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讀韓杜集 > 鑒賞

《讀韓杜集》鑒賞

原文

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天外鳳凰誰得髓?無人解合續弦膠。

賞析

  第一句中的杜詩韓筆,指杜甫的詩歌和韓愈的古文。“愁來”,點明詩人研讀杜詩韓筆時的心緒。安史亂后數十年來,藩鎮割據,內戰頻仍,致使邊防空虛,民生凋敝;而吐蕃統治者又占據河西、隴右,威脅京都,河隴人民長期受吐蕃奴隸主奴役之苦。這內憂邊患,時刻縈繞在詩人心頭,他不可能不愁從中來。這“愁”,是詩人抱負的流露、識見的外溢和正義感的迸瀉。“愁來”讀杜、韓,說明詩人與杜、韓靈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從杜的沉郁頓挫和韓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膽識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靈的快感,使他忽發奇想,恍若請古代神話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纖長的指甲搔著自己的癢處一樣。此典原意是蔡經懸想麻姑爪爬背上癢處,舒適、愉快;詩人移作搔心頭癢處,酣暢、痛快。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詩人興到之筆,妙在信手拈來,興味盎然。

  第三句中詩人把杜、韓比作天外飛來的百鳥之王鳳凰,贊嘆、傾慕之情赫然可見。

  第四句中日趨沒落的晚唐社會猶如斷弦的弓弩,其頹勢已定。誰也不能用鳳髓制得續弦膠,把斷了的弓弦續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見。

  這首七絕宣示了詩人鉆研杜、韓的心得,表達其傾慕、推重之情。詩中描敘愁中讀杜、韓詩文的極度快感,而后喟嘆杜、韓的杰作無人嗣響。以愁起,以愁結,一前一尾,一顯一隱,錯落有致。詩中舊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詩后兩句,上句設問,下句作答,一問一答,自成呼應,饒有韻味。

杜牧簡介

唐代·杜牧的簡介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