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凈梵行。
2.這是不合天理迷惑視聽的邪言魔語,你要是把這種妄言鬼語信以為實,或是以此種言語開佛法天理的玩笑,沖淡佛法天理的作用,迷惑視聽,你就是開通了地獄之路。
3.盡避在無數(shù)人跡罕至的地方風餐露宿了大半生,經(jīng)歷了數(shù)不盡鮮為人知的磨難,但是終于到達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所以大和尚在佛法上比國師都略勝一籌也就不足為怪了。
4.他精通佛法,以高深的佛法掙得吐蕃國的護國法師之位,敕封大輪明王,每隔五年,便在大雪山大輪寺開壇,講經(jīng)說法,四方高僧居士云集聆聽,執(zhí)經(jīng)問難,無不贊嘆。
5.盡管在無數(shù)人跡罕至的地方風餐露宿了大半生,經(jīng)歷了數(shù)不盡鮮為人知的磨難,但是終于到達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所以大和尚在佛法上比國師都略勝一籌也就不足為怪了。
6.地藏發(fā)愿表示哪里最為渾濁,他便去哪里弘法;哪里最為污穢,他便去哪里度化;哪里最為惡業(yè)深重,他便去哪里施福,哪里是佛法的沙漠,他便去哪里顯化神通。
7.所以在此特別提醒諸位同學,佛法是師道,一定要尊師重道,依照老師的教導去修學,我們才能夠獲得究竟圓滿不思議的功德利益。
8.一百十七、在金庸的小說中,段譽從小篤信佛法、精曉園藝、精通棋術(shù),是個彬彬有禮的貴族。
9.和尚講,佛法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交的時候*交。
10.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愿。
11.原來,4月26日,孔慶東來到張家界天門山游覽,賞景參禪,在天門山寺與寺監(jiān)院容勝法師就文化、佛法侃侃而談,甚是投機。
12.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讀歷史不是研究學術(shù),而是要看看各個朝代興盛、滅亡的原因,對於善惡、因緣、果報,人情事理之變化有更深刻的體會,我們要通曉世出世法才能弘揚佛法、護持佛法,否則往往做出毀謗正法、破壞三寶之事,自己還不知道。
13.他在千年以前被貶落凡塵,他性格中懦弱儒雅敬信佛法的一面成為唐僧,桀驁不遜嘯傲天地的那一面進入仙石成為悟空。
14.這個道理與心的道理是同樣的,你們學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鉆牛角尖,要了解科學才可以更透徹地了解佛學,佛學是大科學。
15.鶯鶯燕燕在那場所謂的弘揚佛法的會上后將傅孤白團團包圍起來,嘰嘰喳喳的說著。
16.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皆在佛前聽聞,他們可謂了知佛法全貌的兩大典范。
17.師謂眾曰:‘學佛法底人如斬釘截鐵始得時。
18.而且驚才絕艷,學識廣博,甚至在邊鎮(zhèn)尚為昭德寺德堪長老解過惑,應是也精通佛法。
19., 在唐代的中國,和尚是普通民眾崇拜的偶像,僧侶之間追求佛法的的修為,追求品德學識的修養(yǎng),他們不以貌取人,注重以德服人,基于這種氛圍許多得道高僧應運而生,比如,玄奘便是眾所周知的唐僧。
20.地藏發(fā)愿表示哪里最為渾濁,他便去哪里弘法;哪里最為污穢,他便去哪里度化;哪里最為惡業(yè)深重,他便去哪里施福,哪里是佛法的沙漠,他便去哪里顯化神通。
21.盡管在無數(shù)人跡罕至的地方風餐露宿了大半生,經(jīng)歷了數(shù)不盡鮮為人知的磨難,但是終于到達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所以大和尚在佛法上比國師都略勝一籌也就不足為怪了。
22.法師辯才無礙,風趣幽默,時常將深奧的佛法義理融匯于通俗易懂的言談中,為佛教事業(yè)盡心盡力。
23.蔡、秦等于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并用白馬馱載佛經(jīng)、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洛陽。
24.瑪吉拉珍20歲時,印度班智達托巴扎亞來藏傳教,她拜扎亞為師學習佛法,并與他結(jié)為夫妻,生二子一女。
25.盡避在無數(shù)人跡罕至的地方風餐露宿了大半生,經(jīng)歷了數(shù)不盡鮮為人知的磨難,但是終于到達了大徹大悟的境界,所以大和尚在佛法上比國師都略勝一籌也就不足為怪了。
26.如果從一個地方出發(fā),能同時到達兩個相反的地方,我將騎著我夢中那只憂傷的豹子,冬天去人間大愛中取暖,夏天去佛法中乘涼。
27.有很多人學佛卻還抱怨沒有好的報應,你花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學佛不同。學佛法是學空法,一切放下,連放下的觀念也放下。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無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馳了。
28.有很多人學佛卻還抱怨沒有好的報應,你花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學佛不同。學佛法是學空法,一切放下,連放下的觀念也放下。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無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馳了。
29.為豎幡幢誦梵經(jīng),欲憑道力感娉婷,瓊筵果奉佳人召,知是前朝佛法靈。
30.地藏發(fā)愿表示哪里最為渾濁,他便去哪里弘法;哪里最為污穢,他便去哪里度化;哪里最為惡業(yè)深重,他便去哪里施福,哪里是佛法的沙漠,他便去哪里顯化神通。
31.期望佛法的修行只有歡喜與輕安是天真的,實際一點應該是同時期待會有歡喜與悲傷、安逸與努力。
32.度過此劫,定然再塑金身,弘揚佛法,絕不食言。
33.真正的佛法不是寺院、佛像、供養(yǎng)僧人托缽的食物或是儀式.
※ "佛法"造句字典網(wǎng)漢語詞典查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