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歌六首》鑒賞
原文
漢將承恩西破戎,捷書先奏未央宮。
天子預開麟閣待,只今誰數貳師功。
官軍西出過樓蘭,營幕傍臨月窟寒。
蒲海曉霜凝馬尾,蔥山夜雪撲旌竿。
鳴笳疊鼓擁回軍,破國平蕃昔未聞。
丈夫鵲印搖邊月,大將龍旗掣海云。
日落轅門鼓角鳴,千群面縛出蕃城。
洗兵魚海云迎陣,秣馬龍堆月照營。
蕃軍遙見漢家營,滿谷連山遍哭聲。
萬箭千刀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濕未干,胡煙白草日光寒。
昨夜將軍連曉戰,蕃軍只見馬空鞍。
賞析
這組詩由六首七言絕句組成,是岑參在封常清幕府供職時為封所作的頌歌之一?!胺獯蠓颉奔捶獬G澹蓠俗悖胛楹髴{借謀略戰功,迅速升遷,曾任安西四鎮節度使攝御史大夫兼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瀚海軍使,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冬,他率軍大破播仙,此詩所記就是破播仙之戰?!镀撇ハ蓜P歌》前四首寫凱旋,后兩首則追敘戰斗情形。“蕃軍遙見漢家營”一首最具個性特色,是邊塞詩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從“蕃軍遙見漢家營”及組詩其二的“營幕傍臨月窟寒”,可以看出戰前呈兩軍對壘的形勢。從組詩末首的“暮雨旌旗濕未干”,則可知戰事告捷有賴雨夜偷襲的成功。“滿谷連山遍哭聲”則是夜襲時的實況:蕃兵從睡夢中驚起,已是殺聲震天,戰場一片哭聲。但詩人沒有完全按實況的順序安排,而是將這遍地哭聲安排在對壘句后,這就產生了一種先奪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奪志比奪帥,更是兵家之大忌。唐軍決勝,已唾手可得了。
“萬箭千刀一夜殺,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筆直干的寫法,展現夜襲的激烈戰斗場面,字里行間充滿刀光劍影?!叭f箭千刀一夜殺”,句中連用萬、千、一三個數目字,深刻地描寫了戰爭的激烈和廝殺的殘酷無情?!耙灰埂笨梢姂鸲烦掷m時間長是一場惡戰;但就整個戰役而言又可謂速決,最后,是一個令人發怵的詩句:“平明流血浸空城?!北憩F戰血和雨水相滲和,紅成一片。但在“一夜殺”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鏡頭”,就產生了一種怵目驚心的感覺。在前句殺聲哭聲震天的描寫后,出現這個紅色恐怖畫面,又產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濕未干”一首在寫法上,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時代風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寫寫旁面”的辦法,通過戰斗結束后的天明時分,戰場上失主的胡人戰馬“空鞍”,來暗示戰斗的激烈,顯得含蓄蘊藉?!澳河觎浩鞚裎锤伞迸c“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濕”的場面,顯示出戰事剛剛結束,殺氣尚未全消。
岑參簡介
唐代·岑參的簡介

岑參(約715-770年),唐代邊塞詩人,南陽人,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后徙居江陵。[1-2] 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歷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