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已慣天涯莫浪愁》鑒賞
原文
已慣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漸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樓。
伴我蕭蕭惟代馬,笑人寂寂有牽牛,勞人只合一生休。
賞析
此篇頗含怨情,深切表達出詞人長期扈從天涯,有家不得歸、有妻不得伴的隱恨。
上闋開篇,“已慣天涯莫浪愁”,起句便情思精致。詞人十分厭惡年年羈旅天涯的生活,這里故作反語。他告誡自己,已經習慣了離別,便不必隨便懷愁了。“莫浪愁”三字恰恰說明他正在“愁”,“莫”字只是無力的安慰罷了。“寒云衰草漸成秋”,眼見這凄清景色,又不禁使人愁思滿眼。“漫因睡起又登樓”,還是睡吧,不要因為輾轉反側難眠又去登上小樓,以免遙望家鄉,心中徒增悲傷。縱然登樓遠望,隔著千山萬水也是不可能望得到燈下的妻子的。
下闋烘托出“愁”,并點明“愁”之原因。“伴我蕭蕭惟代馬”,詞人行役邊塞,陪伴他的唯有代地的戰馬,故覺“蕭蕭”。“笑人寂寂有牽牛”,七夕佳節,天上的牛郎和織女天河歡會,世間多少男女執手遙望,而自己與妻子卻天各一方,無法團聚,表現了詞人有妻不得伴的寂寂之情,連牛郎見了都不禁會發笑。這兩句刻畫詞人“寂寂”之心境形象生動而真切。身邊唯戰馬相伴,天上有牽牛笑窺,孤獨寂寞凄涼的心境就形象地描繪出來了。末句的“勞人只合一生休”是一句牢騷之語,表達了詞人的埋怨之情。這句全是牢騷與怨氣,是全詞的高潮。
此詞在自嘲的口吻中流露出對護衛生涯長期羈旅的厭倦,尤其是結句,表達出滿腹的牢騷與怨氣以及羈旅的勞苦。長年累月地奔波,身心勞頓,又不得不與親人離散。這相思郁結之情讓納蘭備受煎熬,因此更煩悶于無休止的羈旅。詞中幽怨隱恨的情感溢滿了全文,表達了詞人那時最真切的思念之情。
納蘭性德簡介
唐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