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青草国产手机视频免费观看_毛片网站是多少_亚洲视频中文_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詩文 > 王縉的詩 > 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

[唐代]:王縉

林中空寂舍,階下終南山。

高臥一床上,回看六合間。

浮云幾處滅,飛鳥何時還。

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閑。

誰知大隱者,兄弟自追攀。

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譯文及注釋

譯文

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階下是那連綿的終南。

高臥在繩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間。

浮云處處幻滅,飛鳥幾時飛還。

問義時天人相接,無心間世界清閑。

有誰知這真正的隱者,讓我們兄弟追隨相伴。

注釋

青龍寺:位于長安之東南,《長安志》:“南門之東青龍寺,本隋靈感寺,582年(開皇二年)立。”青龍寺北枕高原,前對南山,為登眺之絕勝之地。

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維摩經》:“畢竟空寂舍。”鳩摩羅什日:障蔽風雨,莫過于舍;滅除眾志,莫過于空。空為理宗,以為常宅也。

六合:天地四方。

飛鳥何時還:這一句用陶淵明《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句意。

大隱者:不拘歸隱形式而心意真正隱遁的隱者。王康琚詩云:“小隱隱林藪,大隱隱朝市。”

參考資料:

1、蔣述卓《禪詩三百首賞析》(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頁

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鑒賞

  詩人王縉出生在一個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極深。然而王縉一生又一直做著大官。如何解決這仕與隱、入世與出世的矛盾,王縉找到了一條途徑,即做一個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靈解脫的大隱者。這首游青龍寺的詩作便表現這種傾向。青龍寺,原本是遠離長安城的一個清靜之所,但王縉卻不寫它的僻靜。詩中先是烘托隱者的氣度,然后以浮云與飛鳥寫世界的喧囂,再寫這位大隱者由于得道而與天地相通,既然他無心于人事,那不論他身處何方,都會是清靜的境界。王縉借曇壁上人寫出自己的理想。這是中國化了的佛教信仰態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對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張:“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王縉簡介

唐代·王縉的簡介

王縉

王縉(700-781),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唐代詩人,尚書右丞王維之弟。少好學,與兄王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太子賓客。文筆泉藪,善草隸書,功超薛稷。大歷十年(775年)元載所撰唐贈兵部尚書王忠嗣碑,為其所行書。卒年八十二。王縉遺作不多,散文只有表、碑、冊等體,意義不大,詩作與王維的風格相似,具有一種平淡清新之美。事跡收錄于《金石錄》《唐書本傳》《述書賦注》。

...〔 ? 王縉的詩(7篇)

猜你喜歡

睡足軒二首

宋代秦觀

長年憂患百端慵,開斥僧坊頗有功。

地撤蔽虧僧界凈,人除荒穢玉奩空。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其一○六

宋代釋祖欽

禪,樹止叫喧喧。道,門前風浩浩。冷地思量真可笑。

笑什么,等閑拾得一顆蘇州梨,看來卻是青州棗。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賦

宋代文天祥

寥陽殿上步黃金,一落顛崖地獄深。

蘇武窖中偏喜臥,劉琨囚里不妨吟。

贈項子全

明代朱同

過門未識子全面,久矣逢人說項斯。宦志已灰更變后,宗枝還念未分時。

曾楊近古無神術,盧扁于今有國醫。尚擬好風吹杖履,夜深雨足剪園葵。

讀開元天寶遺事一首

宋代劉克莊

環子受兵火涴,梅姬如玉雪清。

二妃未免遺恨,三郎可煞無情。

泊舟

宋代趙汝鐩

前頭無泊處,且住荻花林。

水沸知灘淺,煙蜂花在瓶。