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述懷譯文及注釋
譯文
馬中玉探母歸心如三月春草之盛,像老萊子著小兒衣以取悅父母一樣孝敬父親;像三國吳人陸績六歲見袁術時,悄悄懷揣三枚橘子,欲歸送母親;又像晉人王坦之不速歸探父懷祖,父親便要瞪眼發怒了。
我心境清靜澄明,已無七情六欲,不像馬中玉那樣執著于人間情愛了。只有平昔之交,不論什么糾葛親友關系都一視同仁。看一下《靈光》新賦,頗有馬中玉的詩書傳家風范。
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原唐教坊曲名。
三春草:意謂探望母親的歸心如春草越來越盛。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橘懷:用陸績懷橘故事來比喻馬中玉孝敬父母。
瞋(chēn):瞪眼發怒。
禪心已斷人同愛:意謂自己心境清靜澄明,已無七情六欲,不像馬中玉那樣執著于人間情愛了。
笑論瓜葛一枰同:意謂不論什么關系都一視同仁。瓜葛:瓜、葛是兩種蔓生的植物,蔓生糾結,比喻各種親友關系。
靈光新賦:指王延壽作的《靈光殿賦》。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第1112-1114頁
2、(北宋)蘇軾 (南宋)李清照等著,宋詞精編,中州古籍出版社,第130頁
虞美人·述懷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當時蘇軾的友人馬中玉辭掉官職回家探望母親,為表達馬中玉的孝心,蘇軾作了這首詞送給他。
參考資料:
1、朱靖華,饒學剛,王文龍編著,蘇軾詞新釋輯評 (下冊),中國書店,,第1112-1114頁
虞美人·述懷鑒賞
上片贊頌友人馬中玉對其父母的孝養之心:四句全部用典。“歸心正似三月草”,化用孟郊《游子吟》詩事;“試著萊衣小”,乃選用《列女傳》“老萊子孝養二親”之典;“橘懷幾日向翁開”,是用《三國志·吳志·陸績傳》之故事;“懷祖已嗔文度、不歸來”,乃化用《晉書·王湛傳》事典。這些典故均附含馬中玉性情之實際,貼切自然,啟人聯想,可以窺見詞人的學識淵博和才藝出眾。
下片則嘆息自己的心緒和情感,遠不如友人馬中玉的熱烈積極:“禪心已斷人間愛,只有平交在。笑論瓜葛一秤同。”詞人在仕途上屢遭挫折,佛家的清靜澄明,已浸透了他的心靈,消磨掉了熾熱的情感,已不似馬中玉這般執著于人間的諸般情愛了。所剩下的,只有平昔之交,不論什么糾葛親友關系,都一視同仁。平交意指平淡之心。詞篇在與友人的對比反差中,突出烘托了馬中玉的孝親個性和形象。末句:“看取靈光新賦、有家風”,又回到用典的藝術方法上,它以后漢王延壽作《靈光殿賦》的才華橫溢、卓然出眾,再次補充贊美了馬中玉的詩書傳家風范。
全詞疊用事典,引喻譬類,意象復加地塑造了馬中玉友人的高尚品格和豐滿形象,堪稱是詞人“以才學為詞”的典型之作。引譬用典,可使詞章含蓄蘊藉,別造新境,烘云托月,虛實相生;然而,這首詞典故過多,也往往形成詞意晦澀,阻滯思路,不易霎時領會詞旨的缺憾。
蘇軾簡介
唐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 蘇軾的詩(285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