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蘇軾的詩 > 臨江仙·冬日即事

臨江仙·冬日即事

[宋代]:蘇軾

自古相從休務(wù)日,何妨低唱微吟。天垂云重作春陰。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

聞道分司狂御史,紫云無路追尋。凄風(fēng)寒雨是骎骎。問囚長損氣,見鶴忽驚心。

臨江仙·冬日即事譯文及注釋

譯文

到了自古以來的休假日,無事可做,只有靠低唱輕聲吟來消磨時光。天低云重春日陰沉沉,室內(nèi)宴席座上的人已經(jīng)半醉,室外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

想效仿杜牧的狂放,可惜今日沒有紫云。凄風(fēng)寒雨、時光匆匆催人很緊,審訊囚犯時間長了會損氣,見到飛翔的鶴時感到自愧驚心。

注釋

臨江仙:詞牌名,雙調(diào)小令,唐教坊曲。《樂章集》入“仙呂調(diào)”,《張子野詞》入“高平調(diào)”。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即事:任事,作事。

休務(wù):停止公務(wù),即休假。宋人習(xí)用語。

坐:同“座”。

骎骎(qīn):疾速的樣子。

問囚:指審案斷獄等公務(wù)。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xué)剛、王文龍、饒曉明.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419-422

2、于培杰,孫言誠注譯.蘇東坡詞選.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4年12月:93-95

臨江仙·冬日即事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正月,李公恕自京東轉(zhuǎn)運判官召赴汴京,路過徐州,蘇軾作該詞相贈。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xué)剛、王文龍、饒曉明.蘇軾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7年1月:419-422

臨江仙·冬日即事鑒賞

  上片從假日的寂寞寫起。自古以來,人們在一起度假日,隨意唱歌、吟詩等。說假日“低唱微吟”,似乎頗有雅趣,其實是聊以解除寂寞而已。接著描寫了當(dāng)前的天氣情況:天幕低垂,云氣濃重,造成了春日的陰霾。這一句寫景并非閑筆,一方面為下文的“雪”、“雨”作背景,一方面也襯托出人內(nèi)心的沉悶。而后寫到與友人的宴飲,并用室外的雪景作映襯:“坐中人半醉,簾外雪將深。”這是兩個無聲的“鏡頭”:一個寫人,一個寫景,一個寫室內(nèi),一個寫室外,一個寫靜態(tài),一個寫動態(tài)(雪花不停地飄落,地上的積雪愈來愈厚)。這很容易使人想起“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句)一類詩句。在這里,蘇軾用清冷、寂寥的氛圍,有力地烘托出“人”相對無言,只是以酒遣愁的離情別緒,以及內(nèi)在的孤獨感。

  下片“聞道”兩句,承上“坐中”,借晚唐杜牧的風(fēng)流韻事,反其意而用之,說宴會并無美妓聲樂之歡,以見其單調(diào)無味,郁郁寡歡。也可以說,這里是借“分司狂御史”“追尋”紫云的故實,作了一筆反襯。蘇軾再用“凄風(fēng)寒雨”加倍渲染,更使人感到有點透不過氣來。蘇軾為什么這樣寫,結(jié)尾處透露了此中消息,原來,蘇軾長期為審案斷獄等公務(wù)所累,每當(dāng)看到鶴時,便忽然想到隱居生活的閑逸。話說得比較婉轉(zhuǎn)含蓄,實際意思是說,對仕宦生涯感到厭倦,而向往林下的隱居生活。蘇軾后來在《鶴嘆》詩中寫道:“驅(qū)之上堂立斯須,投以餅餌視若無。戛然長鳴乃下趨,難進易退我不如。”與蘇軾自己在仕途上的進退聯(lián)系起來,其意比較顯豁,有助于讀者理解“見鶴忽驚心”這一句的深意。

  全詞,雖為送別之作,但敘寫與議論的主要內(nèi)容卻是仕宦生活,表達得比較隱約和深沉,這種打破常規(guī)的作法是比較少見的。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xué)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猜你喜歡

罨畫溪行四首 其二

宋代孫覿

蝶趁花飛爭入坐,倚空百尺游絲墮。亂山銜日半船明,斷云載雨前村過。

蕨芽戴土小兒拳,漁市人歸柳貫鮮。罨畫溪頭人語好,烹魚煮蕨餉春田。

虞好古挽辭

宋代史浩

躡屩擔(dān)簦不厭頻,治安有策上嚴宸。朝為逆旅馬助教,暮作南昌梅子真。

豈是天教亡寸祿,祇應(yīng)身欲到三神。從今遂泯凌云氣,掛劍寒松淚滿巾。

代吳兒作小至后九九詩八解 其七

宋代張侃

五五三三拋堶忙,柳絲深處映陂塘。貍奴犬子尋陰地,八九春中日正長。

對月書感 其一

清代丘逢甲

明月出滄海,我家滄海東。獨憐今夜見,猶與故鄉(xiāng)同。

喪亂山河改,流亡邑里空。相思祗垂淚,顧影愧歸鴻。

寄詩(一作絕微之)

唐代崔鶯鶯

自從銷瘦減容光,萬轉(zhuǎn)千回懶下床。
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秋思四首 其一

宋代陸游

湖邊一夜霜,庭樹無秋聲。懶不近筆硯,何以紓幽情。

但有一睡耳,展轉(zhuǎn)無由成。起擁地爐暖,坐待天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