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惡好善的成語故事

拼音jí è hào shàn
基本解釋憎恨丑惡,喜好善美。形容事非界線清楚。
出處《新唐書·王珪傳》:“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于數(shù)子有一日之長。”
疾惡好善的典故
唐朝時期,唐太宗十分賞識敢于直言的王珪,他讓王珪評論房玄齡、李靖、魏征等人。王珪回答:在治理國事操勞方面自己不如房玄齡;文武全才、出將入相比不上李靖;諫爭方面比不上魏征,但在激濁揚清、嫉惡好善方面他要超過他們四人。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疾惡好善)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苦中作樂 | 宋 陳造《同陳宰黃簿游靈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輩可謂忙里偷閑,苦中作樂。’” |
慘不忍睹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學以致用 | 李新《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結(jié)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學以致用,并且勤學苦學。” |
鑿壁借光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勞民傷財 | 《元史 李元禮傳》:“而又勞民傷財,以奉土木。” |
拭目以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朝廷舊臣,山林隱士,無不拭目以待。” |
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取而代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成竹在胸 | 宋 蘇軾《文與可畫筼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