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李煜的詩 > 謝新恩·櫻桃落盡春將困

謝新恩·櫻桃落盡春將困

[五代]:李煜

櫻桃落盡春將困,秋千架下歸時。漏暗斜月遲遲,花在枝(缺十二字)。徹曉紗窗下,待來君不知。

謝新恩·櫻桃落盡春將困鑒賞

  這是李后主的一首殘詞,可能是一些草稿。寫作的時間是春暮,“櫻花落盡春將困”跟另一首的“櫻桃落盡春歸去”意思幾乎一模一樣,還有“櫻桃落盡階前月”的意境也是大同小異。一般來說高手填詞是不喜歡重復的,相同的意象,相同的意境不應該連續的出現。所以這應該是作者填詞的草稿,寫不滿意的就棄之不用,重新再寫。這幾首詞的意境都差不多,所以應該是同一個時期的,只是凋零的一個是櫻花,一個是櫻桃。

  櫻花櫻桃同是薔薇科櫻屬,櫻花也結果,但是以花出名,櫻桃也開花,但是以果實聞名。櫻桃,因鶯鳥所含食,故名含桃、鶯桃,漢代始稱“櫻桃”。早在周代,就因它是春天最先成熟的果實,作為祭獻給祖宗的佳肴,被送到宗廟里供奉。漢惠帝時,叔孫通建議:“禮,春有嘗果。方今櫻桃熟,可獻,愿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后獻果之例遂興。冬日乍去不遠,春寒料峭之際,能將通紅透亮、鮮嫩可口的櫻桃擺上供案,滿透著吉祥溫暖的氣息。想那君王眼見著有這樣如意的禮物送給祖先,心情定是無比歡快,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正所謂“赤墀櫻桃枝,隱映銀絲籠,千春薦陵寢,永永垂無窮”(杜甫《往在》)。而在供奉之余,自己采摘幾把,端詳一番,然后小口小口地品味起來,甜甜酸酸,又是一番快活事。

  既然是每年都要上供宗廟,每年都樂于品嘗,君王們在自家園林里栽植一些櫻桃樹,也就自然而然了。“御苑含桃樹”(明吳國倫《櫻桃花》),“紫禁朱櫻出上闌”(王維《敕賜百官櫻桃》)說的都是皇家櫻桃了。櫻桃樹就在帝王的不遠處,它的花發結實,都會輕易映入眼簾,梁宣帝、唐太宗都寫有贊賞櫻桃的作品。因為櫻桃年年獻于宗廟的傳統,它就和江山社稷息息相關,榮衰與共。

  李煜隱居不成,被迫當上國君的時候,南唐已經遭后周侵襲多年,屢戰屢敗,國勢日衰。趙匡胤建立宋朝,陸續吞并一些小國后,加緊了對南唐的威脅。在這樣的情形下,李煜滿目蒼涼,再也不會有唐太宗的心境,寫不出“朱顏含遠日”、“低枝映美人”那樣描寫櫻桃的歡快作品了。然而他畢竟是一國之主,曉得“含桃薦實”,他必定年年要去奉獻櫻桃給已故的祖父李昪、父親李璟。“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濃氣味殊。”(白居易《吳櫻桃》)轄有吳地的南唐的櫻桃本是大江南北最茂盛、最有光彩的,然而看著如此晶瑩剔透的櫻桃,想到風雨飄搖的江山,李煜毫無“永永垂無窮”的信心。他在《破陣子》中說:“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別離歌。”在城破受降次日,李煜沒有忘記去辭別宗廟,此時此刻,揮淚不盡,最是傷心。再過十天半月,櫻桃花就要開了;再過一個多月,櫻桃就將累累低垂,他就可以到禁苑中,采摘上新鮮的幾十串,送到宗廟里來供養了。然而辭別之日,永無歸期。“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和他李煜,都似那飄落的花朵,紛紛霏霏,如雨,如淚,落下塵埃。李煜失魂落魄地沉浸在飄零的櫻桃花雨中,這更符合他的心事。故而在他的詞里,不見櫻桃,但見櫻桃花:“櫻桃落盡春歸去”、“櫻花落盡春將困”。

  這些作品就算原來是不殘缺的,也應該算作是半成品。作者反復斟酌,心里面都感覺不滿意,以至于幾易其稿,于是就成了今天看到的樣子。

李煜簡介

唐代·李煜的簡介

李煜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蓮峰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后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后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 ? 李煜的詩(81篇)

猜你喜歡

過天臺

宋代王十朋

目逆神仙路,丹成未暇躋。雪深封佛壟,云暗鎖桃溪。

流水無還有,亂山高復低。欲尋劉阮洞,歸路恐成迷。

長門怨

明代劉基

不學周南詠小星,空悲玉殿鎖娉婷。黃金漫買相如賦,猶勝無辜送掖庭。

留別定國侄

明代李孫宸

從子吾家彥,氣骨負高奇。少小同鉛槧,古道相與期。

及予返休沐,竹林日追隨。兩雛賴教植,余亦借箴規。

摘星嶺

宋代洪適

披山鑿道何崄巇,上摘星漢摩虹霓。七襄終日往曾問,一握去天今可躋。

叱馭已排蘿蔓去,下車不復煙云迷。舉頭此際長安遠,愿借六翮凌丹梯。

出資陽赴武岡道中二首 其二

明代尹臺

屢回山谷阻,時復得幽村。路轉松杉密,疃開芋秣繁。

人煙通絕嶺,草樹豁高原。莫問桃花水,前溪亦武源。

奉同尤延之提舉廬山雜詠十四篇 其五 西澗清凈退庵

宋代朱熹

凌兢度三峽,窈窕復一原。絕壁擁蒼翠,奔流逝潺湲。

聞昔避世人,寄此茅三間。壯節未云遠,高風杳難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