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荊州張丞相》鑒賞
原文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賞析
《寄荊州張丞相》這首詩寄托作者對張九齡的深切懷念,抒發世無知音,自己也將歸老田園的情懷。
首聯起筆疑問,設置懸念,然后用腦海中的想象做答,并點題,表明對張丞相的思念。“所思竟何在”,詩人“思”那名動一時的名相在哪里,接著“悵望深荊門”,既表達了對張九齡的深深懷念,又寫出了對當時黑暗政治的不滿。頷聯則是加深了這種不滿的感情,在抒情上更進一層。“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追憶往事,訴說自己仕途的坎坷及對張九齡賞識、提拔自己的感激。“無相識”略顯夸張,有明顯的奉承之意;或有雙關意,指別的丞“相”不“識”己的意思。頸聯表明自己的立場:“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說明自己不會與昏暗的官僚門同流合污,將隱居于山川田園之中。那山水田園就是詩人在紅塵中一直所沉吟向往的地方,表達了詩人歸隱的決心。尾聯講寄言,“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眼睛望著南飛雁,一直看它們飛到天邊的盡頭,消失為止,與“悵望”首尾呼應。此處用了“雁”、“言”諧音,似乎也是在說或許那南飛雁能幫詩人捎帶去吧。詩人寄思念之情于南飛大雁中,更以鴻雁過盡,無從寄書,抒發自己難言的隱痛,意在言外。
全詩以景結束,蘇軾贊王維“詩中有畫”,“目盡南飛雁”有這個意思。以此收束全文,低吟婉轉,更覺深沉。詩歌語言樸實無華,自然天成,處處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實意。
王維簡介
唐代·王維的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