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杜甫的詩 > 南鄰

南鄰

[唐代]:杜甫

錦里先生烏角巾,園收芋栗未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

南鄰譯文及注釋

譯文

錦江有一位先生頭戴黑色方巾,他的園子里,每年可收許多的芋頭和板栗,不能算是窮人。

他家常有賓客來,孩子們都習慣了,總是樂呵呵的,鳥雀也常常在臺階上覓食,它們已被馴服了。

秋天錦江里的水深不過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兩三個人。

天色已晚,江邊的白沙灘,翠綠的竹林漸漸籠罩在夜色中,錦里先生把我們送出柴門,此時一輪明月剛剛升起。

注釋

南鄰:指杜甫草堂南鄰朱山人。

錦里:錦里:指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頭巾。

芋粟:芋頭,板栗。

賓客:一作“門戶”。

階除:指臺階和門前庭院。

深:一作“添”。

航:小船。一作“艇”。

村:一作“山”。暮:一作“路”。

對:一作“送”。柴門:一作“籬南”。

參考資料:

1、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52 .

南鄰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時期。在成都,作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遠,有位錦里先生,杜甫稱之為“南鄰”(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離開。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寫了這首《南鄰》詩。

參考資料:

1、馬茂元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510-511 .

南鄰鑒賞

  《南鄰》是用兩幅畫面組成的一道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前半篇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一幅山莊訪隱圖。

  杜甫到人家作客,詩先寫這家人家給予杜甫的印象。詩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頭戴“烏角巾”的山人;進門是個園子,園里種了不少的芋頭;栗子也都熟了。說“未全貧”,則這家境況并不富裕。可是從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個安貧樂道之士,很滿足于這種樸素的田園生活。說起山人,人們總會聯(lián)想到隱士的許多怪脾氣,但這位山人卻不是這樣。進了庭院,兒童笑語相迎。原來這家時常有人來往,連孩子們都很好客。階除上啄食的鳥雀,看人來也不驚飛,因為平時并沒有人去驚擾、傷害它們。這氣氛是和諧、寧靜的。三、四兩句是具體的畫圖,是一幅形神兼?zhèn)涞慕^妙的寫意畫,連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誠懇而又熱情的性格都給畫出來了。

  隨著時間的推進,下半篇又換了另一幅江村送別圖。“白沙”、“翠竹”,明凈無塵,在新月掩映下,意境顯得特別清幽。這就是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縱橫,“柴門”外便是一條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鄉(xiāng)村過渡小船,所謂‘一葦杭之’者,故‘恰受兩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這“野航”;來時,他也是從這兒擺渡的。

  從“慣看賓客兒童喜”到“相送柴門月色新”,不難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間“具雞黍”、“話桑麻”這類事情,都略而不寫。這是詩人的剪裁,也是畫家的選景。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 杜甫的詩(1134篇)

猜你喜歡

舟中偶言

宋代彭汝礪

水聚即為漚,漚散還為水。祇這聚散中,便是真如理。

送鄭德新方伯致仕

明代朱誠泳

霄漢勛名喜致身,薇垣望重自西秦。心應(yīng)許國終懷赤,鬢為憂民早博銀。

公道定知歸太史,清朝無愧作閒人。從今勘破黃粱夢,習靜虛堂養(yǎng)谷神。

桃花舖

宋代范成大

老蕨漫山鳳尾張,青楓直干如攢槍。

山深嵐重鼻酸楚,石惡淖深神慘傷。

樊川

清代李宗渭

司勛去已久,零落野人家。一夜杜陵雨,滿村山杏花。

鬢絲天共老,歸思客長嗟。蹋草行吟遍,樊川春日斜。

寄題朱元晦武夷精舍

宋代陸游

山如嵩少三十六,水似邛郲九折途。

我老正須閑處著,白云一半肯分無?

萬年山

宋代高似孫

依松屈曲疑無路,十里廿里香深沍。

殿臺平入蓬萊圖,人煙盡屬天臺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