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栟
〈名〉
即棕櫚。亦作“栟櫚” [palm]
買養馴孔翠,遠苞樹蕉栟。——韓愈等《城南聯句·孟郊》
康熙字典
栟【辰集中】【木部】 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6畫
俗栟字?!短祈崱犯小都崱贰俄崟?img src="/d/file/spz/24c1e.png" alt="?" class="wh16" />盈切《正韻》補明切,音幷?!墩f文》栟櫚,椶也?!墩滞ā窎迿澳靖咭欢?,葉如蒲扇,葉下有毛如鬉,故謂之鬉櫚。亦作椶櫚?!稄埡狻つ隙假x》楈
栟櫚?!独钌圃]》皮可爲索。《唐書·南蠻傳》訶陵國雖大屋亦覆以栟櫚。
又作幷。《史記·司馬相如傳》仁頻幷閭。卽栟櫚也。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栟【卷六】【木部】
栟櫚也。從木并聲。府盈切
說文解字注
(栟)栟櫚、逗。椶也。各本奪椶字。今依韻會本補。廣雅、劉逵引異物志皆曰。栟櫚、椶也。上林、甘泉賦字作幷閭。南都、吳都賦字作栟櫚。許書有栟無櫚。櫚因栟之木旁而同之耳。從木。幷聲。府盈切。十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