饞涎欲滴的成語故事

拼音chán xián yù dī
基本解釋饞:看見好的食物就想吃;涎:口水;欲:將要。饞得口水都要滴下來了。形容貪吃或貪求欲望非常強烈。也作“垂涎欲滴”。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弄堂生意古今談》:“初到上海的鄉下人,一聽到(叫賣零食的聲音)就有饞涎欲滴之概。”
饞涎欲滴的典故
宋朝時期,蘇軾與吳興太守孫覺交往很深,經常在一塊吟詩作賦。蘇軾在熙寧五年寫《將之湖州戲贈莘老》:“顧渚茶芽白于齒,梅溪木瓜紅勝頰。吳兒膾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狈Q贊湖州的美食。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饞涎欲滴)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挺身而出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td> |
節用裕民 | 荀況《荀子 富國》:“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過了這個村,沒這個店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3回:“這是送上門的。你老人家休錯這主意,過這村,就沒這店了。” |
寧為雞口,毋為牛后 | 章炳麟《社會通詮商兌》:“寧為雞口,毋為牛后,與使他人啖我而飽也,寧自啖而不足?!?/td> |
三人行,必有我師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td> |
春山如笑 |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td>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萬馬奔騰 | 宋 劉一止《水村一首示友人》:“秋光有盡意無盡,萬馬奔騰山作陣?!?/td> |
不到黃河心不死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虎窮》:“我一路何等勸你,你這樣人,不到黃河心不死,還說什么親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