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措·蜀弦秦柱不關情》鑒賞
原文
蜀弦秦柱不關情,盡日掩云屏。己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
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看盡一簾紅雨,為誰親系花鈴。
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之景和抒發傷春怨春之情的小詞。
首句即說春日寂寂,百無聊賴,縱是有動聽的樂曲也不能引起愉悅之情。“蜀弦秦柱不關情”,既然琴瑟逸韻都難以使她動情,那么就只有整日地掩上云母屏風,獨自憂傷了。“盡日掩云屏”,而掩上屏風,又是因為窗外春景,不忍再睹。那外面又是什么樣的景致,“已惜輕翎退粉,更嫌弱絮為萍”,蝴蝶已經褪粉,柳絮也飄落水中,這預示著春事已消歇。“已惜”說明他的惋惜憐愛之情,而“更嫌”分明是一種懊惱的情懷了。此二句景語,已蓄傷春之意。
下闋轉寫薄情的東風,“東風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醒”。表面的意思是,東風真是多事,吹散了春日余寒,送來融融的暖意,給作者陶醉的感覺。說“東風多事”,可是后兩句“余寒吹散,烘暖微酲”。哪里是作怨語,分明是對春風褒獎有嘉嘛,這不是自相矛盾。
且看后面一句,“看盡一簾紅雨”,李賀《將進酒》詩“桃花亂落紅如雨”,史肅《雜詩》“一簾紅雨枕書眠”,似為此句所本:那為何會花瓣散落如雨,滿地落花狼藉?此一追問,便知當然是“東風多事”了。結合前三句,方知原來作者是怨東風帶走了明媚的春光,盡管它吹散了余寒.送來了溫暖,但它又摧殘花落,令作者心傷。
花是春天的象征,落花飄零滿地,意味這萬紫干紅的春天也將匆匆而去。遂有了結尾句的嘆問:“為誰親系花鈴?”此處,作者反用“金鈴”之典,意思是說東風刮得如此之甚,花瓣落成紅雨。飄零殆盡,縱使惜花,在花枝上綴滿金鈴,可這又是為誰而系呢?“為誰親系花鈴”,結處此語,充滿著愁緒無著,愁懷難遣的寂寞感和失落感。
整首詞在寫法上亦景亦情,情景相融,自然渾融,空靈蘊藉,啟人遠神,令人回味無窮。
納蘭性德簡介
唐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