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李彌遜的詩 > 菩薩蠻·江城烽火連三月

菩薩蠻·江城烽火連三月

[宋代]:李彌遜

江城烽火連三月。不堪對酒長亭別。休作斷腸聲。老來無淚傾。

風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錦字幾時來。薰風無雁回。

離情 

菩薩蠻·江城烽火連三月鑒賞

  李彌遜為南宋初年頗有民族氣節的官吏。曾任校書郎、起居郎、戶部侍郎等職,并擔任過廬山知縣、冀州知州等地方官。他主張抗金,反對與金議和,為秦檜所排斥,晚年歸隱連江西山。這首《菩薩蠻》當作于南宋初金兵大舉南下時。當時金兵逼近長江,情勢危急,為避兵災,詞人送別妻子去南方,詞就是寫了這送別時的一幕。

  詞的起句即交代了送別時的背景和地點,為下文張本。“烽火連三月”,三個月來兵火不息,人民離亂,這才會有江城送妻子離開之舉。分別,不是丈夫宦游他方,而是妻子避難,心情自然不同一般。長亭之上,雖然設酒餞別,可是“不堪對酒”。“不堪”。不能忍受之意,包含有妻離子散之苦,國破家殘之痛。因其“不堪”,其妻淚下如瀑,悲聲漫江,詞人反勸其“休作斷腸聲”,自己已是“老來無淚傾”。自己淚泉已涸,并非不動情,而是老淚已盡,這正是極度悲憤的表現。詞人這時的心情慘痛至極,強敵當前,內奸弄權,自己還得堅守御敵陣地,也可能朝不保夕了,這才把妻子送走。這里說休作斷腸聲,比放聲哭嚎更為凄愴,說老來無淚,比寫涕泣漣漣更為傷心。

  詞的下片緊承上片,寫目送帆影遠去的情景。“風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風高”和舟疾相聯系,船去得很快,詞人佇立江岸,眼看著船在水面留下的長長波痕。妻子身去心留,他希望她去得快,早離禍地;又希望她走得慢,難舍難分。“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詞人凝望近眺之態,呼之欲出。緣此,也可想見妻子立于船頭,望著丈夫鵠首翹望的身姿,想著拋撇丈夫于鋒刃之間的危殆,斷腸聲如高風嗚嗚,傷心淚似江水滔滔。末二句“錦字幾時來?薰風無雁回”,化用“雁足傳書”和“織錦回文”的典故。“薰風”指南風。初夏時南風吹,鴻雁早已飛往北方,“錦字”無法捎回。妻子此去,歸期難定,訊息難盼,生死未卜,詞人內心的痛苦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可想而知。

  這首詞由實寫到虛,由近寫到遠,由己寫到人,從別前寫到別時、別后,層層渲染,步步深透,寫情臻于極致。尤其“休作斷腸聲,老來無淚傾”,以超常思維寫感情狀態,出乎常情,又入乎寰中,更使詞產生了驚魂震魄的力量。

李彌遜簡介

唐代·李彌遜的簡介

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 ? 李彌遜的詩(498篇)

猜你喜歡

采桑

唐代王建

鳥鳴桑葉間,綠條復柔柔。攀看去手近,放下長長鉤。
黃花蓋野田,白馬少年游。所念豈回顧,良人在高樓。

潘稼堂先生見留草堂 其一

清代吳銘道

耆舊已遼落,床前拜德公。人余柱下史,身是魯靈宮。

杞宋文何在,齊梁運易終。吾猶及型典,信見剖鴻濛。

韓文公釣臺

明代張詡

釣石起千仞,滄波一掌平。伊人垂釣處,月白更江清。

贈王尊師

唐代姚合

先生自說瀛洲路,多在青松白石間。海岸夜中常見日,
仙宮深處卻無山。犬隨鶴去游諸洞,龍作人來問大還。
今日偶聞塵外事,朝簪未擲復何顏。

游羅浮四首 其四

明代劉存業

抱被相隨石室中,天雞初唱海濤紅。晦明不定山頭日,呼舞無端谷口風。

前輩書題空石蘚,野人心思只云松。神仙骨相知誰是,更踏飛云最上峰。

代吳兒作小至后九九詩八解 其一

宋代張侃

一九才過二九來,見人相喚袖難開。外頭天色時時轉,雪急因風緩緩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