子澤為濮王,第六子潤為鄂王。敕修百福殿。 以檢校太尉、東都留守李德裕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以給事中鄭亞為桂州刺史、 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觀察等使。二月丁酉,禮部侍郎魏扶奏:“臣今年所放進士三 十三人,其封彥卿、崔琢、鄭延休等三人,實有詞藝,為時所稱,皆以父兄見居重 位,不令中選。”詔令翰林學(xué)士承旨、戶部侍郎韋琮重考覆,敕曰:“彥卿等所試 文字,并合度程,可放及第。有司考試,祗在至公,如涉請托,自有朝典。今后但 依常例放榜,不別有奏聞。”帝雅好儒士,留心貢舉。有時微行人間,采聽輿論, 以觀選士之得失。每山池曲宴,學(xué)士詩什屬和,公卿出鎮(zhèn),亦賦詩餞行。凡對臣僚, 肅然拱揖,鮮有輕易之言。大臣或獻章疏,即燒香盥手而覽之。當(dāng)時以大中之政有 貞觀之風(fēng)焉。又敕:“自今進士放榜后,杏園任依舊宴集,有司不得禁制。”武宗 好巡游,故曲江亭禁人宴聚故也。閏三月,敕:“會昌季年,并省寺宇。雖云異方 之教,無損致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厘革過當(dāng),事體未弘。其靈山勝境、 天下州府,應(yīng)會昌五年四月所廢寺宇,有宿舊名僧,復(fù)能修創(chuàng),一任住持,所司不 得禁止。”四月,積慶太后蕭氏崩,謚曰貞獻,文宗母也。

  ?

  六月,以義成軍節(jié)度使周墀為兵部侍郎、判度支。冊黠戛斯王子為為英武誠明 可汗,命鴻臚卿李業(yè)入蕃冊拜。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上柱國、 奇章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牛僧孺守太子太師,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賓客、上柱 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彥佐為太子太保。并依前分司。以左諫議大夫庾 簡休為虢州刺史,以正議大夫、行尚書考功郎中、知制誥、上柱國崔玙為中書舍人, 以中散大夫、前湖州刺史、彭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令狐綯行尚書考功郎中、知 制誥。

  秋七月,制以正議大夫、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承旨、柱國、賜紫 金魚袋韋琮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衛(wèi)國公李德裕為人所 訟,貶潮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

  八月,工部尚書、中書侍郎、平章事盧商出為鄂岳觀察使,。神策軍奏修百福 殿成,名其殿曰雍和殿,樓曰親親樓,凡廊舍屋宇七百間,以會諸王子孫。

  九月,前永寧縣尉吳汝納詣闕稱冤,言:“弟湘會昌四年任揚州江都縣尉,被 節(jié)度使李紳誣奏湘贓罪,宰相李德裕曲情祔紳,斷臣弟湘致死。”詔下御史臺鞫按。

  二年春正月壬戌,宰臣率文武百僚上徽號曰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御宣政殿 受冊訖,宣德音。神策軍修左銀臺門樓、屋宇及南面城墻,至睿武樓。

  二月,制劍南西川節(jié)度、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 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回責(zé)授湖南觀察使,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 防御觀察使鄭亞貶循州刺史,前淮南觀察判官魏铏貶吉州司戶,陸渾縣令元壽貶韶 州司戶,殿中侍御史蔡京貶澧州司馬。御史臺奏:

  據(jù)三司推勘吳湘獄,謹(jǐn)具逐人罪狀如后:揚州都虞候盧行立、劉群,于會昌二 年一月十四日,于阿顏家吃酒,與阿顏母阿焦同坐,群自擬收阿顏為妻,妄稱監(jiān)軍 使處分,要阿顏進奉,不得嫁人,兼擅令人監(jiān)守。其阿焦遂與江都縣尉吳湘密約, 嫁阿顏與湘。劉群與押軍牙官李克勛即時遮欄不得,乃令江都百姓論湘取受,節(jié)度 使李紳追湘下獄,計贓處死。具獄奏聞。朝廷疑其冤,差御史崔元藻往揚州按問, 據(jù)湘雖有取受,罪不至死。李德裕黨附李紳,乃貶元藻嶺南,取淮南元申文案,斷 湘處死。今據(jù)三司使追崔元藻及淮南元推判官魏铏并關(guān)連人款狀,淮南都虞候劉群、 元推判官魏铏、典孫貞高利錢倚黃嵩、江都縣典沈頒陳宰、節(jié)度押牙白沙鎮(zhèn)遏使傅 義、左都虞候盧行立、天長縣令張弘思、曲張洙清陳回、右?guī)友怖钚协[、典臣金 弘舉、送吳湘妻女至澧州取受錢物人潘宰、前揚府錄事參軍李公佐、元推官元壽吳 珙翁恭、太子少保分司李德裕、西川節(jié)度使李回、桂管觀察使鄭亞等,伏候敕旨。

  其月,敕:

  李回、鄭亞、元壽、魏铏已從別敕處分。李紳起此冤訴,本由不真,今既身歿, 無以加刑。粗塞眾情,量行削奪,宜追奪三任官告,送刑部注毀。其子孫稽于經(jīng)義, 罰不及嗣,并釋放。李德裕先朝委以重權(quán),不務(wù)絕其黨庇,致使冤苦,直到于今, 職爾之由,能無恨嘆!昨以李威所訴,已經(jīng)遠貶。俯全事體,特為從寬,宜準(zhǔn)去年 敕令處分。張弘思、李公佐卑吏守官,制不由己,不能守正,曲附權(quán)臣,各削兩任 官。崔元藻曾受無辜之貶,合從洗雪之條,委中書門下商量處分。李恪詳驗款狀, 蠹害最深,以其多時,須議減等,委京兆府決脊杖十五,配流天德。李克勛欲收阿 顏,決杖二十,配流硤州。劉群據(jù)其款狀,合議痛刑,曾效職官,不欲決脊,決臀 杖五十,配流岳州。其盧行立及諸典吏,委三司使量罪科放訖聞奏。

  三月己酉,兵部侍郎、判度支周墀本官平章事。以禮部尚書、鹽鐵轉(zhuǎn)運使馬植 本官同平章事。日本國王子入朝貢方物。王子善棋,帝令侍詔顧師言與之對手。

  五月己未,日有蝕之。

  六月己丑,太皇太后郭氏崩,謚懿安,憲宗妃,穆宗之母也。戶部侍郎,兼御 史大夫、判度支崔龜從奏:“應(yīng)諸司場院官請卻官本錢后,或有欺隱欠負,征理須 足,不得茍從恩蕩,以求放免。今后凡隱盜欠負,請如官典犯贓例處分。縱逢恩赦, 不在免限。”從之。七月戊午,以前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高元裕為吏部尚書。

  八月戊子,朝散大夫、中書舍人、充翰林學(xué)士、上柱國、平陰縣開國男、食實 封三百戶賜紫金魚袋畢諴為刑部侍郎。

  九月,敕:“比有無良之人,于街市投匿名文書,及于箭上或旗幡上縱為奸言, 以亂國法。此后所由切加捉搦,如獲此色,便仰焚瘞,不得上聞。”十一月,兵部 侍郎、判戶部事魏扶奏:“天下州府錢物、斛斗、文簿,并委錄事參軍專判,仍與 長史通判,至交代時具數(shù)申奏。如無懸欠,量與減選注擬。”敕:“路隨等所修 《憲宗實錄》舊本,卻仰施行。其會昌新修者,仰并進納。如有鈔錄得,敕到并納 史館,不得輒留,委州府嚴(yán)加搜捕。”以戶部侍郎、判度支崔龜從本官同平章事。 銀青光錄大夫、門下侍郎,兼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韋琮為太子詹事,分司東都。

  三年春正月丙寅,涇原節(jié)度使康季榮奏,吐蕃宰相論恐熱以秦、原、安樂三州 及石門等七關(guān)之兵民歸國。詔太仆卿陸耽往喻旨,仍令靈武節(jié)度使硃叔明、邠寧節(jié) 度使張君緒,各出本道兵馬應(yīng)接其來。以太常卿封敖檢校兵部尚書,為興元尹、山 南西道節(jié)度使。

  三月乙卯,敕待詔官宜令與刑法官、諫官次對。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 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上柱國、汝南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周墀檢校刑部尚書、梓州 刺史,充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四月,以正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 學(xué)士、賜紫金魚袋馬植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以正議大夫、守御史大夫、上柱國、 博陵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袋崔鉉可中書侍郎、平章事;正議大夫、行兵 部侍郎、判戶部事、上柱國、鉅鹿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魏扶可本官、 平章事。

  五月,幽州節(jié)度使、檢校司徒、平章事張仲武卒,三軍以其子直方知留后事。

  六月癸未,五色云見于京師。敕:先經(jīng)流貶罪人,不幸歿于貶所,有情非惡逆, 任經(jīng)刑部陳牒,許令歸葬,絕遠之處,仍量事官給棺櫝。康季榮奏收原州、石門驛 藏木峽制勝六盤石峽等六關(guān)訖。邠寧張君緒奏,今月十三日暇復(fù)蕭關(guān)。御史臺奏, 義成軍節(jié)度使韋讓于懷真坊侵街造屋九間,已令毀拆訖。敕于蕭關(guān)置武州,改長樂 為威州。七月,三州七關(guān)軍人百姓,皆河、隴遺黎,數(shù)千人見于闕下。上御延喜門 撫慰,令其解辮,賜之冠帶,共賜絹十五萬疋。

  八月,鳳翔節(jié)度使李玭奏收復(fù)秦州,制曰:

  自昔皇王之有國也,曷嘗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參諸二柄,歸乎大寧。朕猥 荷丕圖,思弘景運,憂勤庶政,四載于茲。每念河、湟土疆,綿亙遐闊。自天寶末, 犬戎乘我多難,無力御奸,遂縱腥膻,不遠京邑。事更十葉,時近百年。進士試能, 靡不竭其長策;朝廷下議,皆亦聽其直詞。盡以不生邊事為永圖,且守舊地為明理, 荏苒于是,收復(fù)無由。今者天地儲祥,祖宗垂佑,左衽輸款,邊壘連降,刷恥建功, 所謀必克。實樞衡妙算,將帥雄稜,副玄元不爭之文,絕漢武遠征之悔。甌脫頓空 于內(nèi)地,斥堠全據(jù)于新封,莫大之休,指期而就。

  況將士等櫛沐風(fēng)雨,暴露郊原,披荊棘而刁斗夜嚴(yán),逐豺狼而穹廬曉破。動皆 如意,古無與京,念此誠勤,宜加寵賞。涇原宜賜絹六萬疋,靈武五萬疋,鳳翔、 邠寧各四萬疋,并以戶部產(chǎn)業(yè)物色充,仍侍季榮、叔明、李玼、君緒各回戈到鎮(zhèn), 度支差腳支送。四道立功將士,各具名銜聞奏,當(dāng)議甄酬。其秦、威、原三州及七 關(guān)側(cè)近,訪聞田土肥沃,水草豐美,如百姓能耕墾種蒔,五年內(nèi)不加稅賦。五年已 后重定戶籍,為永業(yè)。溫池鹽利,可贍邊陲,委度支制置聞奏。鳳翔、邠寧、靈武、 涇原守鎮(zhèn)將士,如能于本戍處耕墾營田,即度支給賜牛糧子種,每年量得斛斗,便 充軍糧,亦不限約定數(shù)。三州七關(guān)鎮(zhèn)守官健。每人給衣糧兩分,一分依常年例支給, 一分度支加給,仍二年一替換。其家口委長吏切加安存。官健有莊田戶籍者,仰州 縣放免差役。

  秦州至隴州已來道路,要置堡柵,與秦州應(yīng)接,委李玭與劉皋即便計度聞奏。 如商旅往來,官健父兄子弟通傳家信,關(guān)司并不得邀詰阻滯。三州七關(guān)刺史、關(guān)使, 將來訓(xùn)練捍防有效能者,并與超序官爵。劍南西川沿邊沒蕃州郡,如力能收復(fù),本 道亦宜接借。三州七關(guān)創(chuàng)置戍卒,且要務(wù)靜。如蕃人求市,切不得通;有來投降者, 申取長吏處分。

  嗚呼!七關(guān)要害,三郡膏腴,候館之殘趾可尋,唐人之遺風(fēng)尚在。追懷往事, 良用興嗟。夫取不在廣,貴保其金湯;得必有時,詎計于遲速。今則便務(wù)修筑,不 進干戈,必使足食足兵,有備無患,載洽亭育之道,永致生靈之安。中外臣僚,宜 體朕意。

  九月辛亥,西川節(jié)度使杜忭奏收復(fù)維州。制曰:

  朕祗荷丕業(yè),思平泰階,將分邪正之源,冀使華夷胥悅。其有常登元輔,久奉 武宗,深苞禍心,盜弄國柄,雖已行譴斥之典,而未塞億兆之言,是議再舉朝章, 式遵彝憲。守潮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李德裕,早藉門地,叨踐清華,累居將相之榮, 唯以奸傾為業(yè)。當(dāng)會昌之際,極公臺之榮,騁諛佞而得君,遂恣橫而持政,專權(quán)生 事,妒賢害忠。動多詭異之謀,潛懷僭越之志。秉直者必棄,向善者盡排。誣貞良 造朋黨之名,肆讒構(gòu)生加諸之釁。計有逾于指鹿,罪實見其欺天。屬者方處鈞衡, 曾無嫌避,委國史于愛婿之手,寵秘文于弱子之身,洎參信書,亦引親昵。恭惟 《元和實錄》乃不刊之書,擅敢改張,罔有畏忌。奪他人之懿績,為私門之令猷。 又附李紳之曲情,斷成吳湘之冤獄。凡彼簪纓之士,遏其取舍之途。驕居自夸,狡 蠹無對,擢爾之發(fā),數(shù)罪未窮。載窺立刻上之由,益驗無君之意。使天下之人,重 足一跡,皆詟懼奉面,而慢易在心。為臣若斯,于法何逭。于戲!朕務(wù)全大體,久 為含容,雖黜降其官榮,尚蓋藏其丑狀。而睥睨未已,兢惕無聞,積惡既彰,公議 難抑。是宜移投荒服,以謝萬邦。中外臣僚,當(dāng)知予意。可崖州司戶參軍,所在馳 驛發(fā)遣,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以起居郎庾道蔚、禮部員外郎李文儒并充翰林學(xué)士。

  十月辛巳,京師地震,河西、天德、靈夏尤甚,戍卒壓死者數(shù)千人。

  十一月,東川節(jié)度使鄭涯、鳳翔節(jié)度使李玭奏修文川谷路,自靈泉至白云置十 一驛,下詔褒美。經(jīng)年為雨所壞,又令封敖修斜谷舊路。以刑部侍郎韋有翼為御史 中丞,以職方員外郎鄭處誨兼御史知雜。幽州軍亂,逐其留后張直方,軍人推其衙 將周綝為留后。十二月,追謚順宗曰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憲宗曰昭文章武大圣孝 皇帝。初以河、湟收復(fù),百僚請加徽號,帝曰:“河、湟收復(fù),繼成先志,朕欲追 尊祖宗,以昭功烈。”白敏中等對曰:“非臣愚昧所能及。”至是,上御宣政殿行 事,及冊出,俯樓目送,流涕嗚咽。崖州司戶參軍李德裕卒于貶所。

  四年春正月,以追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