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雜詩》鑒賞
原文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賞析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寫吳興地處水鄉的特殊自然風光。讀者首先注意到兩句中的三個數量詞,它們寫出了密而不紊的一片水系。“四水”是主干,“千溪”是支流,“萬家”則意味著更多的支流。通過“交流”、“散作”“遍”等動詞勾勒,讀者仿佛凌空鳥瞰,一望收盡吳興水鄉風光。被這密如蛛網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綠野就變成許多色塊組成的錦繡。“抱城斜”是指環城的干流與城墻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種勢態,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們給江南原野帶來了生機。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兩句寫水鄉農作及其特點:人們在水深處種菱,水淺處種稻,而在不深不淺的地方種藕。它首先給讀者呈現的是一派富庶的景象,難怪“人人都說江南好”,難怪有“蘇杭熟,天下足”的俗諺了。這兩句還給人更多的美感,在前二句的背景上描繪了更加生動的景物,即各種作物互相間雜,組成繽紛錯綜的圖案。不說種藕而說種“荷花”,固然是為了字數韻腳的要求,但也使人從經濟價值觀念中跳出來,從審美價值角度來審視這幅圖景。待到夏秋之交,綠的菱葉,黃的稻浪,紅的荷花交相輝映,那是一幅格外宜人的圖畫。從語言風韻看,這兩句也極有意趣,上句以“句中排”形式,揭出一“深”一“淺”,相反相成,已給人有唱嘆宕跌、無限妍媚之感。而作者能事未盡,又寫出一個“不深不淺”,對上句來了個折中,表現出絕妙的平衡;而在“深”“淺”字面上前分后總,又推出一層唱嘆之音,使此詩洋洋乎愈歌愈妙。
阮元簡介
唐代·阮元的簡介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云臺、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先后任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侍郎,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云貴總督等職。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體仁閣大學士,太傅,謚號文達。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經史、數學、天算、輿地、編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被尊為三朝閣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