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秦樓不見吹簫女》鑒賞
原文
秦樓不見吹簫女,空余上苑風光。粉英金蕊自低昂。東風惱我,才發一衿香。
瓊窗夢醒留殘日,當年得恨何長!碧闌干外映垂楊。暫時相見,如夢懶思量。
賞析
這首詞抒寫懷人的心情,憂思綿長,充滿無奈的惆悵。
首句以“秦樓女”代指所懷之人,不僅寫其容貌,更寫其才藝,加強思念的感情。因為是獨自面對,不得與所愛者共享,一切的美好就只是徒然。那么即使是“上苑風光”,也只是“空”有,只是多“余”,風中花木不過是“自低昂”而已,盡寫其無奈之感。“東風惱我”,其實是說“我惱東風”。“惱”字寫人的煩惱,不言自己,卻去怪罪于東風,很是生動。說這東風是如此地不理解人的心情,偏偏要在這孤獨寂寞之時,吹開這滿苑的春花,讓人染上一身的花香,撩撥心情,不能自已。“東風惱我,才發一矜香”,與李商隱的詩句“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只不過李商隱是由自己的經驗而提出的勸告,因此言語沉痛;李煜則是一時的心情不能排解而去責難東風,言得無理,也就言得無奈。上闋是就眼前之景而抒情。
下闋掉轉筆頭去寫回憶與心情。“瓊窗”寫美好,“夢笛”是虛幻,“殘日”是留戀,盡寫出當時情景雖然美好,卻已經存在著不能如愿的遺憾,因此說是“當年得恨何長”。此句可作兩解,一者可以解釋為還在沉浸于愛情的甜蜜之中時就已經預見了分別的痛苦,重點在“當年”;一者可以解釋為當時愛情是越短暫,就越深刻,以至于“長恨”到今天,重點在“何長”。無論何解,都只是一個“恨”。而這“恨”是如此的深刻與悠長,相聚時的碧欄桿,綠紗窗,分手時的楊柳樹,長絲絳,不曾有一刻的忘卻,歷歷如在眼前。而越是思量,越是難忘,越是叫人痛苦難當。結句言:“暫時相見,如夢懶思量。”既是說當時已經是短暫如夢,也是說即使今天相見又能如何?依然是短暫如夢啊。總歸是相思也無奈,回憶也無奈,這份感情始終就是一個無奈,雖然美好,卻令人心痛,倒不如不思量的好。這種心情,也是李商隱曾經寫過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上下兩闋以轉折相對,沒有過渡,似乎在情緒上有一隔斷。但是,下片中的“碧闌干外映垂楊”,以記憶中的景物對照眼前的“上苑風光”;結句中的“如夢”又回應著首句的“不見”,兩闋之間仍有著若明若暗的感情線索,使通篇的寫景抒情融為一體。
李煜簡介
唐代·李煜的簡介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