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同仇敵愾的成語故事


同仇敵愾

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基本解釋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出處《詩經 秦風 無衣》:“與子同仇。”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


同仇敵愾的典故

東周春秋時期,有一首流傳于軍中的歌謠,表現了士兵們 慷慨從軍;同心對敵的樂觀精神和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這首歌謠 分為三節,可以反復詠唱。其中第一節是這樣的:”誰說沒有衣服?我 的戰袍就是你的。國王興兵打仗,快把刀槍修好。我與你共同對付仇敵。” “同仇”這個詞就來源于上面的歌謠。

公元前623年,衛國的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席間,文王讓樂工演唱《湛露》和《彤tong弓》,寧俞一聽就知道。這是周天子對諸侯恩賜、褒獎時的宴樂。為此,他在席間不作任何答謝之辭。 文王對寧俞在席間表示沉默不理解。宴飲完畢后,命人私下詢 問他是什么原因。寧俞回答說:“當年諸侯以周天子對敵人的憤恨為 同恨,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了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彤弓, 賦《湛露》,這是應該的。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 天子賜諸侯的禮節,也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這種情況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了。” “敵愾(kai)”這個詞就來源寧俞說的話。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同仇敵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歷史出處
正本溯源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物盡其用 馬烽《典型事例》:“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
力小任重 《周易·系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陌路相逢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八回:“我與你家小姐陌路相逢,欲言恩,恩深難言;欲言情,又無情可言。”
男女授受不親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漏洞百出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春風風人 漢 劉向《說苑 貴德》:“管仲上車曰:‘嗟茲乎,我窮必矣!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
珠宮貝闕 戰國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一干二凈 清 李汝珍《鏡花緣》:“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凈,看他如何?”
營私舞弊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南洋兵船雖然不少,叵奈管帶……營私舞弊,那里還有公事在他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