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漢語字典符字的解釋
符

拼音 注音ㄈㄨˊ
部首竹部 總筆畫11畫 結構上下
五筆TWFU 五行 統(tǒng)一碼7B26
筆順ノ一丶ノ一丶ノ丨一丨丶
名稱撇、橫、點、撇、橫、點、撇、豎、橫、豎鉤、點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fú(ㄈㄨˊ)

⒈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將用的憑證:虎符。符信。符節(jié)。

⒉ ?代表事物的標記、記號:符號。音符。

⒊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⒋ ?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符咒。護身符。

⒌ ?古代稱祥瑞的征兆:符瑞。符應(yìng )(指天降“符瑞”,與人事相應)。

⒍ ?姓。

異體字

漢英互譯

accord with、symbol

造字法

形聲:從竹、付聲

English

i.d. tag, tally, symbol, charm


※ 符的意思、基本解釋,符是什么意思由字典網(wǎng)在線字典查字提供。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名〉

(1) (形聲。從竹,付聲。從“竹”,表示與竹子有關。本義: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將用的憑證,雙方各執(zhí)一半,以驗真假)

(2) 符信 [tally]

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說文》。按,有銅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

門關用符節(jié)。——《周禮·掌節(jié)》。注:“如今官中諸官詔符也。”

若合符節(jié)。——《孟子》

封皇帝璽符節(jié)。——《漢書·高帝紀》

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3) 又如:符璽(古代帝王的印章);符寶郎(古官名。即“符璽郎”,掌管皇帝八寶及國家的符節(jié));符契(符券契約一類文書的統(tǒng)稱);符傳(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門關)

(4) 征兆 [omen]

守爾天符。——《答賓戲》。注:“相命也。”

以風符應合于天地。——《史記·李武紀》

天之所與必先賜以符瑞。——《漢書·劉輔傳》

(5) 又如:符兆(征兆);符應(天降祥瑞的征兆和人事相應);符表(顯露的征兆);符瑞(吉祥的征兆)

(6) 符箓,舊時道士用來驅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書 [incantations]

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薦僧道的,總不見效。——《紅樓夢》

(7) 又如:符水。也叫神水。道士用以治病;符殼(道家的符錄。亦比喻《金剛經(jīng)》);符書(符箓)

(8) 蓋有官府印信、下行公文的一種 [document]。如:符書(官府文書);符敕(敕命文書)

(9) 謂向下屬發(fā)出命令或通知 [order;notice]。如:符文(敕命文書公文);符目(符敕等公文的題簽);符帖(簡帖)

(10) 票證;單據(jù) [ticket]。如:符驗(憑據(jù);證件)

(11) 一種預言未來的神秘文書 [spell]。如:符命(上天預示帝王受命的符兆);符祥(符兆);符運(猶符命);符歷(記錄符命的歷書)

(12) 契約 [contract]。如:符兒(借契;字據(jù))

(13) 符號 [symbol]。如:音符;休止符

(14) 通“莩”。莩甲。草木種子外皮 [husk]

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史記·律書》

(15) 姓

詞性變化

〈動〉

(1) 符合;相同 [accord with]

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史記·貨殖列傳·序》

(2) 又如:符同(符合;相同);符協(xié)(符合;相同);符會(符合);符應(符合);符驗(證驗,符合應驗)

康熙字典

符【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5畫

《廣韻》防無切《集韻》馮無切《正韻》逢夫切,?音扶。《說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釋名》符,付也。書所敕命于上,付使傳行之也。《玉篇》符,符節(jié)也。分爲兩邊,各持一以爲信。《篇海》符者,輔也,所以輔信。

驗也,證也,合也。《六書音義》符之爲言扶也,兩相符合而不差也。《周禮·地官》門關用符節(jié)。《註》符節(jié)者,如今諸官詔符也。《史記·五帝紀》黃帝合符釜山。《註》合諸侯符契圭璋而朝于釜山。《高祖紀》六年,剖符行封。《孝文紀》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註》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易也。師古曰:竹使符,與郡守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

符瑞。《禮·記註》萬物之符長。《疏》符謂甘露、醴泉之屬。

符籙。《帝王世紀》黃帝討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乃立請祈之壇,親自受符。

木膚也。《山海經(jīng)》丹木赤符而黑理。

書名。《黃帝泰階六符經(jīng)》《隂符經(jīng)》《春秋·感精符》。

官名。《前漢·趙堯傳》堯爲符璽御史。

姓。《廣韻》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爲符璽令,因而氏焉。

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有符離縣,犍爲郡有符縣,巴郡有符特山。《趙充國傳》匈奴發(fā)騎,旁塞至符奚盧山。《北史·隋本紀》開皇十五年,旅王符山。《山海經(jīng)》符禺之山,符禺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渭。

獸名。《後漢·班超傳》月氏貢符拔。《註》符拔,形似麟而無角。

竹名。《廣東新語》雙髻峰下百十步,劉仙壇側有符竹,竹不甚高大,止數(shù)尺,葉上有文如蝸涎,如古篆籀,其行或複或單,或疎或密,葉葉不同,若今巫覡所書符者。一竹中有一葉二葉,或數(shù)十竹中無一葉,葉雖枯而文色不改。文多白,與葉色不同。山人謂之竹葉符,每以餉客。

敷無切。《史記·律書》萬物剖符甲而生。《註》符,音孚。

葉房尤切。《陳琳·大荒賦》考律歷于鳳鳥兮,問民事于九鳩。傷典墳之圯墜兮,關大聖之顯符。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

符【卷五】【竹部】

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從竹付聲。防無切

說文解字注

(符)信也。漢制?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周禮。門關用符節(jié)。注曰。符節(jié)者、如今宮中諸官詔符也。小宰傅別、故書作傅辨。鄭大夫讀爲符別。漢孝文紀。始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竹使符。應劭云。銅虎符一至五。國家當發(fā)兵。遣使至都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鐫刻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易也。按許云六寸。漢書注作五寸。未知孰是。從竹。付聲。防無切。古音在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