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墟
〈名〉
(1) (本作“虛”。形聲。從土,虛聲。本義:大土山)
(2) 同本義 [big mound]
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孔子家語》
(3) 又如:墟土(丘陵之地);墟壘(猶堡壘)
(4) 廢址,故城 [ruins]
使人之朝為草而國為墟。——《呂氏春秋·貴直》
(5) 又如:殷墟;墟棘,墟榛,墟莽(廢墟榛莽;荒野)
(6) 墳墓 [grave]
墟,墟墓。——《字匯》
(7) 又如:墟墓(墟墳,丘墓,墓地)
(8) 鄉村集市 [country fair]
二豪賊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賣之。——《童區寄傳》
(9) 又如:墟市;墟集(鄉村市集);墟期,墟日(市集日)
(10) 場所 [place]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詫宿于義,以游逍遙之墟。——《莊子》
(11) 村落 [village]。如:墟落(墟里;村墟,都指村落);墟井;墟曲,墟聚,墟墅(鄉間房舍)
詞性變化
◎ 墟
〈動〉
(1) 毀為廢墟 [ruin]
今萬乘之國,墟數于千,不勝而入。——《墨子》
(2) 奴役 [enslave]
通商而墟五印矣。——康有為《強學會序》
康熙字典
墟【丑集中】【土部】 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12畫
《唐韻》去魚切《集韻》《韻會》《正韻》丘於切,音虛。《說文》大丘也。《禮·檀弓》墟墓之閒,未施哀于民而民哀。
又故城。《帝王世紀》瞍妻握登生舜于姚墟,故得姓姚氏。《左傳·昭七年》謝息遷桃。《註》魯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陶墟,相傳舜所陶處。《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朝歌,遂曰殷墟。
又大壑。《列子·湯問篇》渤海之東有大壑焉,名曰歸墟。《木華·海賦》南澰朱厓,北灑天墟。
又商賈貨物輻湊處,古謂之務,今謂之集,又謂之墟。
又葉偶舉切,音語。《詩·邶風》升彼墟矣。葉下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