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絕頂無云》鑒賞
原文
絕頂無云,昨宵有雨。我來此地聞天語。疏鐘暝直亂峰回,孤僧曉度寒溪去。
是處青山,前生儔侶。招邀盡入閑庭戶。朝朝含笑復含顰,人間相媚爭如許。
賞析
這首詞寫凌晨時候爬上高山之頂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但其中含有很豐富的言外意蘊,留下較大聯想空間的寫境與造境相結合的作品。
“絕頂無云”和“昨宵有雨”是一個對比也是一個過程。所謂對比,是今晨與昨宵、無云和有雨的對比,它容易引起一種詩意的感發;所謂過程,是在昨夜到今晨這極短的時間中從陰到晴的過程,它容易引起哲理性的體悟。因此王國維接下來就說“我來此地聞無語”。“天語”,是上天的告語,是以一種告誡的語氣,所以“我來此地聞天語”這句話,就隱含有一種尋求覺悟的努力在里邊。后面王國維展開描寫,寫所聽和所看到的,“疏鐘暝直亂峰回,孤僧曉度寒溪去”。黎明前月已經西沉日尚未出,是山谷中最昏暗的時候。這里的直是王國維著力的描寫,突出它的力度。而“亂峰回”,是說山谷被亂峰環繞,這是一種橫向的包圍和約束的力量。“回”和“直”這一句兩字,是對舉的說法,使人覺得那寺院疏鐘的聲音好像沖破了亂峰環繞的黑暗直立而起,揭響入云。“孤僧曉度寒溪去”,令人在亂山昏谷之中產生。這樣說并非毫無根據,因為這句話從意象到字句都充滿了引人產生這種聯想的可能性。
正是這個“孤”字,引出了下闋尋求儔侶的想像:“是處青山,前生儔侶,招邀盡入閑庭戶。”“前生儔侶”,仍是用了佛教的說法。引述到了前生、今生、來生的“三生”,那便是一種前生的慧根。把青山視為前生的伙伴并邀請它們到家里來做客,一方面是極言自己對青山的親近之感,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一種孤獨寂寞的情緒。這種比喻方式不是王國維創造,它借鑒了辛棄疾其中一首《沁園春》的寫法,把青山比作客人。接著下來王國維這首詞結尾的“朝朝含笑復含顰,人間相媚爭如許”,仍然是借鑒了稼軒詞,這是正用,那種尋求一個知音來安慰自己的渴望,正反映了他自己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孤獨。
王國維簡介
唐代·王國維的簡介

王國維(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