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洛陽愁絕》鑒賞
原文
洛陽愁絕,楊柳花飄雪。終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
上馬爭勸離觴,南浦鶯聲斷腸。愁殺平原年少,回首揮淚千行。
賞析
這是一首寫離情的詞。上闋寫橋上送別?!奥尻柍罱^,楊柳花飄雪。”一開頭就點出了這次送別的地點和時間:正值陽春天氣,洛陽城里柳絮紛飛,如同雪花飄飄。這時有人要遠行,朋友們都聚集在橋上為他送別?!敖K日行人恣攀折,橋下水流嗚咽?!卑凑展湃孙L(fēng)俗,送別要折楊柳以相贈,用來表示依依不舍之情。因為經(jīng)這橋上遠行的人絡(luò)繹不斷,來這橋上送行的人成群結(jié)隊,所以整天都有人折楊柳枝,整天都有人執(zhí)手嗚咽。送別的哭聲和橋下的流水聲發(fā)生共鳴,那聲音真是撼人心肺。這里不是直寫離愁,而是側(cè)面烘托離愁的氣氛。
下闋具體描繪離別的場面以及別后的心情?!吧像R爭勸離觴,南浦鶯聲飛斷腸?!毙腥松像R就要起程了,這時朋友們爭著勸飲最后一杯酒,大家便揮手告別。江淹《別賦》有句“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南浦是地名,在福建,這里借指送別之處。一旦離開洛陽,又是那樣的牽腸掛肚。忽然聽到鶯啼婉囀,好似聲聲勸人留下,實在不忍離去。換頭二句所寫情景,愁絕可見?!俺顨⑵皆晟?,回首揮淚千行?!逼皆晟?,出自“我本平原兒,少年事遠行”。平原作為燕趙之地,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交友至深,故離愁使人格外傷感。結(jié)尾二句先以“愁殺”二字與首句的“愁絕”呼應(yīng),點出情懷,再以“回首揮淚千行”六個字將依依離情與主人公的無限悲苦,形象地揭示了出來,一種難舍難分之情態(tài)躍然紙上。
一般送別之作多寫得凄凄切切。溫庭筠這首詞雖然格調(diào)也不高,但并無兒女之態(tài),脂粉之氣。大家公認溫庭筠詞“大半托詞房帷,極其婉雅”,這首詞卻是個例外,別具一種陽剛之美。
溫庭筠簡介
唐代·溫庭筠的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nèi)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